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

搜索文档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何解决?事关新业态人员社保、高校“微专业”建设……这份秘籍请收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22:38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转移接续机制 [1][2] - 专家指出需应对就业形式多样化挑战,研究将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职工社会保险体系的有效途径 [3] - 国家医保局优化生育保险服务,目前上海、福建等6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4] 教育领域改革 - 《意见》强调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计划,扩大优质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推进集团化办学 [5] - 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技能开展"微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5][6] - "微专业"是围绕特定领域开设的核心课程组,面向学生和职场人士,具有跨学科、灵活性强特点 [6][7] 就业形态变化 - 灵活就业成为重要就业形式,互联网平台催生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 [3] - 新业态从业人员目前多游离于职工社保体系外,面临较大社会风险 [3]
哪些人将会纳入社保覆盖范围?
快讯· 2025-06-09 17:25
社保覆盖范围扩大 - 政策聚焦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1] - 覆盖群体包括个体户、非全日制就业人员、农民工、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等 [1] - 政策针对工作稳定性低、容易出现断缴社保的人群 [1]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 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 [1] - 目标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 [1]
美国只有3.3亿人,消费力为何超过中国14亿人?现在全“露馅”了
搜狐财经· 2025-05-23 22:53
在对全球消费总额最高的国家进行调查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尽管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全球消费榜首,年消费总额高达15万 亿美元,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年消费总额却只有6.7万亿美元,甚至不到美国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着14亿人口,而美国的人口只有3.3亿。那 么,为什么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远低于美国呢?难道中国人真的没有钱吗? 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首先,美国人与中国人在消费观念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美国人推崇超前消费,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积蓄,懂得在安稳时存钱以应对未 来的风险。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人均负债已高达14.15万美元,且有约40%的人口背负债务。尤其是在疫情爆发后,许多美国人深陷债务危机。这种消费模 式与美国以消费驱动经济的国情密切相关,其中70%的GDP增长依赖于消费。 由于两国在观念上的不同,消费支出也自然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虽然中国的GDP总量稳步追赶发达国家,但由于14亿人口的平均分摊,每个人的消费水平看 起来并不高。根据公开资料,美国的平均年薪为4.5万美元,而2020年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3.2万元人民币。大部分中国职场人士的收入仅够维持日常 生活,难以支撑高水平的消 ...
外卖骑手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保障
第一财经· 2025-05-21 20:38
尽管近年来政策逐步向灵活就业群体倾斜,但社保体系内部的不一致性仍让骑手们面临"参保难、转移 难、享受难"的困境。 近来,京东、美团宣布将陆续为符合条件的外卖骑手缴纳社会保险。这里所谓的"外卖骑手",更准确地 说,其实应当是"网约配送员",因为他们所递送的已非仅仅是"外卖"形态的食品,更包括药品、文件、 鲜花等在内的城市生活中能想见的所有小件物品。习惯所致,本文仍采用"外卖骑手"这一称呼。对于这 一零工经济的一部分,其与社保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故而成为眼下劳动经济政策讨论的焦 点。 社会保险较之于市场化的养老保险何以必要 1.当"今天的订单"比"明天的退休金"更重要。 在一个理性经济人遍地走的世界,我们大可放心地把养老问题交给每个外卖骑手自行解决。毕竟,如果 每个人都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能精打细算、合理规划,那政府的社保项目或许就是多此一举。然而,现 实并非尽如人意。 想象一下,你今天接了一单跑腿业务,平台提示你如果再接三单,就能拿到额外的奖励金。你会怎么 选?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继续接单。 这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人类天生有短视倾向,对眼前的收益难以抵抗,对未来的 风险却缺乏警觉。很 ...
北京:推动企业年金扩面发展,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央视网· 2025-05-07 15:04
就业服务提升行动 - 加强企业吸纳就业政策支持,落实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社会保障、就业补贴等政策,研究出台支持平台经济吸纳就业指导意见[2] - 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作用,组织第八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2] -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提质增效,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全年组织直播带岗不少于200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不少于2000场[3] - 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实行"一企一策"用工保障,构建全周期用工保障体系[4] 助企暖企护航行动 - 推动企业年金扩面发展,依托人才年金试点、企业年金联盟助力企业留住人才[5] - 适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6] - 提升社保经办服务便捷性,实现社保经办"前台一体申报、后台并联处理、信息集成共享"机制,深化社保经办大厅智能化办事水平[7] 人才保障创新行动 -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先进制造业等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发展[6] - 打造"全链式"人力资源服务模式,深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网上办、掌上办、跨省办、就近办"[7] - 发挥"三项人才服务目录"作用,将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增加到160项,建立《北京高水平技能人才专业评价目录》[7] - 推动职称评审改革,增设低空技术等新兴领域职称评审专业,向更多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权[8] - 开展"技能服务包"支持行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8] -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升级国际博士后引进计划,加大外籍博士后招收力度[9] 检查监管规范行动 - 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全市共建成150家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站[10] -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机制,加快调解仲裁工作数智化建设,扩大争议速裁范围[10] - 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现监管"无处不在,无事不扰",落实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11] 人社服务升级行动 - 全面提升人社服务效能,拓展12333"热线+办事"服务功能,扩大"网上办""掌上办"业务范围[13] - 加强人社政策解读,发挥"北京人社政策直通车""北京人社直播间"等宣传品牌优势[14] 区域创新协作行动 - 提升区域社保经办服务协同水平,完善京津冀三地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专区服务内容[15] - 构建互融互通的人才发展生态,探索开展京津冀联合职称评审,举办京津冀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暨项目洽谈活动[15] - 深化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建立京津冀区域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