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能力
搜索文档
从单药博弈到系统制胜:创新药投资的“能力锚”与“全球局”
雪球· 2025-11-01 11:55
文章核心观点 - 创新药投资的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概率游戏,核心从过度关注单一药物管线的“管线崇拜”,转向更重视企业构建的系统能力,系统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穿越周期、放大胜率并实现长期价值的关键[2] - 对于中小型创新药企,其价值核心仍围绕1-2款潜在重磅药的临床推进与商业化验证,属于“单药价值拐点”投资;而对于大型药企及跨国药企(MNC),投资逻辑应升级为聚焦其研发效率、商业化能力和整合能力的“能力拐点”[5][18] - 中国大型药企(如恒瑞医药)的成功范式建立在“低成本研发+强销售”的中国特色能力上,这源于中国的产业红利(如病人资源集中、工程师红利),但其模式在海外市场不完全适用,未来核心竞争力需向“成本优势+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叠加进化,以实现全球化突破[10][12][13] 反“管线崇拜” - 管线估值的精确性意义有限,一款药物从临床到获批的成功率仅约10%,即使获批,全球多数药物也无法回收研发成本,因此对企业而言,“管线协同性+落地能力”比单药的精确销售额测算更重要[6] - 企业的系统能力是管线的风险对冲工具,大型药企能通过其能力分摊单药失败的风险,例如恒瑞医药的“低成本研发”和“强销售网络”显著提升了管线从临床数据转化为现金流入的效率和成功率[7] - 管线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性而非数量,海外MNC通过持续的BD引进与并购整合来维持管线的新旧交替,避免专利悬崖冲击,这与恒瑞医药依靠管线厚度分摊风险、反哺研发的逻辑异曲同工[8] 中国特色能力 - 恒瑞医药的“低成本研发+强销售”模式本质是中国产业禀赋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国内临床入组速度是欧美的2-3倍,研发人员成本仅为海外的1/3,以及原料药产能占全球28%,这些红利结合本土化销售网络,在国内市场形成了强大壁垒[10] - 该模式在海外市场存在明确边界,欧美市场更看重药物的临床价值突破,恒瑞依靠销售放量的模式在FDA严格审查和海外学术推广体系下行不通,中国药企出海必须依靠“临床价值突破+BD授权合作”,百济神州的“中国研发-全球多中心-海外商业化”闭环是成功路径[11] - 未来中国药企的能力需从“成本优势”进化到“创新+整合”,随着工程师红利消退和国内支付能力制约,需通过加大ADC、双抗等前沿领域布局及海外授权,将中国特色能力升级为全球竞争能力[12][13] 全球视野下的大药企逻辑 - 海外MNC的核心逻辑是“资本+销售平台+创新生态”,其优势在于突破性创新和全球销售平台;中国大药企的逻辑是“产业红利+本土化能力+全球化突破”,两者路径不同,但本质都是依靠系统能力替代单药依赖[15][16] - 投资逻辑需因企业类型而异:对海外MNC,关注点在于重磅药的临床进展及BD/并购动作,核心是其创新产出与生态稳定性;对中国大药企,则需同时跟踪管线临床价值、低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及海外突破的可能性[16] 投资框架升级 - 完整投资框架应“阶段适配+能力聚焦”:中小创新药企坚守“单药价值拐点”,重点关注潜在重磅药的临床推进(如II期PoC数据)与商业化验证,无需过度纠结企业能力;大型药企/MNC则聚焦“能力拐点”,跟踪其研发效率、商业化能力及整合能力的信号[18] - 三大增量期权可放大长期投资弹性,包括支付端改善(如医保谈判友好化)、出海价值兑现(如海外授权金额超预期)以及并购整合(如行业集中度提升),这些是可验证的增量信号[19] - 需规避两类投资陷阱:一是仅有大量管线故事但缺乏落地能力、现金流持续恶化的大药企;二是能力边界模糊、无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支撑却宣传出海前景的标的[19] 补充:管线与期权的比喻 - 药物研发管线可被视为看涨期权,其价值是研发成功后的未来现金流折现预测,行权价则是研发成本;若预测价值无法覆盖成本,则期权作废,类似研发中止[23] - 企业的系统能力是“行权钥匙”,即使是对看似普通的Me-too类药物管线,强大的临床和商业化能力也能使其释放超出预期的价值,因此管理期权组合(即管线)的能力是大药企跨越周期的关键[23]
中国创新药出海狂飙:450亿美元交易撞上“系统能力”大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8:11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 -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突破450亿美元 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成绩 [1] - 2020年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已有25起明确终止合作 "退货率"高达40% [1] - 国际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原创能力展现坚定信心 [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新药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水平 但面临研发同质化 产业发展与市场潜能不匹配等问题 [1] - 高质量出版物产出排名前20的医学机构中中国仅占2家 基础研究转化比例较低 [3] - 肿瘤领域临床试验占比41% 2024年达2162项 比2019年增加12% 比过去十年增加58% [4] - 2024年启动的肿瘤临床试验中74%针对罕见癌症 79%针对实体瘤 [4] - 中国公司开展的临床试验占肿瘤试验总数39% 显著高于五年前的24% [4] 研发同质化问题 - 中国拥有1775种FIC药物 占全球份额19% 与美国(4511种 占比48%)差距缩小 [3] - 2025年ASCO会议上中国研究数量增至73个 其中LBA达11个 占比20% [3] - 当前药物研发更多是"盯着药"而非"盯着病" 需向"以临床需求为源头"转变 [3] 国际化挑战 - 中国团队对FDA复杂问询响应深度常显不足 [5] - 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要求差异显著 合规成为国际市场准入关键 [7] - 全球近半数创新药管线源自中国 但需深入研究目标市场法规监管体系 [7] 解决方案与趋势 - 需构建产学研早期协同的生态系统 提升转化效率 [6] - Cytiva推出"扬帆计划" 提供全球市场布局 业务拓展等四大核心模块支持 [8] - 交易模式从"license-out"升级为"共同开发" 需具备全链条能力 [9] - 百济神州建立超2000人全球临床开发团队 在50余国同步开展试验 [9] - 恒瑞医药在瑞士巴塞尔设立研发中心 实现24小时全球研发接力 [9]
打印耗材“全球第一”背后的博弈
凤凰网· 2025-06-17 18:37
行业地位与成就 - 2024年度格之格通用打印耗材全球销量登顶第一,成为首个实现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1][5] - 产品累计销量达1.68亿支,服务超4亿终端用户,拥有6200+项专利[5] - 全国服务网点超2000家,构建行业领先的用户保障体系[5][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2001年自主研发加密破解芯片,打破原装厂商技术封锁[3] - 首创墨盒微压阀供墨技术,解决无海绵单体墨盒打印难题[8] - 推出百年不褪色新型颜料墨水,推动中国墨水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8] - 2024年发布三款战略新品:大容量易加粉2.0、PRO+碳粉系列、见龙系列彩色激光打印机,分别针对高印量、健康打印、国产化安全办公场景[9][20] 产品性能升级 - 大容量易加粉2.0采用5A级碳粉配方,转印率高达95%,印量提升50%(如12A硒鼓从2000页增至3000页)[10][11] - PRO+碳粉系列针对不同型号单独研制,瓶体结构强化,密封性升级[16][17][18] - 见龙系列彩激打印机全面适配国产系统(麒麟、统信),支持一键票据复印[21][23] 产业发展历程 - 2000年代初行业面临核心技术封锁与供应链断裂,公司从模仿转向自主研发[3] - 2006年母公司纳思达正面应对美国"337调查",奠定知识产权合规基础[3][4] - 二十余年布局系统性竞争力,包括芯片自研、核心部件精进、服务网络覆盖[6][7] 未来战略方向 - 未来五年聚焦"绿色智能、安全可控",推动行业三大转型:向高端场景拓展、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标准输出、构建生态协同[26] - 目标覆盖政务、医疗、教育、金融等关键场景,打造"产品+服务+解决方案"闭环生态[26] 行业意义 - 中国品牌首次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实现从源头创新到终端服务的全链自主能力[26][27] - 标志通用打印耗材产业从低端代工转向系统品牌时代[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