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行情
搜索文档
妖股,“卷土重来”?
中国基金报· 2025-10-16 18:55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港股三大指数表现分化,恒生国企指数上涨0.09%,恒生指数微跌0.09%,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18% [4][5] - 市场成交总额为2754亿港元,南向资金净流入158亿港元 [4][5] - 银行、资源、公共事业等红利板块走强,支撑恒生国企指数翻红 [4] 新能源汽车板块 - 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下跌,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分别下跌3.92%、3.50%和1.51% [6][7] - 蔚来-SW股价下跌8.99%,成交额19.447亿港元 [9] - 三花智控因不实订单传言股价下跌6.13%,公司发布公告澄清未获得机器人大额订单 [8][9] 药捷安康股价异动 - 药捷安康-B股价单日暴涨46.34%,盘中最大涨幅达55% [10] - 公司自6月23日上市以来业绩持续亏损,2023年、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分别亏损3.43亿元、2.75亿元和1.23亿元 [14] - 公司股价在9月8日至15日期间因被纳入港股通等指数涨幅近558%,但在9月16日遭遇股价崩盘日内跌幅超50% [12][16] 创新药板块表现 - 创新药板块逆市走强,三生制药、先声制药、荣昌生物和康方生物涨幅分别为5.81%、5.79%、4.77%和4.75% [19][22] - 市场关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预计将公布多项重磅临床研究数据 [20] - 交银国际认为布局创新药的大趋势未变,尽管10月以来板块波动加大 [20] 科技板块表现 - 科技巨头表现不佳拖累恒生科技指数,小米集团-W下跌3.60%,中芯国际下跌2.76% [22][23] - 阿里巴巴-W、京东集团-SW、美团-W分别下跌0.25%、0.70%和1.15% [23] - 腾讯控股下跌1.12%,成交额88.79亿港元 [23]
高位跳水近30%后继续上行,“被带崩”后的昭衍新药走向下一个新高
智通财经· 2025-07-04 10:32
昭衍新药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触及19 49港元 创2023年9月以来新高 突破3月前高 [1] - 4月受港股震荡及FDA取消动物实验要求影响 股价单月大跌近30% 但5月在创新药行情推动下反弹超40% [1] - 6月17日冲高后出现三连跌 20日盘中最低13 89港元 较17日高点下跌28 73% 但随后7个交易日内收复失地 7月2日最高回升至18 44港元 距前高仅差5 39% [1] - 7月3-4日股价未延续拉升 走势存悬念 [2] 港股创新药板块动态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在五连阴后反弹 6月20日以来最大涨幅达9 45% [2] - 2025年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近7000亿港元 达2024年全年的85% 医疗板块涨幅居前 [4] - 创新药上涨动力来自业绩好转 政策优化 估值低位 国内企业进入成果转化期 [4] - 6月17日板块集体跳水 主因交易拥挤度达3 9%(97 7%分位) 市场过热导致持筹分歧 [6] - 短期过热不影响中长期估值回归 板块止跌回弹预示新一轮行情 [6] 南向资金持仓变化 - 南向资金对公司持股比例从年初37 58%增至40 64% 整体增持但路径分化 [4] - 分三阶段:1-2月10日"越跌越买" 2月20日后"越涨越买" 4月后重回"越跌越买" 5月中旬股价走高后北水逢高离场 [4] - 4-5月持股比例最高达46 16% 但5月中旬后降至37 99% [4] - 近期重回"跌买涨卖"逻辑 反映配置回归下游创新药导向的CXO传统逻辑 [6] 行业催化剂与数据 - 行业融资回暖:2025Q1生物医药领域融资57起 金额57 72亿元 化学制药最受关注(25起 31 43亿元) [7] - 港股18A募资比例自2022年5%回升至2025Q1超10% 反映融资通道回暖 [7] - 全球Q1医药交易231笔共675亿美元 国内75笔369亿美元 交易数量同比增34% 金额增超200% [8] - 国内Q1共186款1类新药获临床批件 其中化药105款 生物药81款(含双抗5款 ADC 20款) [8] 公司业务与政策环境 - 安评业务具备GLP认证壁垒 短期需求激增推动业绩 2025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115 11%至0 41亿元 [10] - 国家药监局拟将创新药临床审评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 刺激研发需求 利好公司安评业务 [10] - Q1国内新药IND审批平均耗时71天 新政有望大幅缩短周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