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福利国家
icon
搜索文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吉翁曾接受一财独家专访
第一财经· 2025-10-13 19:58
诺贝尔经济学奖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阐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3] - 莫基尔因发现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获得一半奖金 [3] - 阿吉翁和豪伊特因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而共同获得另一半奖金 [3] 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应用 - 政府需帮助雇员和企业适应新经济环境,在教育培训、提供收入保险及重新分配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 - 丹麦模式为失业者提供近90%的工资长达两年,并配套再培训以帮助找到新工作,有效缓解失业冲击 [7] - 美国创新能力强但社会保护不足,结合美国创新生态与斯堪的纳维亚式保护制度是理想范式 [8] 美国经济政策评价 - 拜登政府推出一系列救济措施试图为美国家庭提供帮助,但改变现有体系存在困难 [9] - 美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防范失业、疫情或金融危机风险,普通家庭保障不足 [9] - 疫情后美国社会观念可能出现变化,开始接纳更多社会保障措施且这些措施非常受欢迎 [10] 欧洲创新环境分析 - 欧洲在创新方面投资不足,缺乏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先者 [10] - 欧洲有过多反竞争措施和预算赤字限制,需转向投资导向并推动大型项目以促进创新 [10] - 欧洲过去工业发达,但现在工业规模缩小且创新效率不高,创新活动减少 [1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吉翁曾说过什么?
第一财经· 2025-10-13 19:37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信息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学者: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阐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1] - 奖金一半授予莫基尔,表彰其"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1] - 阿吉翁通过建立基于"创造性破坏"的阿格因-豪伊特模型,将熊彼特经济增长范式重新带回主流宏观经济理论 [1][4] 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应用 - 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大规模创新淘汰旧技术生产体系并建立新体系,政府需帮助雇员和企业重新适应新经济环境 [4] - 国家应在教育、培训、提供收入保险及重新分配劳动力方面起重要作用,参考"丹麦模式"提供近90%工资保障和再培训 [4] - 美国创新能力强但社会保护不足,可结合美国创新生态与斯堪的纳维亚式保护制度形成理想范式 [4] 美国经济措施评价 - 拜登政府推出救济措施为美国家庭提供帮助,但改变制度困难且保障不足,缺乏类似"丹麦模式"的社会系统 [6] - 美国主流看法曾批判福利国家概念,但疫情后观念可能变化,已出现受欢迎的社会保障措施 [7] 欧洲创新与行业现状 - 欧洲缺乏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行业领先者,在创新方面投资不足,需团结推动大项目 [7] - 欧洲有过多反竞争措施和预算赤字限制,需转向投资导向,过去工业发达但现在创新效率不高 [7]
“反内卷”,从修复家庭账本开始——经济学家高柏谈增长的体感
搜狐财经· 2025-09-12 19:14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通过压低工资和福利保持竞争力 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受限 [7] - 2008年后转向供给侧内需模式 将家庭财富深度绑定房地产 进一步抑制消费能力 [10] - 当前面临贸易战 科技战 金融战三重压力 外部环境复杂性加剧 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11][12] 三大历史长周期同频共振理论 - 全球化钟摆运动 霸权更迭与科技革命三大周期叠加 周期长度达百年级别 [4] - 中国改革开放恰逢全球化从保护主义转向市场力量的窗口期 融入全球生产体系 [5] - 当前处于逆全球化趋势 地缘政治冲突与人工智能革命三重转折点叠加时期 [20] 福利国家建设的紧迫性 - 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结构性欠账 家庭风险预期升高导致消费保守 [3] - 人工智能革命可能颠覆按劳分配原则 需建立普遍收入保障制度 [13][14] - 福利国家是内循环发展模式的基础 能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风险抵御能力 [21][22] 房地产行业转型 - 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生反转 人口结构变化使行业难以维持长期增长动力 [15] - 高房价对制造业形成抑制 有限财政资源需谨慎投向保障房而非支撑房价 [17] - 房价回调为改革提供条件 建议地方政府收购库存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 [16]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 缩小区域差距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 避免部分地区面对外部竞争时陷入被动 [18] - 通过产业扩散而非再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在中西部投资设立分支机构 [19] - 区域均衡发展有助于构建强劲国内市场 提升国际经济博弈话语权 [21] 产业政策与全球化应对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30% 外贸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 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20] - 需完善产业政策与多边合作机制 增强外循环稳定性与韧性 [21]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与福利国家建设相结合 实现"休养生息"与"强筋壮骨"并重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