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防沙治沙
icon
搜索文档
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经济日报· 2025-06-06 07:22
"三北"工程战略背景与规划 - 工程启动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末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5.05%,沙化土地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扩展速度超15万公顷,直接影响1300万公顷农田和群众生活[1] - 总体规划覆盖13省551县406.9万平方公里,规划73年分三阶段实施,目标造林3508万公顷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4.95%[2] - 六期工程(2021-2030)聚焦13省775县,部署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阻击战[4] 工程建设进展与成效 - 前五期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84%[3] - 六期工程已安排中央投资577亿元实施369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布局68个重点项目区[5] - 内蒙古作为主战场完成造林1.19亿亩,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实现绿化,植被覆盖度达53%[19] 科技创新与机械化应用 - 机械治沙比例达50%,作业效率提升20-30倍,成本降低40%[6][8] - 研发螺旋钻孔机(效率10秒/棵)、自走式稻草沙障铺设机(20亩/天)、沙柳沙障铺设机(56亩/天)等设备[8] - 建立"林机云"监管系统实现设备实时监控,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4万亩[7][8]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形成"防沙治沙+特色种植+加工销售"模式,阿拉善肉苁蓉年产值15亿元,新疆于田县肉苁蓉年产值4亿元[12][13] - 宁夏枸杞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90亿元,"中宁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14] - 内蒙古发展光伏治沙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2] 区域实践案例 - 库布其模式带动农牧民年增收6000元,生态旅游累计收入24.6亿元[19]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升至37%,形成"四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体[21] - 赤峰"以路治沙"模式2024年建设穿沙公路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21]
草种科技助力科学治沙 蒙草生态创新产品保障防沙治沙可持续
全景网· 2025-04-15 11:24
防沙治沙现状与挑战 -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北"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70%是草原,草原与沙源地、沙尘路径区高度重合 [1] - "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但仍面临成本高、效率低、不可持续等挑战,需实现"水、土、绿"科学匹配 [1] 科学治沙原则与模式 - 新时代科学治沙需坚持"以水定绿、系统治理、科学配置植被、做好产业发展"原则 [2] - 需构建水—能—粮—生态与防沙治沙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考虑水、土、植被、气候等多要素协同作用 [2] - 需发掘培育好种源,应用最新科技,延伸产业链向治沙要效益,推进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 [2] 草种科技与创新 - 需改变单一种树防风治沙的片面观念,强调"适地适树、适地适灌、适地适草",优先选用适应沙区环境的植物品种 [3] - 我国进口草种多为二代商品培育品种,存在遗传繁育能力缺失、需重复引种等问题 [4] - 蒙草生态专注草种科技30多年,建立18个专项种业研究院,采集驯化295种乡土植物,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5个入选国家林草局良种推荐目录 [4] - 选育的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巴尔虎羊草、蒙农杂种冰草、哈素海野大麦等优质乡土草种抗逆性强、种子产量高、覆盖度大 [4] 科技治沙手段 - 无人机监测与精准治理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为防沙治沙提供新手段 [7] - 聚焦水资源合理利用、乔灌草相结合以及工程机械化、智能化等重大科技需求 [8] - 草生态修复技术、草饲料高效栽培技术、草产业开发技术等科技创新为"三北"工程增添科技利器 [8] - 蒙草生态研发种子绳、种子块、种子包等"一地一方"定制化产品,创新1270余台机械设备,实现全流程自有机械化作业 [10] 产业融合发展 - "光伏治理+治沙""风电+治沙""光伏+牧草"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向生态修复要效益 [11] - 蒙草生态在巴彦淖尔推动绿色能源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光伏板下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等嫁接肉苁蓉后亩均效益超过1200元 [11] - 计划依托300万亩"三北"工程建设项目区,探索建设规模化示范性国产草籽制种生产加工厂,增加牧草供应量 [14] - 探索建设现代草业示范区,集中连片发展饲草、种业,打造草种、饲草生产示范基地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