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战略

搜索文档
中国三分之二的省,正在面临集体失血
36氪· 2025-07-15 08:11
全国人口版图变化 - 2021年中国总人口达到峰值14.126亿,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由正转负[5] - 2024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20个地区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仅8个维持增长[9] - 广东、浙江、福建分别位列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榜第一、二、四名[10] - 新疆、西藏表现亮眼,分别增长25万和5万[11] - 山东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3万人,降幅全国最大[14] - 河南、湖南2024年常住人口均减少约30万人[16] 人口流动趋势 - 2000-2010年全国有五个省份出现常住人口减少,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弱地区[17] - 2010年代东北常住人口十年间合计减少超1130万[17] - 2020年后常住人口外流问题波及更多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山东、河北等[19]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常住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激增至19个[20] - 全国流动人口中近七成为省内流动,较2010年提升5.6个百分点[20] 省会城市人口集中度 - 浙江11个地级市2020-2024年都实现了常住人口增长[25] - 杭州四年新增65.9万人,宁波增长35.7万,温州增长26.5万[26] - 湖南仅长沙常住人口增长,四年净增55.6万[27] - 青海西宁、宁夏银川和吉林长春容纳了全省四成常住人口[31] - 武汉以两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省会[32] - 贵阳四年新增常住人口19.96万人,超过所有省会[36] 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 - 安徽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人口增长,2021-2023年汽车制造业净增近十万职工[41][45] - 贵州借大数据产业实现逆袭,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达851亿元,是2012年的近14倍[46][48] - 贵州软件行业从业人口从2012年2.5万上升到2023年4.2万[48] - 软件行业就业人数在2021年达到4.6万人高峰后连续两年下滑[49]
揭榜:最新全国100强城市排行
虎嗅APP· 2025-06-14 17:26
城市GDP竞争格局 - 2024年内地GDP百强市门槛提升至3600亿元,较10年前翻倍[5] - 万亿城市扩容至27个,唐山成为河北首个万亿城市[8][9] - 2万亿正成为城市竞争新起点,长三角占9席万亿城市,广东占4席[10] - 50强城市门槛突破6000亿,普通地级市占比近50%,部分超越中西部省会[13][14] - 百强市守门员从安徽阜阳变为河南新乡,3000-5000亿区间竞争激烈[18] 区域经济分布特征 - 东部8省(苏鲁粤浙闽京沪津)占据百强市半壁江山及2/3万亿城市席位[21][24] - 江苏13市全部跻身百强,最低GDP的连云港(4000亿+)超多个中西部省会[26][28] - 广东仅10市入围百强,珠三角集中广深佛莞4个万亿城市,粤东西北人均GDP低于全国[31][37] - 中部地区江西5市入围百强,数量超湖北(3市)、安徽(4市),因区域均衡及有色资源产业优势[41][44][51] - 西部15个百强市多为"省会+副中心/资源型城市"组合,如四川成都+绵阳/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57][63][65] 东北及特殊区域表现 - 东北仅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4个副省级市入围百强,普通地级市全军覆没[76][77] - 大连、沈阳GDP突破9000亿,2025年有望实现东北首个万亿城市突破[12][83] - 青海、宁夏、西藏、海南4省区无百强市[21][70] 城市发展驱动因素 - 省会首位度影响省域竞争力,武汉首位度35.2%居万亿省会前列,南昌仅22.8%[46][49] - 特色产业助推地级市突围:赣州(稀土)、上饶(铜矿)、宜春(锂电)、遵义(白酒)[52][69] - 区域协同效应显著,江西地市借力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中部省会联合打造交通第五极[53][54]
必须要有自己的一线城市,山东离不开强省会战略,把人口留在省内
搜狐财经· 2025-06-06 13:38
人口流失与结构 - 山东省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2.8万,为全国最高[1] - 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和中坚力量群体[1] - 生育率位居全国第三,但连续两年流失人口达40万[5] - 流失人口多为青壮年和刚毕业大学生,代表未来发展潜力[5]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山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缺乏GDP前十城市[4] - 青岛GDP排名全国第13位,济南仅列第18位[4] - 济南经济首位度仅13.7%,远低于成都等省会40%的水平[4] - 胶东地区发展趋向自成体系,未充分重视省会济南[5] 城市竞争格局 - 外省强劲吸引力对山东形成冲击,济南未能发挥应有作用[3] - 西部城市人口被周边省市虹吸(菏泽流向江苏/上海,德州/聊城流向京津)[5] - 济南难以守住本地人口,春节外地车牌现象明显[5] 发展战略建议 - 推动强省会战略落实是遏制人口流失的关键[1] - 强省会战略与均衡发展不矛盾,需优先发展核心城市[3] - 济南已启动跨黄河发展和起步区建设[6] - 产业升级和人才吸引需集中在核心城市进行整合[6] - 山东亟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城市以匹配经济地位[6]
中部省份打造“新增长极”密码: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单核到多极的动态平衡术丨观城势·轻研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21:10
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现状 - 2024年中部6省会经济首位度:武汉35.2%、长沙28.7%、合肥26.7%、郑州22.9%、南昌22.8%、太原21.3%,武汉是唯一超30%的城市[3][4] - 人口首位度:武汉23.7%、长沙16.2%、合肥16.3%、郑州13.4%、南昌14.8%、太原16.0%,武汉是唯一突破20%的城市[3][4] - 武汉GDP达21106亿元(占湖北35.2%)、常住人口1381万(占23.7%),综合首位度领跑中部[4] 强省会战略实施与调整 - 中部五省曾明确推行强省会战略:安徽2006年要求合肥"提高经济首位度",山西2013年对太原实施土地/财政倾斜,江西2022年出台政策提升南昌首位度[6] - "十四五"期间武汉/长沙/太原经济首位度分别下降0.7/0.4/2.2个百分点,太原因"一煤独大"产业结构拖累跌至中部末位[7] - 郑州/合肥/南昌经济首位度逆势提升1.1/0.7/0.4个百分点,郑州汽车产业(新能源车产量+112.9%)和枢纽经济(进出口占全省67.9%)成关键驱动力[7][8] 多极化发展探索 - 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成效显著:襄阳/宜昌GDP均超6000亿,2024年升级为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发展[9][10] - 中部七省布局15个副中心:洛阳/南阳、岳阳/衡阳、芜湖、赣州、长治/临汾/大同获政策支持,但山西部分副中心GDP不足2500亿尚难形成辐射[10] - 四大都市圈获国家批复:长株潭/武汉/郑州/合肥都市圈加速基建联动,湖北推进9个离岸科创园,江西推动南昌都市圈"一枢纽四中心"建设[10][11] 区域发展模式转型 - 沿海省份经验移植:广东广佛同城、浙江杭甬"双城记"+温州"第三极"模式启发中部多中心发展[9] - 江西2024年新政体现平衡思路:既坚持"省会引领战略"优先做强南昌,又要求增强都市圈辐射力[12] - 河南连续三年强调提升郑州首位度,同时支持洛阳/南阳副中心建设,形成"省会引领+多极支撑"生态[12]
福州农信系统助力“有福之州”造福百姓
证券日报· 2025-06-03 10:00
资产与业务增长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达2668亿元,较年初增加461亿元(增幅20.89%)[1] - 存款余额2245亿元(较年初增405亿元,增幅22%),贷款余额1392亿元(较年初增189亿元,增幅15.7%)[1] - 未来三年设立30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强省会"战略重点领域[4] 特色化经营战略 - 纵深推进"立足本地特色化经营"路径,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2] - 打造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实现县域服务点全覆盖,线上开设"金融产品超市"专栏[2] - 创新海洋金融产品矩阵(如"鲍鱼季节性贷款"),海洋经济贷款余额125亿元(3.9万户)居全省首位[3] - 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39万笔(103.39亿元),推进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全覆盖[3] 数字化转型 - 研发大数据服务平台"榕易贷",整合11个省级政务数据,授信5.06万户(60.7亿元)[5] - 启用全民营销智能平台整合客户资源,计划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提升业务效率[5][6] - 网点改造183个,新增96个贷款办理网点(业务覆盖率达93.69%)[7] 民生服务优化 - 设立42个"医保e站"覆盖40项服务,486台自助机具上线医保功能[7] - 中标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项目,实现监管流程无纸化[7] - 优化网点分区配置提升服务效能,如连江农商银行高低柜组合模式[7] 人才与能力建设 - 扩充营销队伍并提升客户经理占比,举办综合素质提升交流会[8] - 通过战略合作覆盖142个乡镇和2561个行政村,签约48家党政部门[5]
“东强”战略策源城市跃升,中建雲啟鳳華打造白泉生态低密住区
齐鲁晚报· 2025-05-22 08:22
济南"东强"战略规划 - 济南"东强"战略自2020年发布,目标是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代表性区域、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及双循环战略枢纽 [1][2] - 战略定位为"强省会"建设的关键引擎,东部发展高度决定济南全市发展高度,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龙头引领 [2] - 八大重点板块中,CBD奥体中心区为首要建设区域,定位为城市新中心,奥体中轴串联市政府、中央商务区和高新区,成为东部发展"脊梁" [3] 交通与生态基础设施 - 奥体中路2009年通车,2022-2023年完成北延段及跨小清河桥工程,实现南北贯通(北起小清河北路,南至经十路) [3] - 华山-白泉景观廊道面积约90公顷,长7.5公里,串联白泉湿地公园、东站商业中心等,形成东西主轴 [4] - 地铁3/6/7/9号线以CBD奥体中心区为核心辐射全域,3号线连接高铁东站与奥体核,6号线串联古城与商埠文化区 [5] 中建城发项目布局 - 中建城发2024年在"东强"核心腹地获取12宗低密度土地,项目位于华山-白泉景观廊道与小汉峪河交汇处,占据双生态资源 [6] - 项目设计融合宋式建筑风格(参考《营造法式》)与《千里江山图》景观元素,打造"百米立体山水画卷",并引入泉水资源 [6] - 团队历时30余轮方案论证,对标杭州、南京等地高端低密项目,定位为济南主城白泉生态低密住区标杆 [6] 战略活动 - 5月23日举办"济南'东强'战略区域发展峰会暨中建·雲啟鳳華产品发布会",解读战略价值与产品设计 [7]
2024年十大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贵阳位居第一
第一财经· 2025-05-15 17:53
人口增长城市排名 - 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前十城市为贵阳(19.96万)、深圳(19.94万)、广州(15.1万)、合肥(14.9万)、长沙(10.34万)、南昌(10.22万)、杭州(10.2万)、温州(9.1万)、西安(8.94万)、东莞(8.55万) [1][2] - 前7个城市人口增量均超10万人 全国人口总量减少139万人的背景下 中心城市仍保持人口集聚能力 [1] - 广东四大城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合计人口增长约52万人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三城合计增量超27万人 [4][5] 区域分布特征 - 东部沿海5城入围十强 全部来自广东(3城)和浙江(2省) 其中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增加74万人 连续7年居生育大省首位 [4][5] - 中西部5个省会城市上榜 贵阳/合肥/长沙/南昌增量超10万 西安8.94万 郑州/成都增量超7万 [7] - 浙江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全部正增长 民营经济广覆盖+区域均衡发展是主因 [5] 重点城市产业驱动因素 - **贵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六大重点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加工/医药/食品)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规模显著 智算资源全国领先(算力53.12 EFLOPS 国产化智算占比95.6%) [3][4]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 2024年产量突破135万辆 集聚6家整车企业+500家配套商 近三年累计新增人口53.7万 迁移人口占比近九成 [8] - **西安**:新质生产力发展突出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至112.43万辆 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增速超36% [8] 人口迁移趋势 - 中西部强省会通过"强省会"战略吸纳省内人口 迁移成本低+生活习惯相近是优势 [7][8] - 产业升级带动人口集聚 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形成人才吸引良性循环 [4][5]
二线城市,起势这么猛
投资界· 2025-05-03 15:38
一二线城市博弈格局变化 - 一二线城市竞争加剧,强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深圳通过产业和人才政策快速崛起,一线城市地位面临挑战 [3] - 成都、合肥、贵阳等城市在楼市、人口、消费等领域展现出超一线城市的增长潜力 [6][12][13] 成都楼市异军突起 - 成都商品房成交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2024年一二手成交均超上海北京,2025年一季度月均成交2.9万套(上海2.3万套) [7] - 新房单价突破16.98万/平(金融城交子馒华项目),土拍楼面价两个月内从3万跃升至4万+ [7] - 产品力驱动市场,麓湖项目通过水景和社群运营占据高端市场,2024年4000万级市场占比超60% [8][10] - 异地购买力强劲,外地客户占比超30%,辐射西部1.3亿人口,库存去化周期仅11个月 [10][12] 合肥与贵阳的人口回流 - 合肥2024年常住人口突破1000.2万,增速1.51%超深圳(1.12%),安徽人口净流入24万大学生+120万农民工 [15][16] - 贵阳通过大数据产业(贵安新区)吸引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实现"无中生有"的产业转型 [17] - 两地均采用强省会战略,合肥通过中科大、京东方、蔚来等产业投资,汽车产量76.17万辆居全国第一 [16][17] 重庆消费市场超越上海 - 2025年1-2月社零总额2831亿元(上海2777亿元),首次成为全国消费第一城 [20][21] - 县域经济贡献显著,4个县级单位进入TOP10,乡村消费增速4.2%高于城镇(3.1%),荣昌区卤鹅产业带动线上销量增长105% [22][23] - 奢侈品销售额增长52%,解放碑商圈试点"即买即退税"政策吸引国际品牌 [22] 武汉的产业承接优势 - 2025年1-2月企业净迁入296家(全国第一),全年跨省市迁入企业5701家,光谷成主要承接区 [25][27] - 光电子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九省通衢区位+120万大学生储备,用工和土地成本低于东部沿海 [28][30] 宁波的制造业与民营经济 - 舟山港年吞吐量13.77亿吨(全球第一),384家制造业企业中110家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 [32]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TOP5,2025年GDP达1814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曾增长23.4% [32] - 藏富于民特征显著,37人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如丁磊2400亿元),22家企业总部在甬 [32]
以大担当实现大作为
经济日报· 2025-04-29 06:13
经济首位度概念 - 经济首位度指省会城市在省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近年成为网络热议指标 [1] - 各省基础条件、城市结构、产业布局差异大,单一指标评价不科学,需因地制宜发展 [1] - 西部省份普遍存在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生态脆弱等短板,省会需率先突破以提升竞争力 [1] 省会发展战略案例 - 宁夏实施"强首府"战略,以银川为核心打造高端要素与产业集聚高地,强化辐射引领作用 [2] - 银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四力"(辐射力/引领力/竞争力/影响力) [2] 省会发展方法论 - 需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避免单纯"垒大户",通过改革实现能级乘法效应 [3] - 应聚焦优势领域强化产业支柱和科技支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动力 [3] - 需防范规模扩张导致的"大城市病",推动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提升综合实力 [3] - 省会需跳出本地局限,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并承担更大责任 [3] - 强调联动发展避免虹吸效应,发挥辐射带动和服务保障功能实现全局共赢 [3]
一年减少近100万人!中部六省,东北化了
城市财经· 2025-04-08 11:43
人口变化趋势 - 东北地区2010-2020年人口减少1099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万,吉林减少338万,辽宁减少115万[4] - 2021年东北人口减少超100万人,2022年减少86.4万人[5] - 2023年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人口合计减少133.33万人[10] - 2024年中部六省人口减少94.03万人,其中安徽增加2万人,河南减少30万,湖南减少29万,湖北减少6万,江西减少13万,山西减少20.03万[11][12][13][14][15] 人口减少原因 - 自然人口减少是主因:湖南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36万中20.3万为自然减少[25] 湖北2023年自然人口减少18.4万但实际常住人口仅减少6万,显示人口净流入12.4万[26] - 人口净流出显著:河南2021-2023年自然人口仅减少4万但常住人口减少超150万[27] 山西四年净流出27.65万[29] 江西四年净流出18.95万[30] - 农民工流动数据显示中部为最大净流出地区,2023年净流出3155万人[32] 区域经济差异 - 安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54918.5亿元,全国第六[53] - 安徽汽车制造业2023年营收5576.62亿元,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57][60] - 2025年前两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超越广东居全国首位[62] - 合肥2023年汽车产量85.76万辆,芜湖120.24万辆[65] 合肥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增长84.5%[67] 城市发展模式 - 合肥经济首位度达26.9%,GDP为芜湖2.7倍[43][44] - 强省会战略成效显著:合肥2023年人口增量21.9万全国第一,2024年增量14.9万全国第三[48][49] - 芜湖汽车产业占GDP超50%,2024年出口占安徽总量近80%[69] - 奇瑞汽车2024年销量260.39万辆,出口114.46万辆连续22年居首[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