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北京建设

搜索文档
研究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事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6 07:49
污染防治与美丽北京建设 - 锚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和“十四五”圆满收官各项目标,推动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 -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小客车、老旧客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新能源化,加快绿色企业创建 [2] - 强化水污染防治,严防劣Ⅴ类、黑臭水体反弹,加强密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 [2] - 全面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坚决防止新增污染,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 -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优化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机制 [2] 经济运行与稳增长措施 - 四季度是全年工作和“十四五”规划收官冲刺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3]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才服务、产业配套、政策支持等要素保障,加强企业上门走访,精准提供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3] - 采取针对性举措推动餐饮、住宿、会展、建筑、文体娱乐等行业持续稳定增长 [3] -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着力做好“两重”等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3]
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事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5 22:29
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美丽北京建设 - 锚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和“十四五”圆满收官各项目标,推动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 -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全力推进结构减排,持续推进小客车、老旧客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新能源化,加快绿色企业创建 [2] - 强化水污染防治,严防劣Ⅴ类、黑臭水体反弹,加强密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全面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坚决防止新增污染 [2]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声环境质量 [2] -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优化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机制,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 四季度经济运行调度 - 四季度是全年工作和“十四五”规划收官冲刺关键时期,需深刻把握当前形势,充分认识经济稳增长重要性,坚决落实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要责任 [3] - 咬定目标任务不放松,瞄准短板弱项、靶向精准施策,争分夺秒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经济运行调度,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3]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才服务、产业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要素保障,加强企业上门走访,主动响应诉求,精准提供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3] - 推动餐饮、住宿、会展、建筑、文体娱乐等行业持续稳定增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采取针对性举措 [3] -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着力做好“两重”等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3]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7 23:33
美丽北京建设成果 - 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9%,连续4年达标,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2] - 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突破9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动态清零,密云水库等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 - 累计削减受污染建设用地500余万平方米,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超额完成国家目标 [2] 绿色低碳发展 - "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5%能耗增速支撑5.2%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保持全国省级最优 [3] - 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000余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绿色企业占比24%,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比重30% [3] - 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2300万吨降至2024年60万吨以内,新能源车推广超100万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879公里居全国首位 [3] 城市生态品质 - 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达71.4,连续10年稳中向好,建成自然保护地79处,记录物种7121种 [4] - 森林覆盖率44.95%,公园总数1100个,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27.5%,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4] - 全国首创GEP-R核算体系,建立GDP与生态价值交换补偿机制,9个区获14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称号 [4] 治理体系创新 - 建立四级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等党内法规 [5][6] - 实施两轮市级生态环保督察,PM2.5浓度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6] - 制定6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130项地方标准,标准限值全国最严 [8] 区域协同与公众参与 - 京津冀联合出台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治理攻坚,建成密云水库保水共同体 [9] - 创新"三级管家"制度和生态环境有奖举报制度,碳普惠应用场景丰富 [9] - 北京市获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第一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