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
搜索文档
大湾区有条件建成高度协同共同市场
搜狐财经· 2025-10-29 07:12
发展理念与投资方向 -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旨在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平衡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关系[3][4] - 投资方向需从物质建设转向对人的投资,以解决民生、消费及社会稳定等问题[5] - 发展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关键,包括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和实现人均GDP从13000多美元向30000美元目标迈进的需要[5][6] 经济增长与产业释放 - 未来十年有必要保持5%左右的GDP增速,以支持现代化目标[7] - 经济活动多样性不足,服务业如游艇、创新药、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存在巨大发展潜力[7][8] - 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新产业,在守住环保、劳工权益等红线的基础上,适当放宽监管以促进技术转化和经济产出[8][9] 区域经济布局与大湾区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增长极,需加强内部九个城市的协调机制,借鉴长三角的多层次协调模式[10][11] - 大湾区应学习"欧洲共同大市场"理念,在"一国两制"下实现融合发展,结合香港的科研优势与内地的应用技术和资本,形成完整创新链条[11] - 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三大法宝释放大湾区潜力,实现城市间基于合理分工的良性竞争[12]
今年股市上限也就这个数了,等明年再凶猛
搜狐财经· 2025-10-29 02:15
股市点位与市场情绪 - 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后出现回落 市场情绪存在不信任并伴随资金流出 [2] - 股市并非单向升级游戏 而是在认知博弈的黑暗丛林中运行 [2] - 预计股市将在4000点附近震荡 后续走势需要市场参与方进行试探和验证 [7] 政策环境与市场功能转变 - 股市功能从服务于建设的融资平台 转变为资产价格的指引物和锚定物 [3] -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4000点被视为对市场参与者的重要交代 [6] - 未来五年政策首要任务是经济建设 股市叙事需与经济基本面挂钩 [8] 宏观经济与市场驱动因素 - 国内消费复苏不及预期 经济活跃度仍需流动性支持 [6] - 房地产行业高位回撤 过去4年全国房价下跌36% [5] - 国际局势复杂 但相关方展示战略定力以稳定市场心态 [6] 市场展望与运行特征 - 美元利率可能下调0.25% 对股市形成短期支撑 [3] - 当前股市上涨主要由叙事逻辑驱动 而非经济基本面支撑 [8] - 市场可能维持4000点运行 通过板块轮动和低估值个股进行调控 波动上限或在4100点附近 [8]
债市角度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
西部证券· 2025-10-26 15: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为长期规划,不涉及短期政策,与“十四五”规划平滑接续,对短期债市影响中性;长期来看,规划重点任务或对债券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1][2][18] - 短期债市或保持震荡运行,建议以哑铃型为主,交易中适当控制久期水平,把握超跌反弹交易机会,注重逆向操作 [2] 各部分总结 复盘综述与债市展望 - 本周双降预期落空、风险偏好抬升、新规悬而未决,债市多空反复、收益率来回震荡,10Y、30Y国债利率分别上行2bp、1bp [9] - “十五五”规划是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的积极应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12项分项任务,强调实现全年经济目标 [1][10][13] - 公报短期对债市影响中性,债市震荡格局未变,长期或推动科创债、绿色债券等品种发展及债券市场双向开放 [2][18] 债市行情复盘 资金面 - 央行净投放1981亿元,资金利率上行,R001、DR001较10月17日分别上行2bp、0.3bp至1.38%、1.32% [22][23] 二级走势 - 收益率震荡上行,各关键期限国债利率均上行,部分国债期限利差收窄,10y、30y国债收益率较10月17日分别上行2bp、1bp至1.85%、2.21% [30] 债市情绪 - 30Y国债周换手率小幅回落,部分国债利差走阔或收窄,银行间和交易所杠杆率下降,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久期中位数先升后降、分歧度上升,10年国开债隐含税率走窄 [40] 债券供给 - 本周利率债净融资额上升至4972亿元,国债、地方政府债净融资额上升,政金债净融资额下降 [52] - 本周存单发行利率上升至1.65%,下周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将增加 [3][58] 经济数据 - 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9月供强需弱格局强化,地产投资端仍有惯性,10月以来汽车零售走势偏弱,工业生产延续改善 [3][62][63] 海外债市 - 美国9月CPI回落为降息铺路,法国、德国债市下跌,新兴市场涨多跌少,中美10Y国债利差收窄 [73][74][77] 大类资产表现 - 本周大类资产表现为原油>生猪>沪铜>中证1000>沪深300>可转债>美元>螺纹钢>中资美元债>中债>沪金 [3] 政策梳理 - 金融系统多部门传达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做好四季度金融工作 [82] - 介绍“十五五”规划建议内容及主要目标,关注规划具体内容及政策举措落地 [83] - 商务部就出口管制问题与外资企业沟通,关注外资企业在华投入与合作情况 [86]
关于四中全会!券商最新解读来了
证券时报· 2025-10-25 08:11
会议核心定位 - 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举行,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 会议系统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体系,明确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主攻方向 [4] 经济建设中心地位 - 会议在“十五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部分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其置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之前 [4][5] - 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为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5] 科技创新战略重点 - 关键词统计显示,“产业”出现8次,“科技创新”出现6次,“安全”出现7次,凸显其核心地位 [7] - 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十五五”社会发展目标首要位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7] - 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建立先行优势 [8] 内需与民生政策导向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政策更重视长期维度培育消费 [9][10] - “投资于人”短期提振需求,长期提升供给能力,具体方向包括社保、公共服务、降低三育成本及社区嵌入式养老等 [11]
关于四中全会!券商最新解读来了
券商中国· 2025-10-24 22:55
经济政策基调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 [1] - 会议公报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其置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之前,凸显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3][4] - 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为全年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公报中“产业”出现8次,“科技创新”出现6次,“安全”出现7次,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十五五”社会发展目标首要位置 [5] - 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前沿技术研发突破以获取全球前沿科技竞争主动权 [5] - 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旨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建立先行优势,后续规划全文可能涉及相关行业加大投入 [6] 内需与民生保障 - 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7] - 政策更重视长期维度培育消费,通过创造新供给撬动就业、改善民生消除消费压力、财政投资着重人口结构与素质来提振消费 [7] - “投资于人”短期提振需求,长期提升供给能力,关注社保、公共服务、三育成本、养老及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民生方面 [8]
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困境中的跨越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6-19 11:04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 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强调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 [1] - 经济建设不仅是GDP增长,更是社会财富增长过程中要素的综合优化与协同发展 [1] - 任何历史阶段和国家都不可能忽视经济建设,只是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 [1] 建国初期经济基础 - 1949年新中国面临严峻经济形势:人口5.4亿,人均寿命35岁,成人文盲率80%,农业占国民经济81% [4] - 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钢铁产量13.5万吨(人均0.75公斤),电力消费人均8度,原油消耗人均0.23公斤 [4] - 面临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技术封锁,建设异常艰难 [4] 苏联援助与工业建设 - 苏联援助中国完成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奠定工业基础框架 [5] - 苏联援助并非无偿,中国需偿还债务并给予专家优厚待遇 [5] - 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被迫走上自主发展道路 [5] 自主发展阶段成就 - 六十年代完成"两弹一星"重大科技突破 [6] - "大三线"建设工程历时17年,投入2053亿元,提升国家防御能力和工业布局 [9] - "四三方案"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完成26个大型项目,投资约200亿元 [9] 经济成就数据 - 1949-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从466亿增至4467亿(增长10倍),国民收入从358元增至2503元(增长9倍) [12] - 粮食产量从1.1亿吨增至2.8亿吨(2.5倍),钢铁产量从13.5万吨增至2390万吨(177倍) [12] - 发电量从43亿千瓦时增至1958亿千瓦时(45倍),GDP年均增长率8.43% [12] - 1949-1978年固定资产累计增长56.3倍 [12] 国际比较 - 1949年中国与美国经济规模相差28倍,1978年缩小至5.52倍 [10] - 农业年均增长4.0%,高于美国1.6%、苏联3.1%、日本1.7% [14] - 工业年均增长12.5%,远超美国4.0%、苏联8.8%、日本11.5% [14]
新四军第7师有多牛?一年收入高达6000余万元,能养活20个甲种师
搜狐财经· 2025-05-28 17:41
新四军第七师的经济奇迹 - 新四军第七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从经济困境发展为"富七师,甲全军",1943年财政收入超过2400万元,1944年飙升至6000万元 [6] - 第七师支援军部资金从1943年的700多万元增长到1944年的1400多万元 [6] - 部队从最初1000多名战士发展到3万余人,地方部队达十几万 [13] 经济困境与对比 - 国民政府给甲种师每月军费20万元,但将新四军军费从16.6万元削减至6.5万元,最终勉强争取到8万元 [3] - 国民党军丙种师每月军费10万元,新四军军费低于丙种师标准 [3] - 第七师成立时仍能获得部分军费支持,但后期面临更大压力 [3] 经济转型关键人物 - 曾希圣作为政委主持军政工作,主导经济建设如黄丝滩大江堤工程,制定发展战略使部队在封锁中立足 [8][10] - 蔡辉提出七条紧急财政措施,发展敌区商业建立南北贸易路线,成为经济命脉和情报渠道 [12] - 两人合作推动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通过无息贷款支持农业手工业发展 [13] 部队条件改善 - 从"人少、枪少、钱少、物资少"发展为兵力充足、财力雄厚,成为中共武装中津贴最丰厚部队 [4] - 部队伙食标准为大米饭,每月配发零用钱、牙膏、三条香烟 [5] - 武器装备几乎全部更新为日式装备,从战略机动部队转变为主力部队 [5] 根据地经济建设 - 在皖中抗日根据地面积小、人口有限情况下,通过商业和金融创新实现经济繁荣 [10][12] - 建立贸易路线引入物资资源,同时抵制日伪币流通 [12][13] - 1941年1-11月期间控制47%土地面积和60%人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