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筹企业回归

搜索文档
预计年内有在港粤企A股上市?深交所“H+A”路径已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5:33
资本市场支持深圳综合改革 - 相关主管部门与中国证监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预计年内将有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等改革成果落地 [1] - 深圳相关部门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情况,了解企业诉求,培育优质上市后备资源 [2]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二次上市可募集资金推动发展,同时为深交所提供更多投资标的 [2] 政策支持与市场信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港股上市公司在深交所发行存托凭证或上市 [3] - 政策覆盖200余家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并向红筹企业及境外公司开放,腾讯、阿里等万亿市值巨头有望回归A股 [3] - 港股公司回A路径明确,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设计不同方式,包括存托凭证(CDR) [3] 粤港澳大湾区港股企业概况 - 250家港股上市企业注册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中30家已在A股上市,220家未在A股上市 [3] - 未在A股上市的220家企业中,市值前三为友邦保险(7371.9亿港元)、香港交易所(5484.66亿港元)、中银香港(3790.34亿港元) [3] - 24家企业市值超百亿港元 [3] 红筹企业与境外公司回流潜力 - 796家港股上市企业办公地在中国内地但注册地在境外,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等万亿市值巨头 [4] - 港股境外公司有望回流A股,2018年政策调整后红筹企业可在A股IPO,但注册在境外的外资企业尚无先例 [4] - 14家红筹企业市值超2000亿元,腾讯控股和腾讯音乐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 [6] - 14家大湾区港股企业市值在200亿至2000亿港元之间,其中6家为科技类企业且有自主研发能力 [6] 深交所上市路径与条件 - 红筹企业二次上市需满足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能力 [5] - 创业板上市要求主要适用于未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 [5] - 符合条件的红筹企业可适用《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等规则 [4] 市场影响与战略意义 -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可丰富深市上市公司行业矩阵,推动估值体系优化升级 [6] - 企业回归将引入国际资本定价逻辑,提升A股市场估值合理性与有效性,增强对境内外投资者吸引力 [6] - "卡脖子"关键领域企业可利用双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为产业升级提供资本支撑 [7] - 企业回归有望加速离岸人民币回流,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占比,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7]
打破红筹企业回A壁垒,深交所将迎来“H+A”新案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22:17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A股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允许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政策规定在深交所上市 [1] - 此前H股回归A股案例多选择上交所 深市"先H后A"案例较少 典型如中集车辆2019年H股上市后2021年登陆创业板 [1] - 市场关注焦点在于红筹架构大湾区企业能否在深交所二次上市实现破冰 [1] 港股红筹与H股架构差异 - 红筹架构通过境内外重组实现境内权益主体由境外上市主体并表 H股架构为境内注册公司直接境外上市 [2] - 中集车辆采用H股架构回归 目前红筹企业回归深交所尚未有先例 [2] 红筹企业回归深交所规则体系 - 2018年国务院文件明确允许试点红筹企业发行存托凭证或股票上市 [3] - 2020年证监会公告调整红筹企业境内上市门槛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纳入红筹上市安排 [3] - 2021年试点行业从7个扩大到14个 国家重大战略企业不受行业限制 [3] - 深市主板二次上市标准: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 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具备技术领先优势 [3] 创业板红筹上市要求 - 未境外上市红筹企业标准一:预计市值≥100亿元+营收快速增长+技术领先 [4] - 标准二:预计市值≥50亿元+最近一年营收≥5亿元+技术领先 [4] - 营收快速增长定义包括三年复合增长率10%(营收≥5亿元)或20%(营收<5亿元)等 [5] 红筹回归历史影响 - 2020年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首日涨幅超200% 九号公司采用CDR模式回归 [7] - 红筹回归推进期间上证指数从2800点最高涨至3458点 并维持3000点以上高位震荡 [7] 当前市场环境分析 - 科技板块弹性显著 中美关税缓冲期与宏观政策落地支撑市场 [8] - 长期看好"国九条"与类"四万亿"投资叠加下的慢牛行情 [8] - 关注方向:红利板块 人工智能 消费基本面支撑领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