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供能
icon
搜索文档
能源早新闻丨中国石油:突破40亿立方米
中国能源报· 2025-09-24 06:33
工业园区绿色与零碳发展 - 两部门印发指引,要求加快园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和零碳能源供给系统 [2] - 27家单位联合倡议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建议新建建筑优先考虑全电建筑,推动既有建筑电气化改造,打造全电社区、全电酒店等示范项目 [3] 能源生产与消费数据 - 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7、8月份连续两个月用电量超万亿千瓦时,为全球首次;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 [2] - 1至8月山西省原煤总产量约为86256.7万吨,同比增加5.2%,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7.3% [4] - 大庆油田川渝探区天然气累计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大关,达到40.1亿立方米 [8] 新能源汽车与交通电气化 - 《2025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估报告》显示,深圳、上海、重庆、宁波、合肥位居产业指数前五,深圳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293.5万辆、蝉联全国第一 [3] - 我国首条绿色供能铁路项目包神铁路正式投运,将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接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协同供能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平台建设 - 上海市发布首批中试平台示范名单,涵盖光刻胶及原材料、新型储能测试基地、高端机床装备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4] - 天津港首次实现滚装船绿色甲醇岸基加注,加注300吨国产绿色甲醇,一次作业可减排二氧化碳460吨 [4] 政策规范与产业治理 - 《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发布,将于明年3月8日起施行,为碳计量工作提供统一审查规范指引 [2] - 广西计划组建一家关键金属产业发展国有企业集团,并开展矿权整合和“小散乱”企业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5][6] 国际能源动态 - 德国报告预测,受能源价格上涨影响,2025年使用天然气取暖的70平方米公寓平均年度费用将上升约15%至1180欧元;远程供热费用预计上涨2%至1245欧元;燃油供暖费用预计增长3%至1055欧元 [7]
城市24小时 | 瞄准国家级 这个沿海省份为何“押注”小县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01:03
广西关键金属产业发展 - 广西召开深改委会议,专题研究有色金属及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审议通过《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1] - 会议提出重点抓好“十个一”,包括编制“1+2+8”规划体系、打造南丹关键金属综合试验区、组建广西关键金属产业发展国有企业集团[1] - 广西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108种矿产,其中41种保有资源量全国前三,南丹县是关键金属资源核心区,为全球最大铅锌生产基地[2] - 自治区层面近期动作频繁,包括启动关键金属产业靶向招商、召开企业座谈会,推动试验区进入实质落地阶段[3] 工业园区与人工智能发展政策 - 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从7方面提出19个发展导向,包括做强特色产业、完善空间治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3] - 指引要求着力打造不超过3个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并探索优化土地供给方式,鼓励打造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3] - 吉林省提出加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全省智能算力资源,建设长春都市圈算力集群和吉林西部绿色算力集群[5] - 实施“算力联盟”计划,支持专业力量建设智算中心,推动加强国产芯片部署并提升绿电消费比例[5] 能源与基础设施新动态 - 我国首条绿色供能铁路项目包神铁路正式投运,创新性地将光伏、储能接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实现新能源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6] - 8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连续两个月破万亿千瓦时,为全球首次[8] - 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433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8] 科技创新与产业监管 -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显示,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高于80.20分的平均水平[9][12] - 全国31个地区按得分分为三个梯队,第二梯队包括湖北、重庆等22个地区,第三梯队为新疆、青海和西藏[12] - 河南省整治玉器直播乱象,今年已立案查处23家违规主体,并推进“两分两标”措施,对玉器市场进行分类管理和明码标价[7]
我国首条!正式投运
中国能源报· 2025-09-23 11:06
项目概述 - 我国首条绿色供能铁路项目包神铁路于9月22日正式投运 标志着铁路供能进入绿色新阶段[1] - 项目为国内首个"新能源+重载铁路"融合项目 实现新能源与轨道交通的深度融合[1] 技术模式 - 创新性将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接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协同供能[1] - 列车运行时新能源电力经变换后直接为机车提供动力[1] - 列车刹车或新能源发电过剩时 能量可储存至储能系统实现循环利用[1] 项目意义 - 该项目代表我国铁路供能方式的重大创新突破[1] - 为铁路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示范案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