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纯电正向设计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在纯电使用油车审美与纯电正向设计之间选择了后者
理想TOP2· 2025-07-06 23:22
纯电车设计理念差异 - 纯电车采用油车审美与纯电正向设计是不同商业选择,无绝对优劣,但会导致不同短中长期商业结果 [1] - 小米SU7/YU7因高颜值获得市场认可,其设计理念明确要求"大多数主流消费者第一眼觉得好看",这导致其必然接近油车时代审美 [1] - 理想MEGA因先锋设计遭遇强烈舆论反弹,促使公司调整i8/i6车型设计方向,降低先锋性以贴近主流审美 [1] 小米车型设计特点 - SU7/YU7外形具有典型油车审美特征:长前悬设计,且被广泛认为与某些油车相似 [2] - 两款车型均为纯电正向设计,注重低风阻(0.195Cd)、低能耗、高续航(YU7标准版25万价位实现800+CLTC续航)及快充能力 [2] - SU7 MAX操控性能按Model 3 Performance的90%标定,显示其接近特斯拉的操控水平 [4] 理想设计理念突破 - 提出第二代纯电正向设计思路,可能在5-10年内引领行业,核心是配套补能体系(5C超充)和空间重构(取消前备箱) [3][5] - 5C电池+超充站组合被视为固态电池商用前中国市场最优解,在体系ROI和正外部性上优于换电模式 [5] - 取消前备箱换取更大座舱空间的设计基于"自动驾驶实现后内部空间价值最大化"的判断 [6] 特斯拉行业标杆地位 - 特斯拉第一代纯电设计(低风阻/操控/能耗/续航)仍是行业基准,其他厂商在能耗等方面难以超越 [4][5] - 特斯拉前备箱设计(短前悬+前储物空间)成为行业参照系,但理想选择完全不同的空间分配方案 [5] 市场反馈与财务表现关联 - 小米过去15个月财务增量表现良好,理想同期表现低于预期(原计划2024年80万辆/2025年160万辆),导致舆论对其设计决策的批评加剧 [2] - 公司财务表现直接影响舆论对其商业决策的评价倾向,属于行业普遍现象 [2] 技术路线比较 - 理想在补能体系(5C超充)和空间利用(座舱最大化)实现差异化突破,但在风阻/操控/能耗等基础性能上承认无法超越特斯拉 [4][5] - 小米选择在操控等维度贴近特斯拉标准,同时通过油车审美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4] 自动驾驶影响评估 - 理想认为其空间设计在自动驾驶时代更具长期价值,但实现周期可能超过1-2年 [6] - 若自动驾驶快速普及,理想的设计理念可能比小米的现时审美导向更具时间考验性 [6]
理想25年7月可能会3000超充站, 静候中国市场纯电补能体系最优解
理想TOP2· 2025-06-23 20:52
超充站建设规划 - 2025年7月理想超充站目标可能达到3000站 [1] - 公司此前公布的2025年目标是4000站 其中包含1200个高速站 [2] - 根据高速公路里程计算 实现全国贯通需要1900个高速站 饱和建设需要3800个高速站 [3] 超充体系技术优势 - 超充体系由5C电池+5C超充站+纯电正向设计构成 [4] - 纯电正向设计核心包括优化风阻提升续航和重新规划前舱空间 [5] - 体系设计平衡了成本/续航/补能速度/电容限制/用户价值/迭代成本六大因素 [6] 补能战略定位 - 公司从高速补能需求出发构建补能体系 [7] - 目前仅蔚来和理想两家企业在认真解决高速补能问题 [8] - 蔚来在换电站数量和补能速度上占优 但理想在续航/空间/迭代成本方面领先 [9] 产品设计理念 - 全系纯电车标配5C电池 追求同车长最大内部空间 [11] - 不追求最长续航 但确保夏季高速400-450+公里 冬季300-350+公里实际续航 [11] - 重新定义了纯电车正向设计理念 突破特斯拉原有框架 [14] 行业竞争格局 - 除蔚来外 其他车企在高速补能基础设施建设上落后 [12] - 部分车企虽配备5C+电池但缺乏配套充电站建设 [14] - 宣称更高充电速率的企业面临电容资源限制 难以大规模推广 [14] 核心竞争力 - 公司产品具有差异化思维(think different)特质 [14] - 这种创新能力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 [14] - 纯电补能体系在固态电池商用前是中国市场最优解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