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治水
icon
搜索文档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新华社· 2025-10-18 23:53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新华社记者郭洋 一场关乎发展与保护的深刻变革,不仅改善了中国的山河面貌,更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激起回 响。 "绿色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要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在神州大地建设美丽 家园,而且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为各国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探索路径,为全球可持续 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美丽中国,书写绿色答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杭州西溪湿地的傍晚,令人心醉。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杭州 仍保留超过10平方公里的湿地,这不仅是百姓看得见的民生福祉,每年的旅游收入也充分印证 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截污疏浚、修复植被、外迁机构、发展新能源……杭州的"蝶变"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今年9月,杭 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 向绿而兴的一幕幕场景在中国多地上演。2024年年底,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 防护带工程实现锁边合龙。这条"绿围脖"不仅是一项生态壮举,更能通过带动沙产业发展、优化 农业环境、 ...
青春华章|漫评:江河安澜间,尽是青春筑梦的足迹
环球网· 2025-10-14 13:35
.. 安澜间 在 球 的足迹 第梦 k lgto -2011 参考以及 A PAGE FI 7 PV L - 12-01- 平台 慧 管 视 图 青春当以不息活力破水利难题。面对水资源短缺、水生态修复等时代课题,青年科研者以江河奔涌般的活力攻克技术难关。他们反复调试水质检测传感 器,优化智慧水利算法模型,用严谨的实验论证生态治水方案的可行性。这份冲劲是对水利事业的敬畏——每一组精准数据,都可能关系到千万人的用水 安全;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可能为国家水利发展打开新空间。青春的智慧,就在这一次次实验、一遍遍测算中,转化为守护江河的"硬核力量"。 青春当以坚实担当拓智慧新篇。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年轻一代坚守创新初心,主动扛起"科技治水"的大旗。这份坚实的担当,是青春敢闯 敢试的底气,也是他们用"数字赋能"为传统水利注入的全新活力。 青春当以奉献情怀润民生沃土。青年们默默奉献,带着设备走进田间地头。他们手把手教农户操作节水灌溉设备,让干旱地区的麦田也能"喝上饱水";他 们沿着田埂排查灌溉渠道漏洞,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农田的用水需求;他们坐在村民家中倾听诉求,因地制宜设计小型供水工程,让偏远山村的老人孩子也 能随 ...
从治水到智水
河南日报· 2025-07-07 07:23
黄河治理科技应用 - 依托"华水一号"卫星构建黄河安澜卫星遥感智能感知中心平台,实现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监测,动态获取水体分布、泥沙量等数据 [4] - 研发多源卫星协同监测技术,应用于郑州市防洪系统,支撑省级防汛平台的灾情评估与应急响应 [5] - 启动"基于重力卫星的地下水监测与预警技术"项目,通过双重力卫星联合观测破解地下水监管难题 [5][6] 智慧防汛体系建设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1:600比例尺的"黄河下游动床模型"试验,模拟11785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的洪水演进过程 [7] - 自主研发国内首台"河工模型人工智能地形制作设备"及嵌入式PLC自动控制加沙系统,实现试验数据采集数字化与智能化 [8] - 通过"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三体系联动,构建科学决策场,精准预报滩区淹没范围和防守位置 [9] 泥沙资源化利用 - 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加固上游河岸,提升土体抗冲刷能力,兼具生态环保与低能耗优势 [11] - 通过热活化、机械活化等技术将黄河泥沙转化为胶凝材料、3D打印建材,降低天然资源消耗成本 [13] - 利用汛期泥沙改良盐碱化土壤,增加农田养分,实现"清淤—资源化—应用"闭环 [13] 水利技术突破 - "模型黄河"智慧平台实现800米模型复现464公里黄河河段,填补原型观测参数空白 [7][8] - 二维水沙动力学模型结合原型数据与试验检验,动态模拟水沙演进过程 [8] - 泥沙处理从传统"拦排放"转向"调挖"模式,挖掘资源属性价值 [12]
助力碧水东流!中建筑港长江安庆河段治理工程建设取得阶段突破
工程建设进展 - 长江安庆河段治理工程Ⅰ标段隐蔽工程通过现场验收 标志着工程整体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为航道恢复通航奠定坚实基础 [1] - 项目团队将重点推进绿化景观工程等后续施工任务 全面开启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的新篇章 [3] 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安徽省安庆市 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3] - 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护岸2.3公里 包含水上护坡和水下护脚 加固护岸1.1公里 [3] -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防洪安保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为皖江沿线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3] 技术创新 - 项目团队针对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定位抛石关键技术研究 成功申报《一种减少抛石漂移距的辅助装置》专利 提升抛石施工精度30%以上 [3] - 护坡施工采用预制生态块工艺 通过工厂化预制带生态孔洞的生态混凝土块体 并内置透水混凝土 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3] 生态保护 - 项目团队精心设计施工方案 最大程度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3] - 采用生态混凝土块体工艺 实现减扰动、护生态 牢筑长江绿色防线 [3] 社会意义 - 工程将赋予千年黄金水道更灵动的生命 见证治水智慧突破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答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