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罗斯福新政
icon
搜索文档
价格补贴、反内卷与产能过剩
虎嗅· 2025-10-06 21:16
原油价格与产业链发展 - 1970年美国平均零售油价为每加仑36美分,经通胀调整后约等于今天的2.5美元,石油危机前美国人的生活负担仅为现今的一半甚至更低 [2] - 1973年石油危机后油价仅上涨一倍,就永久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购车习惯,从大排量肌肉车转向小型车,表明之前的油价低得不合理 [2] - 人类于1967年正式进入石油时代,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首次超过煤炭 [3] - 原油下游衍生出庞大的石油化工行业,产品包括汽油、柴油、塑料、建材、农药化肥、纺织品等,石油成为大宗商品之母,油价与CPI直接相关 [4] - 中东地区发现优质易开采石油储备,并维持长期低价,是石油下游产品在十几年内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5] - 低油价现象的动力在于通过上游"补贴"下游来扩大市场规模,例如尼龙丝袜从1939年发明时仅限贵妇使用、黑市价格达3000美元,到50年代后因石油工业发展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7][8] - 将石油产业链类比2010年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石油对应网络流量,石油公司对应电信运营商,石化产业对应互联网平台,低油价与低价流量策略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培育下游应用生态和消费者习惯 [9] - 阿拉伯产油国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借机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并联合提价,使原油价格恢复正常,OPEC组织在1970年代才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 [9] - 石油危机后,美国在经历70年代滞胀危机后,与中东建立"石油美元"新体系,经济成功转型为建立在科技与金融之上的超级大国 [10] 日本通缩与零售定价策略 - 2000至2020年间的日本是长期价格内卷的典型,大创百货百元店在1977年创立,至2021年其日本店内九成商品价格仍为100日元(不含税),而海外分店因持续提价,价格普遍高于日本 [11] - 日本长期通缩导致消费者对涨价敏感,商家多采用减量方式"变相涨价",例如赤城乳业在2016年将冰棍价格从60日元涨至70日元时,需拍摄全体员工"谢罪"的广告 [12] - 日本便利店中存在价格扭曲现象,三得利天然水2L装售价100日元,而550ml装售价120日元 [14] - 2L瓶装水在超市正常定价为120-160日元,550ml瓶装水为100-120日元,便利店定价策略是用550ml的利润补贴2L装,后者先标价300日元再打3-5折,以争夺家庭计划消费客源,提升客单价 [16][17] - 品牌商在价格内卷下被迫降价,三得利天然水2L装从1997年上市时的200日元,降至2017年的100日元 [18] 牛奶过剩与价格干预机制 - 美国大萧条期间因牛奶需求急剧萎缩,1929至1933年乳品零售与批发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奶农收购价低于成本,引发持续"倒奶现象" [21] - 倒奶主体包括三类:第一批是奶农,原因包括早期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无法卖出,以及后期为抗议奶价过低而罢工倒奶 [22] - 第二批倒奶者是行业协会,为减少市场投放以拉升价格而组织大规模倒奶,并在价格联盟内对不守规则的奶农实施惩罚,引发暴力事件 [22] - 1933年威斯康星州爆发大规模暴力事件,罢工奶农对抗继续供奶者,导致乳品厂被纵火、运奶设施被毁,州政府出动国民警卫队镇压并造成人员伤亡 [23] - 第三批倒奶者是美国政府,1933年通过《农业调整法》,核心政策是削减农产品产量以提高价格,政府以市场价收购牛奶后再倒掉 [24][26] - 《农业调整法》中的"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实为小额农业抵押贷款,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称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 [27][28] - "常平仓"制度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介绍给美国,华莱士读后将其引入美国农业立法 [29][30]
美国第二次改革,对富人征税高达70%,工会也在这一时期崛起
搜狐财经· 2025-05-17 12:45
历史经济危机与政策应对 - 1930年至1933年间美联储经历四次重大银行业崩溃导致经济体系摇摇欲坠[1] - 严重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口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增长导致全球贸易几乎停滞[3] - 罗斯福政府初期采取禁止农产品价格下跌和拯救倒闭银行等措施使经济获得暂时稳定[6] - 1934年罗斯福推出更完善改革方案包括加强工会力量增加公共工程支出以缓解失业问题[7] - 1938年初罗斯福新政取得显著效果经济开始复苏银行体系逐渐稳定但遭既得利益集团反对导致经济再次陷入萧条[7] 财政与货币政策 - 罗斯福新政包含财政政策金融行业与银行业改革以及重新制定美元政策[7] - 美国政府为支持庞大军事支出对富人征收最高达70%的高额税率并将征税范围扩展至工人阶级[7][10] - 美国政府通过发行战争债券筹集大笔资金工会积极推动工人购买战争债券以支持战争投入[10] 工业与贸易格局 - 作为工业大国美国经济依赖出口全球进口需求下降使其陷入巨大困境[3] -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推高关税加剧大萧条蔓延推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6] - 二战爆发后全球对美国商品需求激增帮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0] 基础设施与公共工程 - 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大力推动基建项目以缓解大量失业问题并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7] - 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为后续经济腾飞提供支撑[7] 地缘政治与军事影响 - 欧洲战火蔓延前夕美国因经济危机拖累国防支出严重不足驻菲律宾美军装备匮乏缺乏抵抗力[8] - 二战爆发后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倾斜于战争投入最终在二战中取胜并确立其全球超级大国地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