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战略
搜索文档
昆明对云南经济增长贡献率5年翻番 “逐步摆脱了房地产依赖”
第一财经· 2025-11-10 17:32
昆明经济增长表现 - 昆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20年的13.3%跃升至2024年的31.9% [1] - 经济总量连续跨过7000亿元、8000亿元台阶 [2] - 2024年GDP为8275.22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GDP为6418.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400亿元 [5] 产业结构转型 - 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化工、冶金、烟草、数字经济、生物医药5个产业链达到千亿级,装备制造、新材料2个产业链正加速向千亿级迈进 [2] - 2024年全市产业投资占比达到39.5%,较2020年的16.2%实现翻番,其中工业投资占比达到26.3%,为25年来最高水平 [2] - 全部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6%,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 [3]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9.7%提升到2024年的22.2%,提升了2.5个百分点 [4] - 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新格局形成,2024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7.5% [4] 摆脱房地产依赖 -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32.7%显著下降 [3] - 2021年至2024年,昆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下降5.1%、30.8%、40.2%和22.2% [3] - 同期固定投资分别下降7.8%、3.1%、24.9%和12% [3] 工业发展成效 -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个、3.7个百分点 [2] - 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9.4%,比2020年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 [2] 对外开放与区位优势 - 昆明升级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6] - 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边境口岸"和"数据口岸"的省会城市 [6] - 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从2020年的446.86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928.31万吨,增长107.7% [6] - 进出口货值从2020年的185.6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31.26亿元,增长186.1% [6] 数字经济与基础设施 - 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实现贯通互联,具备低时延、覆盖面广、稳定性高的优势 [7] - 华为、腾讯、抖音、滴滴、京东方、百度、统信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纷纷落地昆明 [7] - 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占全省比重近一半 [7] - 积极发展跨境算力服务、国际数据服务、跨境电竞、跨境电商等产业 [7]
省会强则全省强!多省份启动“强省会”战略
36氪· 2025-10-28 10:32
文章核心观点 - 多个省份正积极推行“强省会”战略,旨在通过提升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促进全省的整体发展 [1][2][4][6] 甘肃省“强省会”行动 - 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会,明确提出“以省会强带动全省强”,要求兰州市发挥“领头雁”作用,辐射带动省内协同发展 [2] - 推行该战略的背景是甘肃省经济总量偏弱,2024年全省GDP为1.3万亿元,排名全国第27位,省会兰州GDP为3742亿元,在全国排名靠后 [4] - 兰州的经济首位度(GDP占全省比重)为28.8%,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0位 [7][8] 四川省支持成都做优做强 - 四川省印发文件,明确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在“十五五”时期末使成都经济总量超过3.2万亿元 [6] - 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约三分之一(36.3%),为四川在2023年GDP超过河南、跃升为全国第五经济大省提供了重要支撑 [6][7] - 2024年成都GDP达2.35万亿元,稳居全国城市第七位,并以商业活力和文旅魅力著称 [6] 山东省“强省会”战略 - 山东省提出“省会强,则山东强”的工作要求,并自2021年起连续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化“强省会”战略部署 [6] - 2024年济南市GDP已突破1.3万亿元,但其经济首位度仅为13.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与山东省全国第三的经济总量不匹配 [6][7][8] - 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目前尚无城市GDP进入全国十强,因此发展强省会的需求迫切 [6] 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分析 - 经济首位度最高的省会城市是银川,GDP占宁夏自治区比重达53.4%,长春以53.1%的占比紧随其后 [7][9] - 全国有8个省会城市的首位度超过三分之一(33%),包括银川、长春、西宁、西安、哈尔滨、成都、拉萨、武汉 [9] - 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其省会首位度普遍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仅海口首位度超过30% [9] - 广州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省会,首位度为21.9%,近年呈下降趋势,引发关于广东是否需要启动“强省会”战略的讨论 [9]
强省会,卷土重来?
虎嗅· 2025-10-16 12:43
强省会战略的回归与分化 - 甘肃和成都近期政策动向显示强省会战略再次受到重视,甘肃提出“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成都获支持“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2][3] - 当前区域发展战略呈现分化格局,部分地区放弃强省会拥抱多中心,部分地区仍高调推进强省会,另有地区选择“全都要”的协调发展模式[11][12][13] - 强省会与多中心并非选择题,而是需根据各省经济实力和区域布局进行抉择[1][32] 主要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分析 - 经济首位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包括银川(53.4%)、长春(53.1%)和西宁(47.1%),显示这些省份资源高度集中于省会[6] - 成都、武汉、西安等传统强省会经济首位度分别为36.3%、35.2%和37.5%,在省内举足轻重[4][5][6] - 济南(13.7%)和南京(13.5%)经济首位度最低,体现多中心发展格局[7][11] 新一轮强省会战略的核心逻辑转变 - 新阶段强省会战略从简单做大体量的扩张路径转向“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注重苦练内功[16][17][18] - 国家通过城市总规定位引导发展方向,成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19][20][21] - 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要求省会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形成联动发展效应,如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5][26][27][28] 不同区域对强省会战略的需求差异 - 经济强省更适合多中心模式,如广东的广深、江苏的宁苏、山东的济青、浙江的杭甬[34][35] - 中西部和东北等经济相对薄弱省份更需要强省会,以集中资源参与区域竞争,如黑龙江、吉林、甘肃、宁夏、云南、贵州[36][37] - 副中心成功需要与省会错位发展并具备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如遵义的白酒产业、榆林的煤炭资源、柳州和芜湖的汽车工业[40][42]
南方人口减少第一省,东北化了!
商业洞察· 2025-10-05 17:24
湖南省人才引进行动 - 湖南省委省政府于9月21日启动“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行动,旨在激发湘才留湘、引才来湘、聚才兴湘的强大动能,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引才聚才洼地和宜居宜业福地[7][8] - 行动亮点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一体发力,全省各市州全面参与,共归集近3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民营企业提供岗位11.61万个,全面覆盖传统、优势、新兴和未来四大类重点产业[9][10][11] - 行动组织了500余家用人单位在中南大学提供超1.4万个岗位,并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负责人分头带队,赴上海、北京等6座城市进行专场揽才[11][12] 湖南省人口困局 - 湖南省是南方人口减少第一省,过去四年(2021-2024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105.49万人,减少量位居南方第一、全国第三[21][22][23][24] - 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量前十的城市中,湖南省衡阳市和邵阳市上榜,分别减少6.27万人和5.88万人[28][29] - 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在2023年人口集体负增长,合计减少133.333万人,整体人口形势呈现“东北化”特征[30][31][34] 人口减少核心原因 - 自然人口减少是主因之一,湖南省2023年自然人口减少20.3万人,2024年减少11.1万人,占当年常住人口减少量的一半以上[37][38] - 人口净流出是另一核心原因,湖南省2023年净流出人口15.7万人,2024年净流出17.9万人,而同期湖北省则为人口净流入[44][45] - 湖南毗邻广东,受其虹吸效应影响显著,广东省有512万湖南籍外来人口,其中在深圳的湖南人达146.3万,在广州的湖南人达101.27万,劳动力外流严重[51][53][61] 产业对比与强省会战略 - 安徽省工业实力突飞猛进,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54918.5亿元,位居中部六省之首,其汽车制造业2025年上半年产量以149.95万辆超越广东登顶全国第一[66][69][76][77] - 湖南省GDP虽位居全国第十,但工业实力与安徽差距较大,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比安徽低1.35万亿元,千亿制造业产业数量相同但规模较小[79][80] - 在湖南省内人口普遍减少的背景下,省会长沙是唯一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2024年增加10.34万人,凸显了强省会战略对于抵御沿海地区虹吸、稳定本省人口的关键作用[83][84][87]
中国三分之二的省,正在面临集体失血
36氪· 2025-07-15 08:11
全国人口版图变化 - 2021年中国总人口达到峰值14.126亿,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由正转负[5] - 2024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20个地区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仅8个维持增长[9] - 广东、浙江、福建分别位列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榜第一、二、四名[10] - 新疆、西藏表现亮眼,分别增长25万和5万[11] - 山东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3万人,降幅全国最大[14] - 河南、湖南2024年常住人口均减少约30万人[16] 人口流动趋势 - 2000-2010年全国有五个省份出现常住人口减少,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弱地区[17] - 2010年代东北常住人口十年间合计减少超1130万[17] - 2020年后常住人口外流问题波及更多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山东、河北等[19]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常住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激增至19个[20] - 全国流动人口中近七成为省内流动,较2010年提升5.6个百分点[20] 省会城市人口集中度 - 浙江11个地级市2020-2024年都实现了常住人口增长[25] - 杭州四年新增65.9万人,宁波增长35.7万,温州增长26.5万[26] - 湖南仅长沙常住人口增长,四年净增55.6万[27] - 青海西宁、宁夏银川和吉林长春容纳了全省四成常住人口[31] - 武汉以两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省会[32] - 贵阳四年新增常住人口19.96万人,超过所有省会[36] 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 - 安徽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人口增长,2021-2023年汽车制造业净增近十万职工[41][45] - 贵州借大数据产业实现逆袭,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达851亿元,是2012年的近14倍[46][48] - 贵州软件行业从业人口从2012年2.5万上升到2023年4.2万[48] - 软件行业就业人数在2021年达到4.6万人高峰后连续两年下滑[49]
揭榜:最新全国100强城市排行
虎嗅APP· 2025-06-14 17:26
城市GDP竞争格局 - 2024年内地GDP百强市门槛提升至3600亿元,较10年前翻倍[5] - 万亿城市扩容至27个,唐山成为河北首个万亿城市[8][9] - 2万亿正成为城市竞争新起点,长三角占9席万亿城市,广东占4席[10] - 50强城市门槛突破6000亿,普通地级市占比近50%,部分超越中西部省会[13][14] - 百强市守门员从安徽阜阳变为河南新乡,3000-5000亿区间竞争激烈[18] 区域经济分布特征 - 东部8省(苏鲁粤浙闽京沪津)占据百强市半壁江山及2/3万亿城市席位[21][24] - 江苏13市全部跻身百强,最低GDP的连云港(4000亿+)超多个中西部省会[26][28] - 广东仅10市入围百强,珠三角集中广深佛莞4个万亿城市,粤东西北人均GDP低于全国[31][37] - 中部地区江西5市入围百强,数量超湖北(3市)、安徽(4市),因区域均衡及有色资源产业优势[41][44][51] - 西部15个百强市多为"省会+副中心/资源型城市"组合,如四川成都+绵阳/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57][63][65] 东北及特殊区域表现 - 东北仅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4个副省级市入围百强,普通地级市全军覆没[76][77] - 大连、沈阳GDP突破9000亿,2025年有望实现东北首个万亿城市突破[12][83] - 青海、宁夏、西藏、海南4省区无百强市[21][70] 城市发展驱动因素 - 省会首位度影响省域竞争力,武汉首位度35.2%居万亿省会前列,南昌仅22.8%[46][49] - 特色产业助推地级市突围:赣州(稀土)、上饶(铜矿)、宜春(锂电)、遵义(白酒)[52][69] - 区域协同效应显著,江西地市借力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中部省会联合打造交通第五极[53][54]
必须要有自己的一线城市,山东离不开强省会战略,把人口留在省内
搜狐财经· 2025-06-06 13:38
人口流失与结构 - 山东省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2.8万,为全国最高[1] - 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和中坚力量群体[1] - 生育率位居全国第三,但连续两年流失人口达40万[5] - 流失人口多为青壮年和刚毕业大学生,代表未来发展潜力[5]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山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缺乏GDP前十城市[4] - 青岛GDP排名全国第13位,济南仅列第18位[4] - 济南经济首位度仅13.7%,远低于成都等省会40%的水平[4] - 胶东地区发展趋向自成体系,未充分重视省会济南[5] 城市竞争格局 - 外省强劲吸引力对山东形成冲击,济南未能发挥应有作用[3] - 西部城市人口被周边省市虹吸(菏泽流向江苏/上海,德州/聊城流向京津)[5] - 济南难以守住本地人口,春节外地车牌现象明显[5] 发展战略建议 - 推动强省会战略落实是遏制人口流失的关键[1] - 强省会战略与均衡发展不矛盾,需优先发展核心城市[3] - 济南已启动跨黄河发展和起步区建设[6] - 产业升级和人才吸引需集中在核心城市进行整合[6] - 山东亟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城市以匹配经济地位[6]
中部省份打造“新增长极”密码: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单核到多极的动态平衡术丨观城势·轻研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21:10
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现状 - 2024年中部6省会经济首位度:武汉35.2%、长沙28.7%、合肥26.7%、郑州22.9%、南昌22.8%、太原21.3%,武汉是唯一超30%的城市[3][4] - 人口首位度:武汉23.7%、长沙16.2%、合肥16.3%、郑州13.4%、南昌14.8%、太原16.0%,武汉是唯一突破20%的城市[3][4] - 武汉GDP达21106亿元(占湖北35.2%)、常住人口1381万(占23.7%),综合首位度领跑中部[4] 强省会战略实施与调整 - 中部五省曾明确推行强省会战略:安徽2006年要求合肥"提高经济首位度",山西2013年对太原实施土地/财政倾斜,江西2022年出台政策提升南昌首位度[6] - "十四五"期间武汉/长沙/太原经济首位度分别下降0.7/0.4/2.2个百分点,太原因"一煤独大"产业结构拖累跌至中部末位[7] - 郑州/合肥/南昌经济首位度逆势提升1.1/0.7/0.4个百分点,郑州汽车产业(新能源车产量+112.9%)和枢纽经济(进出口占全省67.9%)成关键驱动力[7][8] 多极化发展探索 - 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成效显著:襄阳/宜昌GDP均超6000亿,2024年升级为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发展[9][10] - 中部七省布局15个副中心:洛阳/南阳、岳阳/衡阳、芜湖、赣州、长治/临汾/大同获政策支持,但山西部分副中心GDP不足2500亿尚难形成辐射[10] - 四大都市圈获国家批复:长株潭/武汉/郑州/合肥都市圈加速基建联动,湖北推进9个离岸科创园,江西推动南昌都市圈"一枢纽四中心"建设[10][11] 区域发展模式转型 - 沿海省份经验移植:广东广佛同城、浙江杭甬"双城记"+温州"第三极"模式启发中部多中心发展[9] - 江西2024年新政体现平衡思路:既坚持"省会引领战略"优先做强南昌,又要求增强都市圈辐射力[12] - 河南连续三年强调提升郑州首位度,同时支持洛阳/南阳副中心建设,形成"省会引领+多极支撑"生态[12]
福州农信系统助力“有福之州”造福百姓
证券日报· 2025-06-03 10:00
资产与业务增长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达2668亿元,较年初增加461亿元(增幅20.89%)[1] - 存款余额2245亿元(较年初增405亿元,增幅22%),贷款余额1392亿元(较年初增189亿元,增幅15.7%)[1] - 未来三年设立30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强省会"战略重点领域[4] 特色化经营战略 - 纵深推进"立足本地特色化经营"路径,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2] - 打造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实现县域服务点全覆盖,线上开设"金融产品超市"专栏[2] - 创新海洋金融产品矩阵(如"鲍鱼季节性贷款"),海洋经济贷款余额125亿元(3.9万户)居全省首位[3] - 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39万笔(103.39亿元),推进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全覆盖[3] 数字化转型 - 研发大数据服务平台"榕易贷",整合11个省级政务数据,授信5.06万户(60.7亿元)[5] - 启用全民营销智能平台整合客户资源,计划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提升业务效率[5][6] - 网点改造183个,新增96个贷款办理网点(业务覆盖率达93.69%)[7] 民生服务优化 - 设立42个"医保e站"覆盖40项服务,486台自助机具上线医保功能[7] - 中标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项目,实现监管流程无纸化[7] - 优化网点分区配置提升服务效能,如连江农商银行高低柜组合模式[7] 人才与能力建设 - 扩充营销队伍并提升客户经理占比,举办综合素质提升交流会[8] - 通过战略合作覆盖142个乡镇和2561个行政村,签约48家党政部门[5]
“东强”战略策源城市跃升,中建雲啟鳳華打造白泉生态低密住区
齐鲁晚报· 2025-05-22 08:22
济南"东强"战略规划 - 济南"东强"战略自2020年发布,目标是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代表性区域、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及双循环战略枢纽 [1][2] - 战略定位为"强省会"建设的关键引擎,东部发展高度决定济南全市发展高度,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龙头引领 [2] - 八大重点板块中,CBD奥体中心区为首要建设区域,定位为城市新中心,奥体中轴串联市政府、中央商务区和高新区,成为东部发展"脊梁" [3] 交通与生态基础设施 - 奥体中路2009年通车,2022-2023年完成北延段及跨小清河桥工程,实现南北贯通(北起小清河北路,南至经十路) [3] - 华山-白泉景观廊道面积约90公顷,长7.5公里,串联白泉湿地公园、东站商业中心等,形成东西主轴 [4] - 地铁3/6/7/9号线以CBD奥体中心区为核心辐射全域,3号线连接高铁东站与奥体核,6号线串联古城与商埠文化区 [5] 中建城发项目布局 - 中建城发2024年在"东强"核心腹地获取12宗低密度土地,项目位于华山-白泉景观廊道与小汉峪河交汇处,占据双生态资源 [6] - 项目设计融合宋式建筑风格(参考《营造法式》)与《千里江山图》景观元素,打造"百米立体山水画卷",并引入泉水资源 [6] - 团队历时30余轮方案论证,对标杭州、南京等地高端低密项目,定位为济南主城白泉生态低密住区标杆 [6] 战略活动 - 5月23日举办"济南'东强'战略区域发展峰会暨中建·雲啟鳳華产品发布会",解读战略价值与产品设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