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
搜索文档
 广东湛江台风灾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有效救灾减损 全面复工复产
 人民日报· 2025-10-23 05:57
徐闻县和雷州市是此次台风袭击的重灾区。在徐闻县恒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香蕉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抓 紧给刚刚补种下的香蕉施肥。"台风影响减弱后,在农业专家指导下,目前受灾的700余亩香蕉已全部完 成清园补种、改种。"合作社社长王光平说。 "台风到来前,我们组织指导全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抓住时机,抢收成熟农作物超2.3万亩。台风过去 后,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累计派出工作组81个、农技人员3589人次,指导农户加快作物恢复正常 生产。目前全市已顺利完成农田清淤、病虫害防治等灾后复产工作。"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 绍。 "现在网箱破口和岸上设施基本都修复完成了,生活回到了正常轨道。"10月22日,在广东湛江雷州市覃 斗镇流沙村一家水产养殖公司,经过潜水员多天的水下修复作业,生产秩序已恢复正常,公司总经理梁 欣颖松了一口气。 10月5日,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在湛江登陆,这是今年以来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 "这次台风影响时间长。据初步统计,湛江全市受灾群众约195.7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11.1亿元。"湛 江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汤旭希说,得益于前期的防汛防风工作,没有人员因台风暴雨伤亡。 台风过境后,湛江市海洋与 ...
 握紧信用“金钥匙” 解锁乡村发展新动能
 金融时报· 2025-10-22 10:10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的战略指导 - 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持续深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涵盖机制建设、数据治理、配套支持、科技赋能在内的征信惠农体系 [1] - 秉持“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稳步推进、深化应用”的工作思路,牵头推进省级政府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江苏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2] - 出台《关于加强县域金融服务与管理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引导地市分行与县域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明确市县农信体系建设沟通协调机制 [2] - 引导13个设区地市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构建“部门联动+市县联动+系统联动”的纵横联动工作机制和“政府部门+基层组织+金融机构”三位一体信息共享机制 [2]   地方分行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 江南农商银行运用中国人民银行常州市分行创新的“常农分”进行精准评分,为江苏常州市新南葡萄合作社提供120万元贷款支持 [1] - 中国人民银行泰州市分行推行农信体系建设共建共享“一盘棋”,通过“农村经济主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统一归集和常态更新,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信农e贷”“蟹农贷”等系列信贷产品 [3] - 泰州市累计发放贷款49.7亿元,信用贷款笔数占比达56.4%,节约涉农主体融资成本超3400万元 [3] - 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分行创新搭建农村金融征信子平台,开发移动端农信“一键通”核心功能,包括“新农主体一键找”、“融资服务一键贷”等 [4] - 中国人民银行连云港市分行引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升级“信用惠农融资服务”平台和“连新农E贷”平台,构建“信用重建+精准纾困”的金融支持模式 [4] - 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分行在宝应地区以“网格化+阳光信贷”模式开展整村预授信,整村授信覆盖率达100%,为13.78万户信用户授信162.13亿元 [5] - 中国人民银行盐城市分行打造“红色阵地+征信宣传”融合场景,累计举办红色村镇征信宣传活动315场,覆盖群众2.17万人次 [6]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成果 - 牵头制定《南京地区信用户、村、镇评定应用工作方案》,实现5423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19万农户“三信”评定工作拉网式全覆盖 [5] - 截至2025年9月末,江苏省已有423个乡镇荣获信用乡镇称号,8562个行政村被评为信用村,开展信用评定的农户达1252.21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63万户 [7] - 借助部门间数据共享和“铁脚板+网格化”数据采集模式,江苏省内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持续完善 [7]
 省农业农村厅部署海上渔船回港避风和农业防涝
 海南日报· 2025-10-21 09:23
 台风影响与应对措施 - 受冷空气和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影响,海南省出现强风雨天气 [2] - 南沙海域和北部湾海域的海南渔船就地机动避风,南海其他海域特别是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海南渔船需在10月20日8时前完成进港避风 [2] - 海上养殖人员撤离时间不得晚于渔船进港时间,各市县需加强执法巡查严防渔船顶风出海 [2]   农业部门防灾部署 -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于10月19日发布通知部署落实海上渔船避风和农业防涝工作 [2] - 要求各市县相关部门抓紧抢收成熟农作物并加固农业设施如稻田、瓜菜地、橡胶园等 [3] - 需排查畜禽养殖场安全隐患,指导加固圈舍并转移低洼地带畜禽,同时强化水产养殖设施防风防汛 [3]   持续监控与信息传达 - 农业农村部门将持续跟踪台风动态,督促各地落实值班值守 [3] - 通过广播、手机等渠道实时推送气象信息,全力筑牢海上防汛防风安全线 [3]
 (乡村行·看振兴)“一块好田”促共富 浙江湖州“多田套合”破解耕地难题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03:11
 农业空间规划改革 - 推行“多田套合”集成性改革,制定全国首个区县级《农业空间利用规划》,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层层套合 [2] - 改革首要目的是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通过合理规划池塘、粮田、旱地等地类,形成整体连片的空间规划,以利于规模化耕种作业 [2]   土地整治与效率提升 -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释放7.2万亩土地空间,并组建农业招商攻坚组,对外推出21宗、5931亩设施农业招商用地 [7] - 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部门打破传统壁垒,实现设计、施工和验收高效协同推进,有效节约项目时间和工程经费 [5] - 已逐步实现100亩以上耕地集中连片全覆盖 [7]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东林镇东华村村集体年收入从60万元增至260余万元,全村新增就业120多人 [5] - 建成稻虾轮作面积6000亩,通过“一季虾一季稻”模式,每亩增收超过3000元,收益实现翻倍增长 [7] - 科学构建“多田套合”与水产养殖、茶果产业、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五区协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7]
 南非看好海洋经济潜力
 新华社· 2025-10-10 13:35
 行业前景与目标 - 海洋经济是拉动南非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引擎 [1] - 预计到2035年,海洋经济将为南非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1660亿兰特(约合96.78亿美元) [1] - 预计到2035年,海洋经济将创造60多万个就业岗位 [1]   发展策略与举措 - 良好的治理、创新和社区参与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1] - 南非政府2014年启动"帕基萨行动"计划以释放海洋经济潜力 [1] - 南非正在采取海洋保护区建设、海洋空间规划、渔港振兴等多项举措发展海洋经济 [1]   重点产业领域 - "帕基萨行动"计划推动了南非水产养殖业发展 [1] - 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南非海洋产业活动及就业重要支柱 [1]
 “一条鱼”游出的产业革命
 齐鲁晚报网· 2025-10-09 14:24
 行业转型核心观点 - 山东水产养殖业正经历一场贯穿“种苗—养殖—推广”全链条的深刻转型,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从“引进来”到“自己造” [1] - 行业从“靠天吃饭”和“粗放耗水”转向“靠数据吃饭”和“循环智能”养殖理念的根本转变 [1] - 农业现代化被视为从理念到技术、从生产到推广的系统性革命,需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链条融合” [3]   养殖技术与模式创新 - 数字化车间采用循环水系统精准调控溶氧与温度,并配备鱼类行为识别系统洞察鱼群状态 [1] - 封闭式养殖模式实现节水节能九成以上,单位水体养殖容量提升至传统模式的五倍 [1] - “陆海接力”模式串联陆基车间与海上围栏,保障了高品质鱼类的稳定产出 [2]   种质资源与育种突破 - 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在二十年间突破二十多种海水鱼的人工繁育,从表型选育走向全基因组育种 [2] - 构建本土化良种体系,实现对种质资源的掌控,为行业安上“中国芯” [2] - 黄河口大闸蟹通过培育“黄河口1号”新品种,打破对南方蟹苗的依赖,具备耐盐碱、早成熟、品质稳的特点 [2]   产业链整合与推广 - 产业链向后延伸至设备研制和网衣开发,形成“育—繁—养—推”一体化的闭环式推广体系 [2] - 该路径不仅提升产业附加值,也为养殖户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板 [2] - 全链条模式有望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新名片,通向粮食安全与产业振兴 [3]
 稻菽飘香、果实累累 希望的田野上唱响金秋丰收“欢歌”
 央视网· 2025-10-08 16:31
 江西九江德安县“稻鳖共养”模式 - 采用“稻鳖共养”新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1][5] - 示范田面积105亩 水稻每亩测产950到1000斤 甲鱼每亩留存约110只 [5] - 该模式使单亩综合收入超1.1万元 相比传统单一种稻收益翻番 [5]   河北南皮县玉米智能收割 - 当地58.9万亩玉米收获投入大型联合收割机进行精准作业 [5] - 智能监控和调控系统可精准控制割台高度 有效降低丢穗率并大幅提升归仓效率 [7] - 全面推行秸秆还田措施 在提升土壤肥力同时消除秸秆焚烧污染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9]   山西河津市秋粮抢收与烘干保障 - 当地出现持续降雨天气 相关部门统筹268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利用雨停间隙抢收 [11][17] - 统筹协调烘干塔资源 通过摸底排查烘干能力并引导农户错峰烘干 确保设备应开尽开 [15] - 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例如农户将1.5万斤玉米送烘干预备及时出售 [13][15]   江西寻乌县赣南早脐橙产业 - 种植的赣南早脐橙品种可比传统赣南脐橙提前一个月采摘 以抢占鲜果市场 [19][20] - 加工环节采用自动化分选系统 按重量和色度对果子进行自动分拣并完成打包 实现当天发货 [22] - 目前早橙鲜果已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2]
 黄河流域盐碱地“变身”丰产田 稻蟹共生蹚出致富新“稻”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8:19
 项目核心模式 - 项目探索“盐碱地改良+稻蟹共生”模式,使闲置盐碱地焕发生机 [1] - 技术核心在于“水盐调控”和“品种适配”两道关 [5] - 通过挖渠排碱、增施有机肥及引黄河水灌溉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营造适宜环境 [3]   技术实施与生态效益 - 构建“水稻+河蟹”立体种养良性循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以渔治碱 [3] - 水稻为河蟹提供遮阴与栖息空间,河蟹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并提升水稻品质 [3] - 田间杜绝化肥农药使用,实现生态种养 [6]   运营成果与经济效益 - 基地稻蟹共生种养面积达300余亩 [6] - 通过引进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及配套机械化插秧技术,育秧成功率从70%提升至85% [6] - 亩均增产47.8公斤,同时节省成本80% [6] - 每亩可产河蟹200斤、有机大米1300斤,预估亩均经济效益达1.5万元 [6]   未来发展计划 - 下一步将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吸纳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加工,提供技术培训与订单保障 [8] - 计划整合产业资源,推动2000亩核心区升级为集引种培育、标准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 [8]
 新华视点|金秋丰收画卷:特色产业富农家 科技赋能稳粮仓
 新华社· 2025-09-27 19:40
 农业区域发展与特色产业 -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花坪镇关口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2万亩,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关键产业[4] - 河南省滑县作为该省第一产粮大县,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27万亩,目前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7] -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以种植苹果闻名,当地农场主流转230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专门种植苹果[11] -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年木乡罗林村一次性收购并装车7000斤西瓜,显示高原西瓜产业兴旺[13]   农业科技与田间管理 - 河南省滑县多举措推进玉米病虫害防控,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进行科学指导以提升秋管服务能力,保障秋粮稳产丰产[7]   农业产业链与增值模式 - 山东省深入挖掘“土特产”资源,发展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以粮油、果品、蔬菜、畜禽为代表的特色乡村富民产业体系[7] -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无定河畔呈现“稻蟹和谐共生”景象,稻穗饱满,水中螃蟹体肥爪壮,是生态农业模式的典范[9]
 助力“高原水乡”农业提质升级(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12
 农业技术合作成果 - 杂交水稻单产达到乌干达当地常规水稻的2至3倍 [2] - 项目实现约9万亩稻田高产,涉及近800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约800万乌干达先令 [3] - 引进的狐尾小米品种比当地普通小米产量高出4至5倍,示范种植面积达1000亩,涉及近15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250万乌干达先令 [3]   创新农业模式推广 - 稻鱼共生模式在乌干达进行4轮示范,面积共计5000平方米,并在10个区建立50个示范点,累计发放鱼苗超40万尾 [5] -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开展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经济作物示范,并建立包含15万只蛋鸡的养殖场和日加工100吨大米的加工厂 [5] - 园区开发牛肉干、醪糟、小米锅巴等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和价值链开发 [5]   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 - 项目共计培训农民1.4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上万份,原计划惠及9600人,实际直接和间接受益农民已达7万人 [6] - 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组织达成科技交流合作协议,设立非洲(乌干达)工作站 [6] - 乌干达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转型驱动力,并重视与中国进一步深化农业领域合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