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淤

搜索文档
世界首创生态清淤一体化水上平台全面投入使用
央视网· 2025-08-15 18:05
"太湖之光"创造性采用全球领先复合水处理工艺的余水处理船,余水处理后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可直排入湖。创 新研发全工艺智能分析系统,对作业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此外,全平台采用清洁岸电驱动,每年可减碳超千吨。 清淤产生的泥饼也将用于湿地修复、矿坑复绿、盐碱地改良及环保建材生产,实现淤泥绿色循环利用。 央视网消息:8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在江苏无锡宜兴太湖水 域全面投入使用。 未来6年内,"太湖之光"在宜兴太湖水域将完成超千万立方米的清淤任务,相当于为太湖"减负"近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 量。 "太湖之光"由五艘作业船通过管道连接,包括新型智能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号"、筛分调节船"太湖之光1号"、脱水减容模块 船"太湖之光2号、3号"及世界首制的余水处理船,船体面积超过五千平方米。五船联动,集成生态清淤、余水净化等环节的全闭合 作业能力,单日清淤能力高达8000立方米,相当于装满100个标准集装箱。 ...
为太湖量身打造的清淤利器“太湖之光”投产
新华社· 2025-08-15 15:21
核心观点 - 中交天津航道局自主研发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正式投入太湖生态清淤工程 该平台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实现零土地占用 零二次污染与低碳排放的生态闭环 [1][2] 技术特点 - 平台由五艘功能船组成 包括新型智能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号" 筛分调节船"太湖之光1号" 脱水减容模块船"太湖之光2号"和"太湖之光3号" 以及余水处理船 构建"生态清淤—筛分调絮—脱水减容—余水净化"完整生态闭环 [1] - 余水处理船处理后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 可直接排入湖泊 [2] - 采用清洁岸电驱动 施工全程零油耗 清淤产生的泥饼可用于湿地修复和矿坑复绿等资源化利用 [2] 运营效能 - 日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 预计6年内完成超1000万立方米清淤任务 相当于清除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1] -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 构建智能化施工体系 [2] 行业背景 - 2024年太湖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30年来首次整体达到Ⅲ类"良好"等级 但湖底富营养底泥仍是水质持续改善的主要威胁 [2] - 该平台针对太湖量身定制 破解传统清淤"占地多 适应性弱"难题 是中交集团与无锡市政府合作推进新一轮太湖深度治理的核心装备 [1][2]
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水源功能,清淤为何关键?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10:01
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 - 试点工程于2024年4月20日启动 计划用730天完成3 09平方公里库区内1153 87万立方米底泥清淤 [5] - 清淤区域聚焦淤积"重灾区"和坝前漏斗区 水下清淤工程量达930 62万立方米 [5][6] - 水库总库容41 6亿立方米 淤积泥沙总量已达6 5亿立方米 防洪供水功能严重下降 [5] 环保型绞吸船"浚澜"技术特点 - 船体全长82 77米 采用模块化设计 挖深可从25米扩展至60米 [6] - 配备600千瓦环保绞刀 挖掘效率达2000立方米/小时 为传统装备3倍 [11] - 实现"零泄漏挖掘" 施工期间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 [12] 数字化与生态保护措施 - 建立数字孪生平台 实现清淤输送固化等全流程智能管控 [10][11] - 脱水区采用相变式真空预压技术 淤泥含水率降至55%以下 [12] - 避开候鸟保护区 采用低噪声设备 减少对白头鹤等野生动物的干扰 [13] 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 - 项目获1万亿元国债中防洪排涝专项资金支持 [7] - 目标恢复饮用水源地II类水质 保障476高程线以下2亿立方米战略水源储量 [7] - 为永定河生态补水提供保障 2017-2023年累计补水18 4亿立方米 [12] 淤泥资源化利用 - 配套建设淤泥制砖厂 探索底泥资源化多用途应用 [14] - 重金属处理采用"平流沉淀塘+磁混凝沉淀"工艺 尾水达标排放 [13] - 余水经三级沉淀和生物稳定塘处理 实现有机物达标排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