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记忆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一名抗日战士的家书:“我虽在外,心犹在家”
科技日报· 2025-09-19 16:50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裴久诚的爷爷默默流下了眼泪。"他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但他想念的孩子没有回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裴久诚说起叔父裴超的故事,声音有些哽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不屈抗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当地青年裴超毅然参加了红军,踏上了保家卫国 的征程。 这一别,就连一句寻常的"报平安",都成了裴家遥不可及的奢望。 终于,第一封家书到了!三年,等来了两页纸。1939年8月,他在山东费县。一年后,又收到三页纸,他在江苏盐城。而裴超直到离家的第5年,才在1941年 的第三封家书中,说自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这一次他写了足足五页纸。 "我虽在外,心犹在家",在第三封家书中,裴超反复表达对家人的挂念,恳请兄嫂、弟弟代为尽孝照顾父母,并希望妻子体谅自己,家庭和睦。"贤妻,自 从咱分离已数载,知你心中挂念非常得很,但我今天立即回家是没有可能的……我知道咱们是从小订婚的,绝不会在外再娶。" 抗战时期,日寇搜检严密,为了不让亲人受到牵连,裴超从没提过自己打了什么仗、在哪个部队,只在信中以"暗语"的形式,隐约透露近况:"我今不言, 你也即知我的工 ...
校馆弦歌 | 一名抗日战士的家书:“我虽在外,心犹在家”
科技日报· 2025-09-19 10:39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裴久诚的爷爷默默流下了眼泪。"他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但 他想念的孩子没有回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裴久诚说起叔父裴超的故事,声音有些哽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不屈抗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 师,当地青年裴超毅然参加了红军,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这一别,就连一句寻常的"报平安",都成了裴家遥不可及的奢望。 终于,第一封家书到了!三年,等来了两页纸。1939年8月,他在山东费县。一年后,又收到三页纸, 他在江苏盐城。而裴超直到离家的第5年,才在1941年的第三封家书中,说自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这 一次他写了足足五页纸。 今年7月,裴久诚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了叔父裴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三封家书,期待未来 能找到失散亲人的消息。 "家书是传承红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这三封家书展现了革命军人家庭生活的另一面,反 映了抗战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 丁表示,家书不仅是普通百姓的人生写照,也是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真实见证。 同时,家书中寄寓着浓浓的亲情,其 ...
孙福贵:“红军岗”上东北抗联烈士英魂的守望者
新华社· 2025-08-24 20:30
历史背景与纪念意义 - 1940年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红军岗"与日伪军激战 多名战士为保护村民牺牲 [1] - 当地群众冒险安葬5位烈士遗体并立碑纪念 使该地成为英雄长眠之所和红色记忆载体 [1] - 现址为德发村和平组 系1940年东北抗联"红军岗"战斗发生地长安堡 [9] 孙福贵的守护行动 - 2012年返回六合镇后重新粉刷斑驳的旧纪念碑漆面 并在山岗播种格桑花陪伴烈士长眠 [1] - 2013年当地政府修建大理石纪念碑后 每日清晨坚持清扫墓园和拂去碑上浮尘 [1] - 自愿担任讲解员为年轻人及游客讲述烽火岁月 传递牺牲与铭记的意义 [2] 纪念活动与文物捐赠 - 2023年8月14日向参加"重走抗联路"活动的学生讲述东北抗联事迹 [4] - 8月23日与村民李洪海在"红军岗"举行升旗仪式 并共同查阅历史资料 [5][9] - 将收藏的"红军岗"战斗子弹正式捐赠给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 [12] 纪念设施与景观维护 - 在家中可遥望"红军岗" 持续打理自种的格桑花墓园 [6][14] - 在纪念馆向家人展示由其粉刷的老纪念碑 并向孙女讲述敌后游击事迹 [13][14] - 通过无人机影像记录田野中的"红军岗"全貌及缅怀先烈的场景 [7][1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千年银杏树下的红色记忆
新华网· 2025-08-01 09:17
历史背景 -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于1943年12月进驻湘鄂边区并建立石公华抗日根据地 [3] - 部队规模从最初一个连扩展至五个主力连 [3] - 桃花山地形险要且四面环山 为游击战提供有利地理条件 [5] 军民协作 - 当地群众为前线输送物资与传递情报 并在后方照料伤员 [5] - 村民自发在古银杏树下协助救治伤员 该树成为临时诊疗场所 [5] - 军民结下深厚鱼水情谊 共同开展夜间地形突袭战术 [5] 文化传承 - 古银杏树树龄达1700年 高度超过40米 [1][3] - 战地医院旧址现成为重要纪念地 吸引游客追寻红色历史 [5] - 红色基因通过历史见证实现代际传承 [5]
一枚铜证章背后的豫西烽火
河南日报· 2025-07-28 07:29
历史文物 - 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证章直径约3厘米,刻有"廿九年用"字样,对应公元1940年,是豫西抗战的关键物证 [3][4] - 证章于1971年在洛八办旧址水井中发现,与120余件抗战文物一同被秘密掩埋以躲避敌人 [4] - 证章外圈阳刻集团军番号与五角星标志,背面残留别针扣环,显示其曾用于人员身份核验 [4] 机构背景 - 洛八办成立于1938年10月,原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后更名,位于洛阳老城区贴廓巷清代民居建筑群 [5] - 机构承担统战、情报传递、物资中转三重职能,曾接洽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并通过陇海铁路向太行山转运药品等物资 [6] 历史影响 - 洛八办为豫西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1944年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建立首个政权,至1945年控制26县,歼灭日伪军4800余人 [6] - 2017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2021年推出"红色印记"特展及沉浸式研学路线 [7] 文化传承 - 证章被视为信仰载体,通过展览和复原场景(如电台室)传递红色记忆,连接历史与新时代民族复兴主题 [8]
79年接力,守护一座烈士纪念塔(守望·追寻红色记忆)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12
夜雨初歇,一大早,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烈士纪念园里,陈户镇西河西村村民王建亮弯着腰,正在 清理砖缝里新长出的杂草,"雨后草根松,不拔干净了,它能把砖拱起来。" 纪念园紧挨着一条省道,广场上,手绘长廊、游客服务中心分列两旁,广场最北侧是一座烈士纪念塔。 风吹过广场,叶子沙沙响。忙活完,王建亮坐在塔边的石墩上,思绪回到了2011年的正月。那个时候, 王建亮的父亲王玉顺已是弥留之际,他躺在自家炕上,嘴里却不停地念叨着"回家,回家"。王建亮心里 明白:父亲魂牵梦萦的"家",是烈士纪念塔旁边那间低矮的小平房。 小平房是王建亮的爷爷王侦祥盖起来的,目的是方便守塔。1945年5月,博兴县抗日武装力量在陈户店 一带与日伪军展开激战,伤亡较大。后来,为了纪念牺牲的烈士,当地决定建立一座烈士纪念塔。 "消息一传开,老百姓都自发捐砖捐瓦。为啥?很多烈士就是邻村的,就是自己家里人呐。"王建亮顿了 顿,"我爷爷的一些叔伯兄弟,也在那场仗里牺牲了。"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抗战岁月,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用生命 和热血浇铸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间的长河奔 ...
田坎上办起“AI红色展”!这群大学生用新技术“唤醒”老记忆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5:56
乡村振兴与AI技术融合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乡音融梦队"利用AI技术修复军功章、生成青春军装照,实现红色记忆数字化保护 [1][3] - 团队通过AI图像增强技术修复锈蚀军功章、模糊退役证明等红色信物,赋予其数字化"永生" [9] - 建立"石家村红色记忆数字档案库",通过AI语音转写和文本分析技术系统化保存口述历史 [8]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红色文化传承 - "乡音融梦队"连续两年在石家村开展活动,从摄影展升级为AI红色记忆展,挖掘乡村红色底蕴 [2][10] - 团队为抗战老兵、退役军人免费拍摄肖像并生成AI军装照,连接个体记忆与国家历史 [3][6] - 深入采访抗战老兵、乡村致富带头人,记录口述历史并强调精神传承价值 [6][12] 乡村振兴的多维度深化 - 帮扶工作从经济助力转向"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通过科技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12] - 田间"微党课"融合抗战故事与乡土教育,强化村民对精神财富的认知 [10][12] - AI技术被用于守护乡村"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