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收

搜索文档
聊聊几个投资红利基金的必要认知
天天基金网· 2025-07-23 19:42
红利策略本质 - 红利基金本质是权益资产而非固收产品,底层持仓为股票,股价会随市场波动[3][5] - 2018年熊市期间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回撤达-16%,虽优于沪深300的-28%,但仍证明短期持有并非稳赚不赔[8] - 核心价值在于双重收益来源(股息收入+资本增值)的长期韧性,而非规避波动[11] 历史表现数据 - 2013-2025年数据显示,中证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年化收益率14.1%,跑赢万得全A指数7.6%的年化收益[12] - 在万得全A下跌年份中,红利低波指数100%实现抗跌或逆势上涨(如2022年超额收益22.1%)[13] - 长期跑赢全A指数的年份占比达77%,夏普比率0.68显著高于全A的0.36[12][13] 分红机制解析 - 分红除权短期看是零和游戏,但长期具备三重价值:企业实力背书/复利效应/市场价值重估[18][20][22] - 红利低波指数自2005年基日以来,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2335.4%显著高于价格指数的1075.8%,分红再投资贡献超50%收益[22] - A股存在分红填权效应,工商银行历史填权平均耗时55天,红利低波指数近年填权时间多在1-3个月[26] 指数分类特征 - 传统红利策略(如中证红利)聚焦高股息,行业集中于银行/煤炭/交运等成熟领域[34] - 增强型策略如红利低波(年化18.4%)、红利质量(21.3%)通过叠加因子提升收益,但波动和股息率略有牺牲[36] - 港股红利策略(如港股通央企红利)近三年年化19.9%但波动更大,需考虑汇率和20%红利税影响[36] 动态机制设计 - 红利指数通过年度成分调整维持股息率,红利低波指数长期股息率稳定在4%-6%区间[40][41] - 股价与股息存在动态平衡:分红增长推高股价→股息率下降→资金轮动→股价回调使股息率重新具备吸引力[42] - 自由现金流、红利质量等指数提供银行板块零暴露的替代选择[36]
某“基金一哥”因风格漂移未获评级?
搜狐财经· 2025-05-26 17:11
基金经理动态 - 某知名"基金一哥"因风格严重漂移(将开放式基金操作得如同封闭式基金)从未获得济安评级,但未透露具体人物[1] 中国股市策略 -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团队认为人民币汇率韧性支持对中国股市的超配立场,预计企业盈利前景改善且外资流入增强[2] 创新浮动费率基金 - 首批创新浮动费率基金于5月27日起陆续发行,多数产品将于6月结束募集[3] 信用债ETF - 信用债ETF试点开展交易所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即将实施,多家公募机构申报的产品符合条件将被纳入回购质押库[4] 银行股股息率 -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超七成近12个月股息率超4%,部分银行股息率突破8%,显著高于存款及国债收益(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5] 新基金发行 - 15只新基金同日首发,权益类基金占比超七成(以指数型为主),行业主题涵盖金融科技、互联网、制药等;债券类以混合二级债基为主[6] A股市场表现 - 沪指跌0.05%、深成指跌0.41%、创业板指跌0.80%,全市场成交额缩量1487亿元至10339亿元,近3800只个股上涨[7] - 游戏板块领涨(国泰基金游戏ETF涨2.96%),数据安全板块活跃(嘉实基金信息安全ETF涨2.32%)[7][9] - 港股汽车股回调(港股通汽车ETF跌4.38%),科技股全线回落(港股科技50ETF跌3.11%)[11] ETF行情数据 - 标普500ETF涨3.22%且溢折率达20.17%,游戏ETF华泰柏瑞年涨幅11.85%[9] - 港股通创新药ETF年涨幅31.53%,恒生创新药ETF年涨幅33.50%[11] 新基金认购信息 - 摩根30天持有债券基金认购期为5月26日至6月11日,业绩基准为中债综合全价指数[13] - 博时中证金融科技主题股票基金认购期至6月16日,跟踪中证金融科技主题指数[13] - 华安沪深300增强策略股票基金认购期为5月29日至6月13日,跟踪沪深300指数[15]
侃股:A股刷新分红纪录只是开始
北京商报· 2025-05-05 19:10
分红常态化趋势 - 2024年度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刷新历史纪录 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迈入分红常态化新纪元 [1] - 已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形成连续三年股息率不低于3%的稳定分红群体 [1] - 分红频次从年度向季度延伸 一年多次分红将成为常态 [2] 政策与制度驱动 - 管理层将现金分红监管纳入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推动分红决策从选择性回馈转向战略性义务 [1] - 证监会《市值管理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 使分红政策成为公司治理核心要素 [1] - 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分红与自由现金流的匹配度 [2] 高股息资产价值重构 - 高股息资产展现出极强抗周期能力 成为长线资金核心资产 [2] - 红利指数化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 [2] - 银行股板块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值 但股息支付远高于A股整体水平 形成低估值高股息配置区间 [2] 市场生态演变 - 分红结构从现金分红向现金分红加回购注销模式升级 [2] - 分红质量从绝对值向可持续性深化 [2] - 工商银行 中国移动等年度千亿级分红案例产生示范效应 [1] 投资策略转型 - 投资者需建立类固收思维 从资本利得向现金流收益转型 [3] - 高股息资产具备国债级安全边际和股票成长弹性 估值提升空间打开 [3] - 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 合理分配利润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追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