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共生

搜索文档
黄河流域盐碱地“变身”丰产田 稻蟹共生蹚出致富新“稻”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8:19
项目核心模式 - 项目探索“盐碱地改良+稻蟹共生”模式,使闲置盐碱地焕发生机 [1] - 技术核心在于“水盐调控”和“品种适配”两道关 [5] - 通过挖渠排碱、增施有机肥及引黄河水灌溉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营造适宜环境 [3] 技术实施与生态效益 - 构建“水稻+河蟹”立体种养良性循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以渔治碱 [3] - 水稻为河蟹提供遮阴与栖息空间,河蟹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并提升水稻品质 [3] - 田间杜绝化肥农药使用,实现生态种养 [6] 运营成果与经济效益 - 基地稻蟹共生种养面积达300余亩 [6] - 通过引进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及配套机械化插秧技术,育秧成功率从70%提升至85% [6] - 亩均增产47.8公斤,同时节省成本80% [6] - 每亩可产河蟹200斤、有机大米1300斤,预估亩均经济效益达1.5万元 [6] 未来发展计划 - 下一步将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吸纳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加工,提供技术培训与订单保障 [8] - 计划整合产业资源,推动2000亩核心区升级为集引种培育、标准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 [8]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寿阳:老粮田种出“双丰收” 荒河滩变身“网红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21:26
农业模式创新 - 段廷村采用"稻蟹共生"生态农业模式 实现水稻和螃蟹同步养殖 2025年投放4万只蟹苗至300亩稻田[1] - 该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螃蟹清除杂草并提供肥料 水稻为螃蟹提供遮阴和饵料 减少农药使用[1] - 预计每亩地因螃蟹养殖可额外增收1000元 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10000元[1] 产业规模与效益 - 2022年水稻产量达30万斤 注册"稻汇源"品牌商标 当年集体收益突破100万元[1] - 农业与文旅结合带来综合效益提升 昔日庄稼地转变为城市居民打卡点[3][4] 乡村环境改造 - 潇河区域经过环境整治 清理淤泥杂草70多处 动用机械65辆次和人工275人次[3] - 改造后形成青草连片的河岸景观 配备平整停车场 成为周末露营烧烤的热门目的地[3][6] 文旅融合发展 - 2023年举办首届稻田艺术节 打造北方"小江南"旅游品牌 吸引亲子家庭和网红直播[3] - 计划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 目标成为省城居民一小时出游圈的核心目的地[6]
三夏抢收抢种忙:小麦机收 良种良机助增产 水稻种植 智慧种田促增收
央视网· 2025-06-06 14:32
全国夏粮小麦机收进度 - 截至6月5日全国已收获小麦1.82亿亩总体进度过半[1] - 山东6000多万亩小麦陆续开镰收获整体长势良好产量稳定[3] - 济宁市嘉祥县66万余亩小麦迎来丰收采用高效收割机1天可完成数百亩作业[3][4] 小麦产量与品质提升 - 嘉祥县小麦亩穗数达48万穗/亩穗粒数39.5粒预计亩产1400斤[3] - 平均单产超550公斤/亩同比增加2.47公斤/亩[3] - 新品种小麦具有高产耐寒抗倒伏特性籽粒紧实饱满亩产提升[4]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创新 - 收割机喂入量达9-10公斤/秒机收损失率控制在0.5%-0.6%目标低于1%[5] - 嘉祥县采用无人驾驶大豆播种机实现精准播种种子包衣技术防病害[6] - 湖北随县使用北斗导航无人插秧机自动调整深度间距提高栽插质量[10][12] 特色种植模式推广 - 山西朔城区千亩盐碱地改良后种植耐盐碱水稻连年高产[7] - 稻蟹共生模式实现一田多收蟹群除害虫粪便肥田形成生态循环[9] - 计划引入稻鸭共生模式进一步扩大立体种养效益[9] 区域播种进展 - 河南社旗县雨后抢墒播种玉米花生进度超80%计划播种玉米80万亩花生38.5万亩[13][15] - 湖北随县水稻计划种植面积105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连片种植[12] - 山东嘉祥县小麦大豆轮作采用机械化播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