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传播
icon
搜索文档
医研共创赋能科学传播,绽妍如何成为皮肤科医生临床选择TOP3?
行业背景 - 科学传播已成为美妆品牌发展的关键要素 消费者对护肤知识渴求增长 对产品功效与安全性关注度提升[1] - 当前美妆品牌科学传播现状参差不齐 科技叙事能力陷入瓶颈 市场充斥同质化功效表达内容 导致沟通创新力不足和转化效率大打折扣[1] 公司定位与发展 - 公司自2015年开启皮肤学级护肤领域征程 专注于皮肤屏障修护 秉持"专注皮肤问题 专研屏障修护"核心定位[2] - 创始团队拥有近30年医药背景 品牌自带"医研基因" 以生物制药科研思维和投入力度进行研发 遵循"药品级严谨"标准[2] - 提出"先健康 再美丽"核心主张 将肌肤健康放在首位[2] - 产品覆盖全国1400+家医院 15000+OTC药房 6400+线下连锁美妆店 累计为1200万+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9] 市场认可与专业地位 - 位列皮肤科医生临床选择TOP3 彰显在皮肤学级护肤领域极高的专业地位与市场认可度[4] - 成为中国重组贻贝粘蛋白护肤品领导者(按2024年销售额计)[34] 研发与产品创新 - 携手皮肤专家全链路参与产品开发 与沈阳药科大学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等知名机构深度合作[12] - 独创三原力模型为皮肤屏障修护提供全新理论框架 构建多维蛋白修护体系[28] - 核心成分重组贻贝粘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量产 保留天然黏附性能 实现95%高纯度和5.81%高多巴含量(远超医用行业标准19倍)[34] - 累计获得10项重组贻贝粘蛋白相关发明专利 发表近30篇相关学术论文[34] 科学传播与学术建设 - 深耕医院合作与学术建设 构建医研共创闭环 产品持续覆盖更多医疗机构[10] - 积极参与全国区域性皮肤大会如CDA CSD大会 与皮肤专家分享学术成果[10] - 联合发布多项行业报告与指南包括《2022皮肤屏障白皮书》《项目术后科学修护指南》《特殊美容项目蓝宝书》[24] - 打造自有科学传播IP:妍之有理 敏肌妍究所和皮肤有话说 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科学护肤知识[27] 产品案例与临床验证 - 针对医美术后肌肤问题研发速修精华 采用重组贻贝粘蛋白与重组胶原蛋白复合物为核心 四重蛋白协同作用修护更快更好[12] - 产品经过国内多家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 并联合医生临床验证 能快速舒缓肌肤不适 修护受损屏障[18] - 相关研究成果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印证产品科学性[30][32]
2024年中国化妆品年鉴509页
搜狐财经· 2025-06-06 19:30
政策监管趋势 - 2024年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出台化妆品监管政策超30项,重点聚焦原料安全管控和功效宣称规范化[1] - 新增壬二酸、非那西丁等禁用成分检测方法,严打非法添加行为(如祛痘产品检出抗生素、美白产品含激素)[1] - 上海、浙江等地出台广告合规指引,禁止普通化妆品宣称"敏感肌适用"等特殊功效[2] - 广州、上海推行企业质量分级管理和信用评价,某企业因使用禁用原料"他克莫司"被吊销生产许可证[2] - 全年432批次产品被通报不合格,护肤类(57%)、染发类(19%)问题突出[2] 市场格局变化 - 2024年行业总规模7746亿元(同比-2.83%),线上渠道占比52.35%,抖音份额升至19.8%[3] - 国货品牌份额达63.2%,连续两年超越外资,珀莱雅、韩束、可复美等增速领跑[4] - 护肤(64.5%)、彩妆(15.7%)品类下滑,洗护发(+4.1%)、身体护理(+3.9%)、香水(+2.6%)逆势增长[5] - 60.2%的热销产品主打2项以上复合功效(如"修护+抗老")[5] 消费者行为演变 - 52%消费者因缺乏防晒知识选购失误,48%不知如何判断产品合规性[6] - 25-34岁人群成为"科学传播"主力,更信赖皮肤科医生和专业测评[6] - 67%消费者接受含专利成分的防晒产品价格高出30%[7] - 轻旅游场景催热次抛产品,品牌结合"躺晒"主题打造场景化体验[7] 技术创新方向 - 生物合成原料爆发,角鲨烷、胶原蛋白等成分实现绿色生产,君合盟等企业获亿元融资[8] - AI技术应用:珀莱雅用AI预测成分功效缩短开发周期,抖音AI试妆工具提升转化率[9] - 欧莱雅、资生堂推广可回收包装材料,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落地[9] 科学传播实践 - 珀莱雅通过"无限空间"快闪店互动实验解释"早C晚A"机理[10] - 巨子生物公开胶原蛋白原料类型与含量,贝泰妮联合医院发布《敏感性皮肤诊疗指南》[10] - 皮肤科医生通过CSD学术年会、科普直播推动"医研共创"产品落地[11] 未来发展趋势 - 2025年监管将深化安全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体系[11] - 生物合成原料、AI个性化定制、功效可视化技术成为竞争核心[11] - 东盟市场成为国货出海新目标,"成分透明+科学背书"品牌更具优势[11]
国货美妆把美博会办成了“内卷突围赛”
FBeauty未来迹· 2025-05-15 20:21
中国美妆行业现状 - 行业呈现"冰与火"交织态势 国货品牌凭借科技实力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 同时面临消费者需求迭代快于研发周期的挑战 [2] - 消费者对产品要求日益严苛 既要高倍防晒又要极致肤感 既要快速起效又要温和安全 [2] - 行业进化方向在于用科技重塑标准 用耐心穿越周期 属于坚持长期主义和差异化创新的品牌 [2] 防晒市场趋势 - 防晒需求从基础防护升级为全波段防护 精准防护 兼顾肤感的高倍防护等科技化方向 [3] - 资生堂旗下安热沙升级王牌单品「小金瓶」 采用Auto Repair Technology和Auto Booster Technology 解决七大防晒难题 [5] - 蜜丝婷推出敏肌专研美白精华防晒次抛 具有美白防晒双特证 添加王牌成分「御光滤」 具备6大功效 [6][7][8] - 地壳DAYHOK采用独家「超声微流体技术」 使防晒乳轻透不假白且防晒力提升24.7% [10] - 防晒产品向男士及唇部品类延伸 如高夫控油防晒和小蜜坊防晒唇膏SPF35 PA+++ [10] 头皮护理市场 - 中国洗护发市场预计2029年规模突破800亿元 头皮护理成为新蓝海 [12] - Spes诗裴丝研发"Spestide头皮能量肽" 经测试使用28天后颅顶高度增加28.06% 头发面积增加22.83% [14] - 珀莱雅旗下惊时品牌推出控油蓬松和精准去屑系列 针对不同头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15][17] - 滋源连续五年全国无硅油头皮护理品牌第一 与微谱签署《国人头皮本态大数据研究》合作协议 [17] 抗老领域趋势 - PDRN成为热门成分 LG旗下CNP希恩派推出"针修瓶" 未来将拓展至面膜喷雾等品类 [20] - 国货原料创新从重组胶原蛋白向重组功能蛋白扩展 绽妍已实现多款生物活性蛋白量产 [21][23] - 华熙生物夸迪悬油次抛精华2.0采用细胞微环境与细胞能量双向调控机制 实现细胞级精准抗衰 [24][25] - 林清轩2.0黑金霜添加"时光能量因子"等成分 靶向促进9大关键年轻蛋白合成 [27][29] 成分创新 - 膜法世家展示二裂酵母成分创新 抗老修护数据表现优异 未来将扩展至更多护肤品类 [33][35] - 溪木源自主研发舒敏安™和氧白因™两大专利成分 舒敏安™效果高出马齿苋5.67倍 [37][38][40] - 氧白因™源自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珍稀白桑 历经912天研发和31道工序提炼 [40][42] 研发模式 - "医研共创"成为功效护肤和婴童护理赛道标配 皮肤科医生参与全链路环节 [44] - 自然堂旗下己出品牌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研发复儿爱倍健微生态平衡专利技术 临床显示复发率降低超3倍 [46][47] 市场挑战 - 消费者需求呈现"极繁功效"与"极简步骤"矛盾 对研发提出极大挑战 [49] - UNNY CLUB悠宜粉底液2.0采用三大底妆科技 解决长效持妆和抗暗沉需求 [50][52] - 功效宣称高度重复 "网红成分"同质化严重 行业需从成分内卷走向差异化竞争 [53] - 科学传播能力成为关键 品牌需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易理解可体验的内容 [54][55]
从环六肽到X肽:解码韩束科研进阶背后的“方法论”
FBeauty未来迹· 2025-05-10 21:06
国货美妆行业科研竞赛 - 国货美妆企业进入科研竞赛新阶段,头部企业通过科研转化和科学传播打造"科研基建"以支撑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话语权争夺 [2] - 2024年上美股份以总营收67.93亿元(同比+62.1%)、净利润8.03亿元(同比+74%)的业绩成为中国美妆企业第二 [2] - 行业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化妆品产业进入产学研医联动时代 [5] 上美股份研发战略 - 公司成立"韩束转化医学基金",2024-2025年度预计资助百万资金,已与多家医院达成合作开展临床研究 [7] - 研发体系以化学、材料学和皮肤学为基础,融合合成生物学、药学,以AI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 [27] - 未来战略聚焦四大核心板块:科技洞察、科学技术、科学产品、科学传播 [27] 肽类成分市场竞争 - 2021年中国肽类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达14.5亿元,预计2025年达23.2亿元(复合增长率12.5%) [13] - 韩束通过22年研发在肽类领域实现突破,自主研发的"X肽"技术应用于抗皱产品 [14][15] - 环六肽-9可提升I型胶原蛋白含量109.63%,渗透量提升9.5倍,抗降解性达直链肽的58.6倍 [22] 品牌营销与科研结合 - 韩束通过纪录片式叙事和KOL传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 [15] - 公司构建"技术符号化+情感共鸣"策略,将品牌升级为"国货科技革新"代名词 [15] - 科研投入为产品差异化提供基础,帮助品牌跳出价格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