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研究
搜索文档
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 涉及26个实验项目
新华社· 2025-11-15 16:03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胡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 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6个实验项目,包括9种生命实验样 品、32种材料实验样品和3种燃烧实验样品,总重量约46.67公斤。 (文章来源:新华社) 除实验小鼠之外,其他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如斑马鱼和金鱼藻、链霉菌、涡虫、脑类器官等,及部分材 料类、燃烧类科学实验样品,于11月15日凌晨0时40分转运至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 心。 作为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对返回的实验样品状态进行检查确认后,交付科 学家开展后续研究。其余的材料类、燃烧类科学实验样品后续将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舱运抵北京。 其中,小鼠实验样品着陆后,科研人员随即开展了现场处置。他们将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并检测其生 理生化等关键指标,初步解析小鼠对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与适应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理解空间环境对 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
天宫迎来小鼠“乘客”
科技日报· 2025-11-03 10:55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行6项科学实验 总重量63.2公斤 包括生命科学、流体科学、材料科学领域 [1] - 项目首次将4只小鼠(两雌两雄)送入中国空间站 将在轨饲养5至7天后随神舟二十号返回 [1] - 研究旨在通过视频监测失重、密闭环境对小鼠行为影响 掌握空间哺乳动物饲养关键技术 探究其应激响应和适应性规律 [1] 材料与物理科学实验 - 微重力环境下活性胶体研究项目将系统分析其集群结构与动力学 揭示个体运动与集体演化规律 [2] - 研究成果可为微纳机器人三维集群控制及新型智能响应与自修复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 开展锂离子电池原位光学观测实验 获取微重力下锂枝晶生长全流程影像 [3] 空间技术应用与意义 - 小鼠作为重要模式动物 其研究对人类长期太空生存繁衍及地球健康意义重大 [1] - 锂离子电池因重量轻、寿命长是太空任务重要电源 研究其太空性能演化规律可为后续任务提供支撑 [2] - 空间实验充分发挥载荷专家优势 实践现场决策、快速响应的实验模式 [3]
逐梦九霄 再赴天宫
人民日报· 2025-11-01 06:06
任务核心亮点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将三名航天员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1] - 任务首次在载人状态下挑战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相比此前6.5小时模式实现重大技术跨越 [2] - 任务包含我国空间站首次开展的啮齿类动物在轨饲养及实验研究 [5] 交会对接技术优化 - 交会对接时间从神舟八号的两天、神舟十二号至二十号的6.5小时,缩短至3.5小时 [2] - 关键技术优化包括将远程导引段飞船绕地球飞行由3圈减为2圈 [2] - 缩短近程导引段初始距离,并对远程导引末段和近程引引导初段进行统一优化以提升轨迹安全性 [2] - GNC系统可在3.5小时和6.5小时两种交会对接模式间切换,并在多个关键点评估飞船状态 [2] 快速交会对接效益 - 3.5小时模式极大增强空间站任务规划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3] - 该模式减少远程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缩短近程导引飞行时间 [3] - 减少航天员飞行压力和在舱内等待时间,并减少对电池燃料等需求,提升任务整体应对故障能力 [3] 分系统技术保障 - 长二F火箭为满足高入轨精度要求实施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以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 [4] - 测控与通信系统由全球地面站、天链数据中继卫星及飞船空间站通信设备构成,其中激光雷达确保精准交会对接 [4] - 对接机构核心技术在于吸收消耗对接瞬间碰撞能量,实现柔顺精准捕获与锁紧 [4] 空间科学实验 - 空间站首次开展啮齿类动物研究,实验样品为4只经地面筛选训练的小鼠,计划在轨饲养5至7天后返回 [5] - 研究目标为建立哺乳动物天地研究全流程实验体系,验证空间饲养关键技术,探索器官系统对微重力环境的应激响应 [6] - 在轨同步开展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探索其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演化规律,为后续高可靠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6]
开展10余项空间科学研究 神二十乘组“出差周记”上新
央视网· 2025-06-08 12:03
航天医学实验 - 航天员进行了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 用于研究长期飞行中骨骼 神经等相关生理系统的变化规律 [1] - 围绕骨代谢交互调控 航天整合组学 空间节律与睡眠等研究开展实验 [1] - 使用精细动作测量仪开展记忆滑动测试 研究航天员精细动作控制的变化规律及适应性学习机制 [1] 人因技术研究 - 开展长期在轨航天员运动学特性研究 分析舱内操作和运动的姿态特点和规律 [1] - 研究结果为工效学设计与评价 优化在轨任务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1] 空间生命科学 - 完成小型受控水生生态生命实验单元样品采集和存储 [3] - 开展空间斑马鱼成鱼实验 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 [3] - 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 [3] 微重力物理科学 - 进行燃烧科学实验柜实验插件采样盖更换 [3] - 完成无容器实验柜实验腔体清理 样品更换 轴心机构维护 [3] - 开展流体物理柜"空间三相多液滴迁移行为研究"样品液袋更换 [3] 空间站环境维护 - 开展站内环境监测 部分设备维护与检测 [5] - 完成再生生保系统 乘员设备维护 湿度传感器备件加电测试 [5] - 进行舱内设备噪声测量及降噪状态巡检 [5] 航天员健康监测 - 开展无创心功能检查 听力测试及主观问卷填写 [7] - 进行视功能总体测量 经眶B超测量 骨密度与肌维度测量 [7]
【中国青年报】37.25公斤!又一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返回地球并交付科学家
中国青年报· 2025-05-06 10:59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 中国空间站第八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返回地球,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的25项实验项目,总重量约37.25公斤 [1] - 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包括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人和动物早期胚胎、蛋白样品及果蝇等20类,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下行生物样品种类和涉及实验项目最多的一次 [1] - 科学家将对返回样品开展形态检测、细胞谱系分析、结构分析、多组学分析研究及进一步的地面验证试验,研究内容包括力学敏感性信号途径调节空间骨质流失、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3D生长特征和干性增强的分子机制等 [2] 空间材料科学实验 - 空间材料类科学实验样品共4类22种,主要包括钨基超高温合金、高强韧钢、非线性光学晶体、铟硒半导体晶体和月壤加固材料、凝胶复合润滑材料等 [3] - 科学家将进行样品组织形貌、化学成分及其分布差异等测试分析,研究微重力对材料生长、成分偏析、凝固缺陷及性能的影响规律 [3] - 相关研究将为新型高性能合金设计、大尺寸高性能晶体的地面制备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下一代航发涡轮叶片、纳米电子器件、深紫外光刻机检测光源等关键材料的制造和应用 [3]
新华全媒+|大漠长风起 神舟破云归——写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天外凯旋之际
新华社· 2025-05-01 02:37
文章核心观点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航天员在太空取得多项成果,中国航天事业稳步推进并惠及国计民生 [1] 分组1:神舟十九号返回情况 -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且健康状态良好,载人航天工程第14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1] - 4月29日因大风扬沙天气返回任务推迟一天,30日凌晨航天员完成相关工作后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踏上回家之旅 [2] - 航天搜救队为返回做准备,返回舱着陆后各方力量开展检测、通信、开舱、医监医保、载荷回收等工作,还有民兵力量进行警戒安保和协助搜索 [3][5] 分组2:神舟十九号飞行成果 - 183天里航天员进行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世界纪录,参与实施88个空间科学与技术实(试)验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 - 第一次出舱打破时长世界纪录,宋令东成我国首位空间出舱的“90后”航天员;第二次出舱完成空间站相关任务;第三次出舱指令长蔡旭哲创造中国航天员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新纪录 [6] - 出舱任务体现中国空间站发展阶段推进,第二代“飞天”舱外服超出寿命设计指标性能仍稳定,后续将进行寿命评估 [7] 分组3:科研意义与展望 - 神十九返回舱带回中国空间站在轨繁育的首批果蝇,为太空生物研究和人类太空远航健康保障提供依据 [8] - 神十九乘组参与88个项目生成102个样品,有望在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空间站阶段已有多项科研成果涌现 [8] - 中国空间站将在轨稳定运行10年以上,为建成科技强国提供创新驱动力,空间科学研究成果惠及国计民生 [9] - 未来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队伍中有港澳航天员,预计最早2026年执行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可开展国际合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