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省域副中心城市
icon
搜索文档
培育“第二增长极” 谁是中西部省会(首府)“最强搭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3 21:49
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格局 - 2025年前三季度榆林GDP为5654.11亿元,继续领跑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领先第二名宜昌约1100亿元 [1][4] - 宜昌、洛阳、鄂尔多斯和襄阳GDP分别为4553.28亿元、4454.9亿元、4367.9亿元、4355.46亿元,共同构成头部阵营,四城间最大差距不超过200亿元 [1][4][5] - 相较于2024年末,宜昌超越鄂尔多斯成为中西部非省会第二城,洛阳连续赶超鄂尔多斯和襄阳晋级第三城 [4][5] 经济增长与驱动因素 - 2025年前三季度,格尔木、日喀则和宜昌等17个城市GDP增速跑赢全国大盘(5.2%),其中格尔木、日喀则和宜昌增速在7%以上 [3] - 工业动能分化显著,宜昌、洛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8%、8.9%,鄂尔多斯为6.5% [5] - 2020年至2024年间,榆林和鄂尔多斯GDP增量分别达3459.02亿元和2829.34亿元,领跑副中心城市增长 [6] 产业结构与挑战 - 榆林和鄂尔多斯经济结构能源产业占比较高,受煤炭价格下跌影响,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收同比下降20.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1.1% [3][6] - 襄阳汽车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近40%,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但占比较小,难以抵消燃油车下滑冲击,导致其前三季度GDP增速仅为4.0% [5][7] - 资源型城市面临周期性阵痛,需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新支柱以实现向上突破 [6][7] 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 - 2025年中央文件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政策支持力度升级 [2][10] - 湖北实施“一主两副”战略,2025年前三季度宜昌、襄阳GDP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0.15%和9.71% [8] - 贵州省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遵义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10] - 区域协同案例包括湖北武汉、襄阳、宜昌共建创新矩阵,以及郑州都市圈推动郑汴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11]
中部省份打造“新增长极”密码: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单核到多极的动态平衡术丨观城势·轻研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21:10
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现状 - 2024年中部6省会经济首位度:武汉35.2%、长沙28.7%、合肥26.7%、郑州22.9%、南昌22.8%、太原21.3%,武汉是唯一超30%的城市[3][4] - 人口首位度:武汉23.7%、长沙16.2%、合肥16.3%、郑州13.4%、南昌14.8%、太原16.0%,武汉是唯一突破20%的城市[3][4] - 武汉GDP达21106亿元(占湖北35.2%)、常住人口1381万(占23.7%),综合首位度领跑中部[4] 强省会战略实施与调整 - 中部五省曾明确推行强省会战略:安徽2006年要求合肥"提高经济首位度",山西2013年对太原实施土地/财政倾斜,江西2022年出台政策提升南昌首位度[6] - "十四五"期间武汉/长沙/太原经济首位度分别下降0.7/0.4/2.2个百分点,太原因"一煤独大"产业结构拖累跌至中部末位[7] - 郑州/合肥/南昌经济首位度逆势提升1.1/0.7/0.4个百分点,郑州汽车产业(新能源车产量+112.9%)和枢纽经济(进出口占全省67.9%)成关键驱动力[7][8] 多极化发展探索 - 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成效显著:襄阳/宜昌GDP均超6000亿,2024年升级为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发展[9][10] - 中部七省布局15个副中心:洛阳/南阳、岳阳/衡阳、芜湖、赣州、长治/临汾/大同获政策支持,但山西部分副中心GDP不足2500亿尚难形成辐射[10] - 四大都市圈获国家批复:长株潭/武汉/郑州/合肥都市圈加速基建联动,湖北推进9个离岸科创园,江西推动南昌都市圈"一枢纽四中心"建设[10][11] 区域发展模式转型 - 沿海省份经验移植:广东广佛同城、浙江杭甬"双城记"+温州"第三极"模式启发中部多中心发展[9] - 江西2024年新政体现平衡思路:既坚持"省会引领战略"优先做强南昌,又要求增强都市圈辐射力[12] - 河南连续三年强调提升郑州首位度,同时支持洛阳/南阳副中心建设,形成"省会引领+多极支撑"生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