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A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预计年内有在港粤企A股上市?深交所“H+A”路径已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5:33
资本市场支持深圳综合改革 - 相关主管部门与中国证监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预计年内将有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等改革成果落地 [1] - 深圳相关部门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情况,了解企业诉求,培育优质上市后备资源 [2]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二次上市可募集资金推动发展,同时为深交所提供更多投资标的 [2] 政策支持与市场信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港股上市公司在深交所发行存托凭证或上市 [3] - 政策覆盖200余家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并向红筹企业及境外公司开放,腾讯、阿里等万亿市值巨头有望回归A股 [3] - 港股公司回A路径明确,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设计不同方式,包括存托凭证(CDR) [3] 粤港澳大湾区港股企业概况 - 250家港股上市企业注册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中30家已在A股上市,220家未在A股上市 [3] - 未在A股上市的220家企业中,市值前三为友邦保险(7371.9亿港元)、香港交易所(5484.66亿港元)、中银香港(3790.34亿港元) [3] - 24家企业市值超百亿港元 [3] 红筹企业与境外公司回流潜力 - 796家港股上市企业办公地在中国内地但注册地在境外,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等万亿市值巨头 [4] - 港股境外公司有望回流A股,2018年政策调整后红筹企业可在A股IPO,但注册在境外的外资企业尚无先例 [4] - 14家红筹企业市值超2000亿元,腾讯控股和腾讯音乐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 [6] - 14家大湾区港股企业市值在200亿至2000亿港元之间,其中6家为科技类企业且有自主研发能力 [6] 深交所上市路径与条件 - 红筹企业二次上市需满足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能力 [5] - 创业板上市要求主要适用于未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 [5] - 符合条件的红筹企业可适用《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等规则 [4] 市场影响与战略意义 -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可丰富深市上市公司行业矩阵,推动估值体系优化升级 [6] - 企业回归将引入国际资本定价逻辑,提升A股市场估值合理性与有效性,增强对境内外投资者吸引力 [6] - "卡脖子"关键领域企业可利用双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为产业升级提供资本支撑 [7] - 企业回归有望加速离岸人民币回流,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占比,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7]
中金 | AH比较系列(2):H+A新路径开启
中金点睛· 2025-06-16 07:36
深港联动深化"H+A"上市通道 - 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制度优化,允许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进一步畅通"H+A"上市通道 [2] - 年初以来部分A股公司加速赴港上市,两地市场协同效应释放,预计未来更多大湾区优质企业将实现两地上市 [2] - 新政策推动下,深港交易所协同效应有望强化,形成"香港孵化+内地加速"的资本协同模式 [7][9]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概况 - 当前港交所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共249家,仅27家实现H+A两地上市;按办公地统计则有1571家 [4] - 行业分布中新经济占比高,消费类占32%,资讯科技和医疗保健合计占14%,包含科技、新能源等龙头企业 [4] - 1593家大湾区企业中,符合深交所主板/创业板财务标准的企业分别有436家(27%)和910家(57%) [5] 潜在上市企业分析 - VIE结构企业共81家,其中6家符合深交所红筹企业上市的市值条件 [5] - 大湾区包含互联网龙头、造车新势力及生物科技等港股特色领域企业 [8] - 政策有望推动港股优质龙头企业回归A股,提高A股新兴产业占比 [8] 历史表现与市场影响 - 105家港股回归A股企业上市后表现优异,T+7/T+30/T+90/T+180区间涨幅平均跑赢A股市场6.2/17.7/15.7/11.3个百分点 [10] - 政策将促进A股与港股估值体系接轨,推动优质企业价值再发现 [8] - 深港通已成为新经济企业发展和国内外资金配置中国资产的重要枢纽 [7] 投资机遇展望 - 大湾区企业在结构性行情下优势凸显,回归A股后关注度和投资吸引力有望提升 [10][11] - 政策将推动深交所优化对外开放制度,提高全球竞争力 [8] - 双向上市有助于形成金融+产业的双向促进,为耐心资本提供更多配置选择 [9]
每日投资策略:获利回吐,港股险守两万四-20250613
国都香港· 2025-06-13 10:03
报告核心观点 - 因特朗普计划设单边关税税率、中东局势紧张,美股期货急挫,港股疲弱收市挫逾300点,大市获利回吐且外围不明朗,料港股短线在两万四整固 [3] - 内地允许港上市大湾区企业回深交所上市,220间公司迎「H+A」机遇,总市值约16万亿元,证券商业绩和估值有望双升 [7] - PIMCO警告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难缓解,市场波动或持续,特朗普可能继续用关税手段 [9] - 新世界债券持有人对财务披露不满,公司或寻求折价交换,多数持有人希望再融资顺利以增强流动性 [12][13] - 新城发展拟发行美元优先票据融资最多3亿美元,用于同步购买要约,若成功将是两年来首只公开发行美元债的内地民营房企 [14] 海外市场重要指数表现 - 道琼斯工业指数收42967.62,幅度0.24;标普500指数收6045.26,幅度0.3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19662.48,幅度0.24;英国富时100指数收8884.92,幅度0.23;德国DAX指数收23771.45,幅度 -0.74;日经225指数收38173.09,幅度 -0.65;台湾加权指数收22287.82,幅度 -0.81 [2] - 上证指数收3402.66,幅度0.01;深证成指收10234.33,幅度 -0.11 [2] - 恒生指数收24035.38,幅度 -1.36;国企指数收8729.96,幅度 -1.53;红筹指数收4067.28,幅度 -0.80;恒生科技指数收5331.33,幅度 -2.20;AH股溢价指数收128.06,幅度0.16;恒生期货(06月)收24178,幅度0.54;恒生期货(07月)收24170,幅度0.50 [2] 宏观&行业动态 港股「H+A」上市政策 - 内地允许港上市大湾区企业回深交所上市,220间公司迎「H+A」机遇,含腾讯、小鹏汽车等,总市值约16万亿元,证券商业绩和估值有望双升 [7] - 分析师认为A股有望结构性扩容,低估值高股息「H+A」企业、科技赛道、政策提振的大消费板块具投资价值,深交所公司质量将提升 [8] 中美贸易局势 - PIMCO顾问警告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难缓解,市场波动或持续,特朗普可能继续用关税手段,贸易休战未解决根本问题 [9][10] 上市公司要闻 新世界发展 - 新世界债券持有人对财务披露不满,公司在贷款谈判中重与银行沟通,债券持有人渴望信息做决策,公司或寻求折价交换,多数持有人希望再融资顺利增强流动性 [12][13] 新城发展 - 新城发展拟发行美元优先票据融资最多3亿美元,用于同步购买要约,若成功将是两年来首只公开发行美元债的内地民营房企 [14]
亚司特律师事务所:大湾区企业最快有望于今年底实现“H+A”上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21:13
政策动态 - 中央允许香港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 目前尚未有实施细则 [1] - 预计未来1至2个月内公布政策细节 企业或需3至4个月完成深圳上市流程 [1] - 首批在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最快有望于今年底登陆深交所 [1] - 政策刚出台 市场仍在观望与讨论阶段 尚未见企业大规模行动 [1] 市场数据 - 截至6月11日 在港上市但未在A股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有220家 总市值为16万亿港元 [1] - 包括腾讯控股(00700) 小鹏汽车(09868)等知名企业 [1] 政策影响 - 新政策将让内地投资者有更多机会接触优质企业 如腾讯等受国际市场欢迎的公司 [1] - 多数有意通过新政策回A的企业预计为科技公司 [1] - 深圳作为科技企业集中地 具吸引力与市场认可度 有助于企业融资与估值提升 [1] - 企业可先在港上市 再经新机制回归A股 扩大融资平台 [1] 申请条件 - 申请条件预计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相若 包括财务与市值要求 [2] - 监管希望避免重复审核 加快上市进程 [2] - 可能设立类似"绿色通道"机制 简化已在港上市企业的审核流程 [2] - 减少重复提交资料 缩短财报年限要求 更依赖法律与审计意见 [2] VIE架构企业 - 中国证监会并未禁止VIE架构企业在境内IPO [2] - 已有部分VIE企业 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 成功登陆A股 [2] - 内地允许VIE企业通过CDR形式在境内上市 首例为九号智能(689009.SH) [2]
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上市通道
证券日报· 2025-06-12 01:28
政策核心内容 - 允许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标志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从交易端向发行端深化拓展 [1] - 政策旨在打破区域市场分割 为红筹架构企业境内融资和中概股回归积累湾区经验 [1] - 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港股公司有机会实现H+A两地上市 解决跨境资本流动不畅和制度差异问题 [2] 市场影响 - 深港资本市场深度对接将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功能 提升人民币资产定价权和跨境投融资便利度 [2] - 政策加速粤港澳金融一体化 形成深交所和港交所双引擎有机结合 促进资本要素自由流动 [2] - 深交所国际化能力将提升 优质上市公司资源将丰富 [2] 企业特点与行业分布 - 粤港澳大湾区H股上市公司共1589家 占H股总数六成 总市值20.72万亿元 占H股总市值32.23% [3] - 行业集中在可选消费、工业、信息技术、房地产、金融 生物医药和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居多 [3] - 企业特点包括行业多元化、高科技新经济为主、知名头部企业多、部分高成长性企业未盈利、国际化需求强 [3] 资本市场效应 - 粤港澳大湾区H股企业在深交所上市将丰富深市行业矩阵与企业类型 推动估值体系优化升级 [3] - 企业回归深交所引入国际资本定价逻辑 为A股市场注入新估值参照 提升市场合理性与有效性 [3] - 政策有助于卡脖子领域企业利用双融资平台拓宽渠道 为产业升级提供资本支撑 [4] 人民币国际化 - 企业赴深交所上市将加速离岸人民币回流 带动跨境资金池规模突破 [4] - 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使用占比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
港股IPO火热基石份额难求,高盛称长线资金显著回归
第一财经· 2025-06-11 19:49
"现在发行人来香港上市的意愿非常强劲。" 今年以来,A股公司掀起赴港上市热潮。先是在年初,蜜雪冰城、古茗等消费类企业亮相香港市场,二季度以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又接力赴港。 王亚军观察到,长线资金对中国境外IPO项目的参与热情显著提升。他在11日举办的媒体会上提到,2022年和2023年时,一单境外IPO项目有3至5家国际长 线基金参与,现在这一数量扩大至超20家。 "A+H"火热,"H+A"上市也迎来新政。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 确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此,王亚军认为,新规明确鼓励港股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回A上市,有助于扩大两地资本市场的交流,助力企业、资本的相互流动,但预计不会因此改变A 股和H股价差。 "A+H"上市潮的兴起,也让国际投行斩获更多业务机遇。"现在发行人来香港上市的意愿非常强劲。今年以来已经有四十余家企业公告赴港上市,与过去20 年的总量持平。"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主管王亚军对第一财经说。 三大因素助力港股IPO走热 据Dealogic统计 ...
重磅利好!允许“H牌”按规加挂“A牌”,大湾区港股公司里有这些巨头→
第一财经· 2025-06-11 18:04
政策核心内容 - 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政策旨在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 [3] - 政策并非降低A股上市门槛,仍将坚持高质量导向,未来会出台具体细则 [1][7] 潜在受益企业范围 - 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共有220家尚未在A股上市,办公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共有1712家尚未在A股上市 [5] - 市值前三甲为友邦保险(7408.68亿港元)、香港交易所(5258.99亿港元)、中银香港(3679.33亿港元) [5] - 腾讯控股(47192.40亿港元)是办公地在广东省的港股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的 [6] - 其他办公地在广东省的港股上市企业包括腾讯音乐-SW(2281.54亿港元)、小鹏汽车-W(1511.42亿港元)、思摩尔国际(1198.88亿港元)等 [6] 政策背景与市场现状 - 2021至2025年A股IPO数量逐年下降,2025年至今仅有46家,首发融资金额从2022年5868.86亿元降至2024年的673.53亿元 [6] - 截至6月10日,共计190家企业在港交所排队,多数来自中国内地 [10] - 港股资金集中在少数头部企业上,部分仅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港股估值不高 [11] 政策影响与意义 - 将显著提升深交所国际竞争力,为港股上市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1] - 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湾区企业资源,提升深交所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4] - 促进两地市场深度融合,增强港股市场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 [14] - 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优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 [14] - 为A股引入优质投资标的,特别是那些处于成长期、已度过初创阶段但尚未达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企业 [14] 企业上市模式变化 - 从"A+H"模式(国内龙头企业"走出去")到"H+A"模式(优质企业"请回来") [12] - "H+A"模式可以把具有成长潜力但暂未达到A股上市标准的企业引入内地市场 [12] - 特别有利于红筹架构公司二次上市 [14] 企业架构类型 - 在港上市的集团公司常见架构分为红筹架构和H股架构 [15] - 红筹架构通过搭建并重组境内外架构的方式将中国境内权益主体由红筹架构下拟境外上市主体实现并表 [15] - H股架构指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公司作为上市主体,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架构 [15]
允许“H牌”按规加挂“A牌”,大湾区港股公司里有这些巨头!
第一财经· 2025-06-11 15:37
政策核心内容 - 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政策旨在提升深交所国际竞争力并为港股上市企业开辟新融资渠道 [1] - 政策并非降低A股上市门槛,仍将坚持高质量导向,未来会出台具体细则 [1] 潜在受益企业规模 - 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共220家(不含已"A+H"上市企业) [1] - 办公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共1712家(不含已"A+H"上市企业) [3] - 市值超千亿港元的企业包括腾讯控股(4.7万亿港元)、友邦保险(7408.68亿港元)、香港交易所(5258.99亿港元)等 [1][2] 重点企业名单 - 腾讯控股(00700.HK):总市值47192.40亿港元 [4] - 腾讯音乐-SW(01698.HK):总市值2281.54亿港元 [4] - 小鹏汽车-W(09868.HK):总市值1511.42亿港元 [4] - 思摩尔国际(06969.HK):总市值1198.88亿港元 [4] - 华润万象生活(01209.HK):总市值905.01亿港元 [4] 政策背景与市场现状 - 2021-2025年A股IPO数量逐年下降,2025年至今仅46家 [4] - 2022年A股首发融资金额5868.86亿元,2024年降至673.53亿元 [4] - 2025年港股IPO募资前十大公司吸金超千亿港元 [6] - 截至6月10日共190家企业在港交所排队,多数来自中国内地 [6] 政策影响分析 - 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 [9] - 有助于深交所吸引优质湾区企业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 [9] - 可能为港股市场带来短期资金分流压力,但长期利好两地市场融合 [9] - 特别有利于红筹架构公司实现二次上市 [9][10] 实施路径与条件 - 需等待具体政策细则出台后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推进 [5] - 只有经过港股市场验证、具有真正价值的企业才可能获得资格 [5] - A股将保持对财务真实性、持续盈利能力和合规性的严格审核标准 [6] - 红筹企业需满足2018年后调整的A股IPO政策要求 [11]
债股协同、“H+A”深圳将给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新解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21:49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旨在推动深圳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1]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连续三年累计48条经验获全国推广 [2]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 - 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推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2] -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将成为我国产业金融示范高地,金融资源将更精准支持产学研,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 - 深圳持续丰富"个体通""小微通"等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推出"腾飞贷""科技初创通"等信贷业务模式 [2] 政园银模式与园区贷 - 深圳探索"政园银"模式,推出无抵押信贷产品"园区贷",依托企业多维度数据提供增信服务 [3] - 10个园区试点授信余额已超110亿元,计划在全市推行"园区贷" [3] - 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入选"专精特新"专板名单,累计入板企业301家,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80.73%,"小巨人"企业占比17.6% [3] 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 -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优化"中银科创夸腾系统",截至2025年3月末深圳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7.23% [4] - 2024年深圳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9000亿元 [4] 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 [5]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二 [5] - 深圳累计发行99单总规模219.06亿元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占全国总发行量过半 [6] 债权与股权融资协同 - 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 [7] - 中长期资金加大对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力度,2024年出资规模2381.06亿元,投资者数量同比增加16.74% [7] H+A上市机制 - 允许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促进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 [8] - 港股上市企业回归深交所可能获得更高估值,募集更多资金 [9] - 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鼓励符合条件的H股上市大湾区企业回到深交所上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