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YU7
icon
搜索文档
Tesla's New Competitor Is a Huge Problem
Yahoo Finance· 2025-10-29 21:32
China already has an extensive EV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with 16.7 million charging points at the end of July 2025. Here, consumers are giving higher priority to range convenience and pricing over Tesla's global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and autonomous driving innovations.Xiaomi is now well-positioned to capitalize on the 731 million monthly active users in its human-vehicle-home ecosystem. Since this brand name is already well-established in China's wearables, smartphone, and smart home markets, many custo ...
投入超20亿!小米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为全系车主兜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7 16:29
一条官方微博的发布,将小米汽车送上热搜。 10月24日午间,小米汽车宣布,2025年11月30日前锁单的用户,若因小米自身原因延迟至2026年交付,所产生的购置税差额将由小米全额承担,补贴至高 1.5万元,覆盖SU7、YU7、SU7 Ultra全系车型。 这条微博获得超过2万次互动。"小米推出全系购置税补贴方案"这个话题,也在微博热搜榜上停留了4个多小时,获得了超过4万的互动。 小米汽车小程序显示,SU7和YU7系列的交付周期仍达30-40周。根据这一政策,如果不考虑SU7 Ultra的话,小米为每辆SU7/YU7系列承担的购置税补 贴,在1.1万-1.4万元。参考9月超过4万辆的交付量,小米在今年预计还能交付约12万辆。叠加11月底前新增的锁单,待消化订单仍达20万台规模。 O ← YU7 Max ¥ 329,900起 760 km 3.23s Xiaomi HAD 续航里程(CLTC) 百公里加速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 800V 平台 | 508kW 双电机高性能四驱 · 101.7kWh 三元锂电池 | 5.2C 最高充电倍率 · 闭式双腔空簧|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 · 超静谧座舱 | 智能调光天幕 · ...
最高补贴1.5万元 小米汽车推出全系购置税补贴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14:17
10月24日,小米汽车宣布推出全系购置税补贴方案:2025年11月30日24点前完成锁单的用户,若因小米 生产或运输等原因需延期至2026年交付的,可享受跨年购置税差额补贴。补贴将通过购车尾款直接减免 方式,最高达1.5万元,覆盖SU7、YU7、SU7Ultra全系车型。 小米汽车方面表示,截至目前,小米汽车全系车型的订单量超出预期。考虑到部分车主担心车辆因跨年 交付,可能导致其享受的购置税优惠减少,特为用户准备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 ...
9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分析:新能源主导增长 自主品牌强势领跑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0-21 17:12
整体市场表现 - 9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达224.4万辆,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11.2%,创下新高 [1] - 1-9月累计零售销量达1700.8万辆,同比增长19.2% [2] - 9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达129.9万辆,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16.5%,持续巩固主导地位 [2] - 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7.8%,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 [11] 车型类别分析 - 轿车9月销量102.1万辆,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3.1%;1-9月累计销量780.0万辆,同比增长8.5% [2] - SUV 9月销量113.0万辆,同比增长8.9%,环比增长10.1%;1-9月累计销量842.6万辆,同比增长10.4% [2] - MPV市场表现疲软,9月零售销量9.2万辆,同比下降4.9%,环比增长3.5%;1-9月累计销量78.2万辆,同比增长3.8% [2] 品牌竞争格局 - 自主品牌9月零售150万辆,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2.9%,零售份额升至66.9%,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 [3] - 主流合资品牌9月零售49万辆,同比下降6%,环比增长4% [3] - 豪华车市场9月零售24万辆,同比下降1%,环比增长16%,份额降至10.8% [3] - 1-9月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优势,比亚迪汽车以254.2万辆的累计销量稳居榜首,市场份额14.9% [7] 主要厂商表现 - 比亚迪汽车9月销量347,353辆,环比增长12.0%,同比下降10.2%,市场份额15.5%,蝉联榜首 [3][4] - 吉利汽车9月销量232,460辆,环比增长8.6%,同比增长42.8%,市场份额10.4%,创下当月厂商最高增速 [3][4] - 一汽大众9月销量138,655辆,环比增长14.3%,同比下降4.6%,市场份额6.2% [4][7] - 长安汽车9月销量138,396辆,环比增长13.5%,同比增长32.1%,市场份额6.2% [4][5] - 长城汽车9月销量75,813辆,环比增长21.7%,同比增长37.3%,市场份额3.4% [4][5] 新能源厂商表现 - 比亚迪汽车9月新能源销量347,353辆,环比增长12.0%,同比下降10.2%,市场份额26.7% [12] - 吉利汽车9月新能源销量150,570辆,环比增长12.0%,同比增长68.3%,市场份额11.6% [12] - 长安汽车9月新能源销量84,237辆,环比增长16.4%,同比增长58.3%,市场份额6.5% [12] - 小米汽车9月新能源销量41,948辆,环比增长15.3%,同比增长209.4%,首次跨越4万辆门槛 [12] - 零跑汽车9月新能源销量59,769辆,环比增长16.8%,同比增长84.6% [12]
雷军年度演讲透视:小米为何“干啥成啥”?
搜狐财经· 2025-10-16 20:54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用户×技术×效率×领导力"的方法论方程驱动创新,在芯片和汽车等关键业务上实现突破 [21][25][43] - 公司创新成功率高源于植根长期实践的方法论,包括用户为先、技术为本、性价比、效率革命和领导力的乘法效应 [2] - 公司方法论的价值超越单一企业成功,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标杆和示范作用 [44][45] 灵魂反思与复盘三问 - 2020年公司进行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当时公司营收已破2000亿但面临外部质疑和内部疲惫 [3][4] - 复盘围绕三大关键问题展开: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次会怎么做,持续半年召开四五十次会议 [4][6] - 复盘明确了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方向,并定下五年投入1000亿核心技术计划 [6] 芯片业务突破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自研SoC,2017年首款芯片销量60多万台但走中低端路线失败 [8] - 2021年重启大芯片定名玄戒,核心调整是团队与手机业务深度绑定构建风险共担共同体 [9] - 2024年玄戒以3纳米工艺投片耗资2000万美元,2025年搭载手机上市即跻身市场第一阵营 [9] 汽车业务突破 - 2021年宣布造车定下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目标,自研V8s超级电机并自建工厂 [11][12] - SU7 Ultra在纽北测试中创纪录并登顶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 [14] - YU7基于用户洞察选择运动型赛道,将续航提升至835公里后创下3分钟大定20万辆奇迹 [14] 用户维度 - 用户是方法论起点,容纳用户洞察、用户为先、用户共创等理念 [25] - 早期MIUI通过100位用户参与测试并每周迭代,一年后用户破30万 [26] - YU7成功体现丰田顾客之声机制和德鲁克创造顾客的论断 [14] 技术维度 - 技术为本是方法论核心,五年投入1000亿研发核心技术 [6][32] - 玄戒芯片采用3纳米高端工艺,汽车业务自研V8s超级电机 [9][12] - 底层技术如芯片、OS和AI能力代表公司长期竞争力优势 [33] 效率维度 - 效率革命是商业模式基础,铁人三项和新铁人三项构成一体化开放商业模型 [28] - 2011年小米1定价1999元为首销30万台,红米1代以799元年销4460万台 [27] - 效率优势支撑性价比逻辑,通过爆品海量长销分摊全链路成本 [28][48] 领导力维度 - 领导力是方法论关键要素,创始人亲自执掌汽车业务确保战略执行 [36][37] - 公司核心高管中9位为新面孔,标志领导力与组织力进化到新阶段 [36] - 硬件综合毛利率不超5%的红线写入公司章程,保障核心价值观延续 [41] 方法论溢出效应 - 公司实践打破高端等于高价和跨界等于外行的刻板印象 [45][46] - 效率革命为传统制造业提供降本增效路径,复制到家电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48][49] - 用户共创理念重构用户关系,是C2B和C2M模式的核心践行者 [50]
雷军公开发言了,呼吁抵制水军黑公关,资源集中技术研发
36氪· 2025-10-16 19:4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主要车企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展示了其在智能化、网联化及跨领域出行(如低空经济、机器人)方面的战略布局和技术成果,行业竞争焦点已从传统造车延伸至天地一体化的科技生态 [1][2] 吉利汽车 - 公司已实现算力、算法和数据AI的均衡发展,并推出AI座舱OS Flyme Auto 2、雷神AI电混2.0及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等技术 [2] - 在低轨卫星领域完成一期组网部署,拥有在轨卫星64颗,卫星通信技术将应用于旗下品牌并为Robotaxi车队提供服务 [4] - 旗下沃飞长空在低空领域已成为行业头部,AE200首架机已下线,目标满足跨域出行、应急救援等需求 [7] 长安汽车 - 公司旗下拥有143家控股子公司,员工14.5万人,资产总额达3087亿元 [6] - 判断汽车未来演化方向为“智能汽车机器人”,预计到2030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超230亿美元 [8] - 计划在2028年量产人形汽车机器人,并在2030年推出航线飞行汽车产品 [10] 赛力斯 - 公司率先与华为进行跨行业合作,问界M9上市一年半累计交付已超23万台 [14] - 问界品牌辅助驾驶累计里程已超38亿公里,“第三空间”日均使用时长2小时,辅助驾驶系统已帮助避免潜在碰撞200多万次 [14] - 截至新闻发布当日收盘,公司市值为2622亿元 [14] 北汽集团 - 在L2级辅助驾驶层面,将首发基于高通8775芯片的“元景智驾”系统,面向10-15万元市场 [15] - 在L3级层面,于2023年获得北京首批L3路测牌照,截至今年8月测试里程已超11万公里 [17] - 在L4级层面,联合小马智行基于极狐阿尔法T5打造的Robotaxi已于今年7月示范运行,计划年内实现千台示范运行 [17] - 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基于J6M开发行泊一体系统;与华为为“车企+科技全生态”战略合作,未来3年将投资20亿元用于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 [19] 行业趋势与呼吁 - 今年1-7月,L2辅助驾驶在乘用车中的渗透率已达63% [8] - 行业领袖呼吁全行业以安全为基础,将资源集中于科技创新,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 [23][27] - 有公司透露其智能辅助驾驶专属研发团队规模达1800人,第一期总投入为57.9亿元 [25]
这家新能源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车门还是没打开
第一财经· 2025-10-16 15:29
公司安全事故与争议 -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 成都发生SU7 Ultra碰撞起火事故 车辆焚毁且车门无法打开 驾驶人员未能脱逃 [1] - 198天内公司遭遇两次致命车祸 包括3月29日安徽铜陵致3人遇难的爆燃事故以及10月13日成都焚毁悲剧 [1][3] - 除致命车祸外 公司还陷入SU7 Ultra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 车辆自动泊车功能异常 产品质量缺陷等多重争议 [3] 公司应对与市场反应 - 成都车祸事故后 公司官方与雷军个人微博均未直接回应事故或慰问家属 雷军当天微博仍按计划进行产品宣发 [1][3] - 事故引发公众强烈质疑 公司直播间出现“车门把手打不开、垃圾车”等刷屏言论 车企和雷军账号出现掉粉情况 [3] - 2025年9月19日 公司宣布召回11.7万辆SU7 召回原因系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 增加碰撞风险 此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5] 公司运营与产品动态 - 2025年6月26日晚 公司第二款产品YU7正式上市 官方称开售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 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 [4] - 雷军在5月内部演讲中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公司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公司受到狂风暴雨般的质疑 但未直接提及安全整改细节 [4] - 在9月25日的年度演讲中 雷军回顾造车历程与车型成绩 但整个演讲对汽车安全只字未提 [6]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2025年4月16日 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 要求车企充分测试验证辅助驾驶 明确功能边界和安全措施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7] - 2025年9月17日 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新国标设置了人机交互 功能安全等全方位技术要求 其中7.5.8章节测试场景几乎1:1复刻了铜陵SU7爆燃事故现场 [7] - 2025年4月 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首次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 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 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300次快充循环后安全验证 [8] - 2025年9月24日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发布 明确要求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意味着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被明确禁止 [8]
这家新能源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车门还是没打开
第一财经· 2025-10-16 15:23
公司舆情与危机应对 - 公司在198天内遭遇两次致命车祸,包括3月29日安徽铜陵事故和10月13日成都SU7 Ultra碰撞起火事故,后者导致车辆焚毁且车门无法打开,驾驶人员未能脱逃[3][8] - 成都事故后,公司官方及创始人微博未直接回应事故或慰问家属,而是持续产品宣发,直播间出现大量质疑言论,账号出现掉粉情况[8] - 除车祸外,公司还陷入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产品质量缺陷等争议,并于9月因软件质量问题召回11.7万辆SU7[9][10] 公司产品与运营事件 - 公司第二款产品YU7于6月26日上市,官方称开售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引发行业对订单真实性的讨论[9] - 9月19日的SU7大规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召回通过OTA升级完成,无需更换硬件[10] - 创始人5月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公司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情绪低落取消会议,但在5月15日内部演讲中首次回应事故影响,称公众对公司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9] 行业政策与标准演变 - 3月底铜陵事故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安全和智能化标准完善,工信部4月16日召开会议强调车企需充分测试验证辅助驾驶功能,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13] - 9月17日,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其中7.5.8章节的测试场景几乎1:1复刻了铜陵事故现场[13] - 工信部4月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首次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300次快充循环后安全验证,9月24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则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14] 行业整体影响 - 4月上海车展上,各大车企对智能驾驶宣传物料进行紧急更改,行业对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转向安全[13] - 电池安全、辅助驾驶安全、门把手安全三大国家强标在198天内密集出台,构建起行业安全新底线,精准映照出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安全设计方面的疏漏[3][14]
北京智能汽车为何“更聪明”
北京青年报· 2025-10-15 01:32
政策与标准 - 北京市发布4项自动驾驶地方标准,覆盖封闭试验场地测试和车路云一体化路侧设施两大核心领域,首次为封闭测试建立标准化框架[7] - 《北京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施行,是中国首个全面规范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将个人乘用车出行纳入支持范围[7] -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是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构建适度超前的政策管理体系,推动无人配送、干线物流等多场景应用落地[7] 产业发展目标与现状 - 北京市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L2级以上)渗透率达到80%[7] - 2024年北京市汽车与交通产业实现产值超过4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8] - 2024年7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2万辆,同比增长1.4倍,1-7月累计产量已突破31万辆,超越去年全年总产量[8] 技术基建与示范应用 - 北京亦庄已实现60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道路和智慧城市专网覆盖,部署各类车载单元1000余套,测试验证里程超3800万公里[7][8] - 云控平台日均处理数据量约420TB,接入约1100辆测试车辆,覆盖1600余个路口[7] - 示范区实现67条道路绿波通行,257个路口动态优化,动态发布覆盖300多个路口的实时信息[7][8] 产业链生态与企业动态 - 北京亦庄聚集120余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涵盖汽车设计、制造、芯片、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关键领域[8]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设备开工率与生产效率双攀升,全力加快小米SU7等车型的生产与交付[8] - 北京拥有地平线、辉羲智能等芯片企业,地平线2024年在自主品牌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市占率位居第一,辉羲智能产品计算性能比国外主流芯片翻倍且成本更低[8]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进展 - 百度萝卜快跑已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15个城市开展常态化运行,安全行驶里程超1.7亿公里,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乘车服务[8][9] - 小马智行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城开启7×24小时全天候自动驾驶测试,其第七代极狐阿尔法T5自动驾驶车辆具备L4级无人驾驶能力[9] - 新石器在亦庄部署超300辆无人车,建成全球首个无人车共配中心,日分拣量最高可达10万件[7]
9月新势力排位洗牌:零跑断层领跑 小鹏/小米首破4万改写格局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0-11 15:5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9月新势力车企延续“金九”旺势,多家品牌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头部阵营竞争白热化 [1] - 零跑汽车以66657辆的交付量稳坐榜首,鸿蒙智行交付52916辆,小鹏交付41581辆,小米汽车以超4万辆的成绩首次跻身前四 [1] 头部品牌表现 - 零跑汽车9月交付66657辆,同比增长97%,成为首个月销突破6万辆的新势力品牌,其成功源于对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的精准深耕及“高性价比+智能配置标配”策略 [3][5] - 鸿蒙智行9月全系交付新车52916辆,同比增长33%,截至9月累计交付突破95万辆,当月获得大定11万辆创单月历史新高 [2][7] - 小鹏汽车9月交付41581辆,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10%,MONA M03车型9月交付超1万辆,全新小鹏P7第1万辆在9月下线 [2][9] - 小米汽车9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300%,爆发得益于生态和性价比优势,SU7和YU7形成“双轮驱动” [2][11] 第二梯队品牌表现 - 蔚来公司9月交付34749辆,同比增长64%,其中子品牌乐道交付15246辆占比超43%,萤火虫品牌交付5775辆,多品牌矩阵成效显著 [2][13] - 理想汽车9月交付33951辆,同比下滑37%但环比有所增长,纯电车型i8已于7月启动交付,i6在9月底上市并开启交付 [2][15] - 深蓝汽车9月全球销量达33626辆,实现同环比双增长 [2][17] 中尾部品牌表现 - 极氪品牌9月销量18257辆,同比下滑14%,其新旗舰车型9X上市13分钟大定突破1万辆 [2][17] - 极狐汽车9月销量16074辆,同比增长48%,已搭建起覆盖6万元到20万元级别的产品体系 [2][18] - 岚图汽车9月交付15224辆,同比增长52%,1-9月累计同比增长85%,新车泰山与追光L已开启预售 [2][20] - 智己汽车9月交付11107辆,创品牌历史新高,环比增长81.8%,全新一代智己LS6是销量增长关键因素 [2][22] - 阿维塔9月销量11028辆,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