惩罚性赔偿制度

搜索文档
打击旅游市场强制消费,不能只靠行政处罚
搜狐财经· 2025-09-26 21:29
行业监管动态 - 文化和旅游部在2025年第三批通报中披露旅游市场强制消费典型案例,旨在规范市场秩序 [2] - 202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已分三批共通报48起典型案例,涉及强迫购买自费项目、胁迫购物等多类情形 [2] - 有关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出台严厉举措打击强制消费行为,披露案例以反映问题并警示从业者 [2] 强制消费行为演变 - 行业强制消费问题由来已久,近期案例显示其操作套路有所差异,除直接威胁外,出现“软强制”新方式 [2] - “软强制”特点为导游软磨硬泡、与游客反复拉锯,并通过长时间将游客限制于购物场所(如金饰店、玉石店待够两小时)来规避执法 [2] - 此类“软强制”操作是行业惯性做法,特点在于不像过去明目张胆,即便监管部门介入也存在狡辩空间 [3] 执法处罚现状 - 各地监管部门执法弹性较大,针对强制购物的常见处罚为吊销导游证和对涉事公司停业整顿 [3] - 黑龙江2024年曾有3名导游因以言语威胁强迫游客购物被认定为强迫交易罪获刑,但此重拳出击可能并非常态做法 [3] - 更多未成为舆论热点的案例,即使游客投诉证据确凿,处罚也未必严厉,单纯依靠文旅部门行政处罚威慑效果不佳 [4] 监管改进建议 - 批评者建议完善法规,在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强迫购物”的具体情形,以降低执法成本并提高震慑效果 [2][3] - 探索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被视为改善行业面貌的潜在途径 [2] - 相关通知要求文旅部门与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作,若公安部门介入成为常态,将大幅提高从业者违规成本 [4]
马肉冒充驴肉,供应商获刑又赔偿
新京报· 2025-09-22 12:20
案件核心事实 - 供货商张某因向饭店销售以马肉冒充的驴肉,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9万元 [1][6] - 张某与涉案饭店被责令连带支付惩罚性赔偿金80万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赔偿金额基于查明的销售金额807,993.85元 [1][4][7] - 违法行为持续时间从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共计14个月,期间饭店向消费者销售未经检疫的肉类菜品金额达807,993.85元 [4][7] 违法手段与过程 - 供货商张某通过向饭店厨师长李某支付每斤1-2元的“提成”(每月约600元,总计六七千元)进行利益输送,从而使用价格较低的马肉冒充驴肉供货 [2] - 初期张某将马肉与驴肉真假掺半供应,后期全部以马肉替代,饭店均按驴肉价格结算 [2] - 2024年3月16日,市场监管部门检测出饭店销售的“驴肉”含有马源成分,且饭店无法提供供货商资质及进货凭证而被行政处罚 [2] 行业监管与执法 - 此案是北京市首例针对此类食品安全问题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机关专程学习外地经验以突破办案难点 [4] - 饭店与供货商均违反《食品安全法》,未履行查验检疫合格证明的义务,销售的肉类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4] - 办案机关综合考量主观过错、销售规模及认罪态度等因素,最终按销售金额一倍确定惩罚性赔偿,以兼顾惩罚力度与执行可行性 [7] - 2025年7月,检察机关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并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走访,以凝聚监督合力筑牢安全防线 [8] 潜在行业影响 - 经营未经检疫肉类存在传播病原体、有毒物质残留及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可能损害消费者信心和监管公信力 [5] - 通过规避检疫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侵害守法经营者权益,破坏行业公平竞争环境和市场秩序 [5] - 本案充分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惩罚、遏制和预防功能,对行业潜在违法者产生震慑与警示作用 [8]
以马肉冒充驴肉,北京一供货商被刑事追责并惩罚性赔偿80万余元
新京报· 2025-09-21 16:20
案件核心事实 - 供货商张某因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9万元 [1] - 张某与涉案饭店被责令连带支付惩罚性赔偿金80万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 [1][6] - 张某自2023年1月起,通过向饭店厨师长李某支付每斤1-2元“提成”的方式,以马肉冒充驴肉进行销售 [2] - 2024年3月,市场监管部门检测发现饭店销售的“驴肉”实为马肉,该饭店因销售假驴肉及无法提供相关凭证被行政处罚 [2] 违法商业模式与操作细节 - 违法合作模式为供货商向厨师长支付“好处费”,厨师长对以马肉冒充驴肉的行为视而不见,张某共计向李某支付好处费六七千元 [2] - 初期将马肉与驴肉真假掺半销售,后期全部以马肉代替驴肉,利用马肉进货价显著低于驴肉的价格差非法获利 [2] - 违法销售行为持续时间长达14个月,从2023年1月持续至2024年2月 [4] - 涉案饭店向消费者销售未经检疫的驴肉菜品累计金额达807,993.85元 [4] 食品安全监管与法律适用 - 涉案肉类未按规定进行检疫,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4] - 此案是北京市首例对同类案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检察机关专程赴外地学习相关案件办理经验 [4] - 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基数为查明的销售金额807,993.85元,最终确定的赔偿金额为该金额的一倍 [6] -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定位在于惩戒违法、警示潜在、修复公益 [5]
侵权《德云斗笑社》《长相思》,快手被判赔8910万
扬子晚报网· 2025-08-25 16:11
法院判决与赔偿金额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短视频平台存在明显过错和严重侵权情节 对《德云斗笑社》和《长相思》分别适用1倍惩罚性赔偿 判决赔偿6000万元和2910万元 [1] -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支持爱奇艺3000万元诉请金额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侵权中超联赛赛事节目著作权案件中判处2倍惩罚性赔偿责任 赔偿金额达2400余万元 [1][3] - 全国法院2024年对恶意侵权情节严重的460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 同比增长44.2% 其中"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余元 [6] 侵权规模与行为特征 - 在《德云斗笑社》侵权案中 平台官方账号直接发布侵权视频 未如实披露用户真实信息的侵权视频达2000多条 权利人发送2179封"下线通知函"后仍存在大量重复侵权账号 [2] - 在《长相思》侵权案中 权利人发送465次侵权通知函件 涉及60599条侵权链接 超过7个工作日未处置的侵权视频超1.2万条 侵权话题播放量达86.1亿次 [3] - 侵权形式包括将原剧集拆分成10-20分钟片段以"合集"形式自动连播 以及用户直播电视剧达200场并完整播放正片内容 [2][3] 行业影响与经济损失 - 影视行业每年投入上千亿拍摄内容 但各类侵权盗版导致年损失超200亿元 热播期盗播直接分流正版流量并冲击版权变现渠道 [5] - "播出即被盗版"已成为影视行业常态 影视作品上线几分钟后即出现盗版传播 严重挫伤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 [2][4] 司法政策与监管动向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 要求依法充分发挥赔偿制度作用 提高损害赔偿金额 综合考虑权利人损失、侵权人主观恶意等因素 [6] - "剑网2025"专项行动将视听作品版权整治作为重点 加强对电影电视剧版权保护 重点打击非法搬运、传播、售卖视听作品侵权行为 [7] 专家观点与行业意义 - 判决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善良管理人"的版权治理责任 对治理网络版权领域大规模反复侵权具有标杆意义 [4] - 高额判赔体现法院对精品内容高版权价值的认可 传递出对规模化恶意侵权"零容忍"的司法导向 有助于重构健康版权生态 [4][5]
硅谷观察 | 详解特斯拉2亿美元天价赔偿案,马斯克吹过的牛都成为了证据
犀牛财经· 2025-08-04 16:57
特斯拉首次败诉案件 - 佛罗里达州联邦陪审团裁定特斯拉需对2019年致命车祸承担三分之一责任,支付总计2.43亿美元赔偿(包括4300万美元补偿性赔偿和2亿美元惩罚性赔偿)[2] - 事故直接原因是驾驶员低头捡手机导致分心,但陪审团认定特斯拉Autopilot营销存在误导性宣传,需承担部分责任[10][11] - 特斯拉声明称判决存在法律错误,将提出上诉,认为事故与自动驾驶技术无关[2][14] 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 - 美国法律体系允许在民事诉讼中追加惩罚性赔偿,通常不超过实际损失的9倍,旨在惩罚恶意行为并起到威慑作用[4] - 典型案例包括麦当劳咖啡烫伤案(最初判罚270万美元后减至48万美元)和孟山都除草剂致癌案(最初判罚2.5亿美元后减至2100万美元)[6] - 律师通常抽取惩罚性赔偿金的30%-40%作为费用,且企业上诉后赔偿金额往往大幅减少[4][6] 事故细节与责任认定 - 2019年事故中特斯拉Model S以100公里时速闯过停车标志,导致22岁女性当场死亡,33岁男性重伤[7][8] - 驾驶员承认疏忽但认为Autopilot应能协助避免事故,原告方指控特斯拉在不适合路段允许使用测试版系统[10] - 特斯拉辩称2019年尚无防撞技术可预防此类事故,责任完全在驾驶员[14] 马斯克言论成为关键证据 - 马斯克2016-2019年间多次公开宣称特斯拉车辆"比人类更安全"、"硬件已解决自动驾驶问题"等言论被作为误导证据[11][13] - 特斯拉2016年官方视频称"驾驶员仅因法律原因坐在驾驶座"被证实为预先测绘路线的误导性宣传[13] - 陪审团认定特斯拉营销方式让消费者误以为系统具备完全自主能力[11][15] 行业影响与监管动态 - 这是特斯拉首次在Autopilot相关诉讼中败诉,可能为后续类似案件设立先例[1][15] - NHTSA报告显示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涉及至少467起碰撞事故(含13起致命事故)[19] - 加州DMV正寻求暂停特斯拉售车执照30天,指控其虚假宣传Autopilot和FSD功能[23] - 特斯拉Robotaxi服务在加州实际仅为传统车辆运输,未获L4无人驾驶资质[25] 技术现状与命名争议 - Autopilot和FSD实际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与L4级自动驾驶存在显著差距[21] - 行业质疑"自动驾驶"命名误导消费者,加州消费者已提起集体诉讼[21] - 特斯拉坚持驾驶员需随时接管车辆,用户手册明确系统限制[11][21]
详解特斯拉2亿美元天价赔偿案,马斯克吹过的牛都成为了证据
创业邦· 2025-08-04 11:35
特斯拉首次败诉案件 - 佛罗里达州联邦陪审团裁决特斯拉需对2019年致命车祸承担部分责任,支付总计2.43亿美元赔偿,其中4300万美元为补偿性赔偿,2亿美元为惩罚性赔偿[7][8] - 事故中驾驶员因低头捡手机负主要责任(三分之二),特斯拉因Autopilot系统营销误导负次要责任(三分之一)[7][16] - 特斯拉声明称判决错误并将上诉,认为事故与自动驾驶技术无关,系驾驶员分心导致[8][16] 惩罚性赔偿制度分析 - 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旨在惩罚企业恶意欺诈或严重疏忽行为,通常不超过实际损失的9倍[10] - 典型案例包括麦当劳咖啡烫伤案(最初判罚290万美元后减至68万美元)和孟山都除草剂致癌案(最初判罚2.89亿美元后减至2100万美元)[12] - 特斯拉2亿美元惩罚性赔偿可能在上诉后大幅削减,类似历史案例削减幅度达82%-91%[10][12] 事故技术细节与责任认定 - 2019年事故发生时特斯拉Autopilot处于Beta测试阶段,系统不适合在交叉路口使用,但车辆仍被允许启用[14][16] - 马斯克过往言论成为关键证据,包括2016年宣称"硬件问题已解决"、"车辆比人类更安全"等夸大宣传[18][19][21] - 陪审团认定特斯拉将存在缺陷的车辆投放市场,营销误导直接导致消费者安全预期偏差[22] 特斯拉自动驾驶诉讼历史 - 此前二十多起Autopilot相关诉讼大多以和解告终,本案是特斯拉首次败诉[24] - 2018年苹果工程师死亡案六年后才达成和解,2019年加州Autopilot撞树案特斯拉胜诉[26][28] - 美国NHTSA报告显示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涉及467起碰撞事故(含13起致命事故)[28] 监管与市场影响 - 加州DMV指控特斯拉虚假宣传Autopilot/FSD功能,寻求禁售30天并赔偿消费者[31][33] - 特斯拉Robotaxi服务在加州存在资质问题,实际为传统运输服务而非L4自动驾驶[35][36] - 行业监管趋严背景下,本案可能成为后续类似诉讼的判例依据[5][24][28]
特斯拉2亿美元天价赔偿,马斯克吹过的牛都成了证据
虎嗅· 2025-08-04 09:25
案件裁决 - 特斯拉因2019年佛罗里达致命车祸首次被判承担部分责任 需支付总额2.43亿美元赔偿 其中4300万美元为补偿性赔偿 2亿美元为惩罚性赔偿 [1][2][4] - 陪审团认定特斯拉对事故负有三分之一责任 驾驶员因低头捡手机承担三分之二责任 [3][4] - 特斯拉声明将上诉 称判决存在重大法律错误且阻碍汽车安全技术发展 [5] 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 - 惩罚性赔偿旨在惩罚企业恶意欺诈或严重疏忽行为 赔偿支付给原告而非政府 律师通常抽取30%至40%费用 [7][8] - 历史案例显示惩罚性赔偿可能在上诉后大幅削减 如麦当劳咖啡案从270万美元降至48万美元 孟山都除草剂案从2.5亿美元降至2100万美元 [9][10] - 孟山都案件为后续数万起诉讼开创先例 最终促使拜耳以109亿美元和解12.5万起诉讼 [11] 事故细节与技术争议 - 事故发生时驾驶员开启Autopilot系统 车辆以100公里时速闯过停车标志撞向路边停车场 造成一死一重伤 [13][14][15] - 原告指控特斯拉通过"自动驾驶"命名及马斯克言论误导消费者 使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 [16][18][34] - 特斯拉辩称事故由驾驶员分心全权负责 2019年防撞技术无法避免此类事故 [17][25] 马斯克言论作为证据 - 陪审团采纳马斯克2016-2019年间多次公开言论 包括声称特斯拉车辆"比人类更安全"、"硬件解决自动驾驶"等作为误导性证据 [18][20][22] - 2016年特斯拉官方视频宣称"驾驶员仅因法律原因坐在驾驶座" 后被证实使用预设路线且非真正自动驾驶 [22][23] - 肇事司机称事故中"车辆让我失望" 但特斯拉强调其唯一责任人为驾驶员 [25] 行业影响与监管背景 - 此案打破特斯拉辅助驾驶诉讼不败纪录 可能为未来类似诉讼设立先例 [1][26][31] - 美国监管机构报告指出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涉及至少467起碰撞事故 包括13起致命事故 [32] - 加州监管局2022年指控特斯拉虚假宣传Autopilot/FSD功能 寻求暂停售车执照30天并赔偿消费者 [36][37] - 特斯拉在加州未获无人驾驶资质 近期Robotaxi服务实际需安全员坐在驾驶位 被指存在错位营销 [39][40]
详解特斯拉2亿美元天价赔偿案,马斯克吹过的牛都成为了证据
新浪科技· 2025-08-04 08:50
诉讼案件核心判决 - 佛罗里达州联邦陪审团裁定特斯拉对2019年一起致命车祸承担三分之一责任,需向原告支付总计2.43亿美元赔偿,其中包含4300万美元补偿性赔偿和2亿美元惩罚性赔偿 [2] - 此次裁决打破了特斯拉在辅助驾驶相关诉讼中的不败纪录,可能为未来类似追责诉讼设立先例 [1] - 特斯拉不认可判决,声明称存在重大法律错误,计划提出上诉 [2] 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 - 惩罚性赔偿是美国法律体系特有制度,旨在惩罚企业的恶意欺诈、故意或严重疏忽行为,对企业及社会起到威慑作用 [4] - 惩罚性赔偿通常不超过实际损失的9倍,支付给原告而非政府,但律师通常抽取30%至40%的费用 [4] - 企业常通过上诉使惩罚性赔偿大幅减少,例如麦当劳咖啡烫伤案惩罚性赔偿从270万美元降至48万美元,孟山都除草剂致癌案惩罚性赔偿从2.5亿美元降至2100万美元 [6] 事故经过与责任认定 - 2019年4月,驾驶员乔治·麦基在开启特斯拉增强版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时,因低头捡手机导致车辆以100公里时速闯过停车标志,撞死一名22岁女性并致其男友重伤 [7][9] - 陪审团认定驾驶员麦基负事故三分之二责任,特斯拉负三分之一责任 [2] - 原告方主张特斯拉对Autopilot辅助驾驶功能的营销方式让驾驶员误以为该系统是完全自主的,且事故路段根本不适合当时的Autopilot系统使用 [9] 马斯克言论与营销策略的证据作用 - 原告律师及专家证人在庭审中列举马斯克过往言论,指控其夸大自动驾驶安全性和功能,例如2016年称特斯拉车辆可以比人类更安全地进行自主驾驶,以及发布宣称“驾驶员仅因法律原因坐在驾驶座上”的误导性宣传视频 [11][13][14] - 诉讼方认为特斯拉通过“Autopilot”和“全自动驾驶”的命名以及相关宣传,向消费者暗示车辆已具备完全自主驾驶能力,造成误导 [10][23] - 事故司机麦基在庭审中表示,他理解车辆应在其犯错时提供协助,但在此次事故中感觉系统让其失望 [14] 特斯拉面临的其他法律与监管挑战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报告指出,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存在“关键安全差距”,导致至少467起碰撞事故,包括13起致命事故 [21] - 加州消费者就“Autopilot”和“FSD”命名误导提起集体诉讼,加州机动车管理局亦提起行政诉讼,指控特斯拉虚假宣传,寻求暂停其在加州的售车执照至少30天 [23][25][27] - 特斯拉在未获得加州无人驾驶出租车上路运营资质的情况下,通过错位营销在旧金山湾区推出出行服务,安全员坐在驾驶位上而非副驾驶位 [28][29] 行业影响与先例意义 - 此次天价惩罚性赔偿可能促使更多针对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的诉讼出现 [16] - 此案陪审团聚焦于特斯拉的营销误导问题,与此前南加州一起类似案件陪审团仅聚焦技术层面制造缺陷的判决形成对比 [18] - 案件凸显了L2+级别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与真正L4级别自动驾驶之间的差距,以及相关营销宣传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23]
国家知识产权局:从制度层面解决商标恶意抢注
快讯· 2025-07-17 10:57
国家知识产权局政策调整 -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十四五"时期完成专利法新一轮全面修改 [1] - 建立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1] - 推进商标法新一轮全面修改 [1] - 重点解决商标恶意抢注、囤积、无效等深层次问题 [1]
2024年北京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知产案同比增长近八成
人民网· 2025-04-27 08:21
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情况 - 2024年北京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8227件,审结67075件 [1] - 依法审理了一批疑难复杂、新类型及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 [1] - 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效力案件中阐明权益主体和来源合法性的初步证据效力 [1] - 在反垄断行政纠纷案中对经营者集中审查内容及附加限制性条件方案评估方法作出明确认定 [1] - 在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妥善处理涉及国产操作系统企业的域名矛盾纠纷 [1] 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 - 2024年共有46件知识产权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76.9% [1] - 判赔数额最高达7056万元 [1] - 北京高院2022年发布《关于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审理指南》明确适用原则和认定标准 [2] - 近年来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数量增幅明显,多起案件判赔数额超过3000万元 [2] 专利案件审理与行政司法协同 - 2024年审结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专利案件3514件 [2] - 专利一审案件审判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2] - 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减少诉讼增量5900余件 [2] - 推动商标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一审收案月均下降1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