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两难选择
搜索文档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美元的两难选择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机遇!四种有潜能的挑战货币
搜狐财经· 2025-10-11 11:09
美元的两难选择 - 美国面临美元汇率目标的矛盾:既希望美元走弱以促进制造业回流和改善贸易平衡,又希望维持美元作为国际主导储备货币的地位,包括其低债务成本和作为制裁工具的能力[6] - 分析指出美元难以实现“既要又要”的目标,可能不得不让出部分全球主导货币的地盘[6] - 美元实现两者兼得的前提是国际货币体系中没有其他货币敢于且有能力挑战美元的现状[7] 贸易争端与货币的关联渠道 - 全球贸易关税争端通过两个主要渠道与货币及国际货币体系相连[1] - 第一个渠道是传统的汇率及国际收支平衡,但汇率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的作用有限,特朗普当局希望美元汇率保持更低以增强制造业能力和出口竞争力[1] - 第二个渠道是储蓄率的外溢,全球贸易不平衡与亚洲特别是中国过高的国内储蓄率有关,导致大量贸易顺差和对外投融资,并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转换[2] - 2008年金融危机时,伯南克从储蓄过量的角度分析,认为亚洲高储蓄资金涌入美国压低了利率和美国家庭储蓄率,尽管美国有经常项目逆差,但资本流入使美元保持强劲[4] 潜在挑战货币分析 - 欧元是SDR货币篮子中第二大货币,欧盟/欧元区有足够经济实力,但存在欧元区未来关系不明确、欧洲央行职能受限、缺乏对应财政主体和债务工具、资本市场一体化未解决等问题,需练好内功[8]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波动前行,从2008年危机后推动本币互换开始,2014年正式提出,2016年加入IMF的SDR货币篮子,目前作为贸易融资和结算货币分别排全球第二和第三位,但在全球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中占比仅排第六位[9] - 若美国采取显著保护主义政策,人民币有机会发挥更大作用,但这需要中国在货币改革上有更大手笔,如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自由使用程度,并将“拥有强大的货币”作为金融强国核心要素之一[10] - 打人民币牌的主要担忧是资本外流,但这是阶段性的,需通过加强研究讨论厘清分析框架以取得共识[11] - SDR作为一篮子货币可发挥更大作用替代美元,符合多边主义和世界多极化,使体系更安全稳定抗干扰,尽管目前只是记账单位,但事在人为可通过改变使其成为货币[12] - SDR作为记账单位也具有重要性,可避免以美元为100%参照基准时,美元自身波动被体现为其他货币波动的问题,并减少以美元为基准的衍生品风险管理工具可能出现的偏差[13] - 数字货币中的稳定币被视为货币,但必须“咬住”某一货币如美元,因此是扩大美元地盘而非替代美元,目前不够分量替代美元功能[14] 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探讨 - 一国向境外输出本币不一定需要大幅贸易赤字,中国作为贸易顺差国可通过金融账户的投资、贷款、金融市场交易输出人民币,以及通过央行间货币互换实现本币输出[17][18] - 储备货币需能提供稳定的安全资产,美元国债当前看似最稳定,但人民币因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具有很强购买力,尽管目前用于贸易结算多而储备少,国外持有者临支付才兑换[19] - 储备货币的留存和保值受三个维度影响:广泛用于购买、对应安全金融或实物资产、全球大量金融交易采用该货币[20] - 替代美元作用的规模需厘清,全球美元资产量大(2007年海外美元资产1.2万亿美元,2024年飙升至26.2万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反映美国财政赤字积累的国债,并非全部是储备货币需求量,真正需求是保证国际贸易支付和国际偿债的需要[20][21]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机遇 -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带来新机会,当前美元面临两难境况可能是对现行体制提出挑战的新机会,需评估美国是否继续让美元充当超过其经济规模和国力的角色[13] -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发挥其他货币替代部分美元的作用,关键在于取得共识、推动改革的时机和动力,包括美国自身的利弊权衡[15] - 对问题的认识、评估和选择取决于所采取的分析框架,需加强研究讨论以提升分析框架,为变革时的选择提供支持[21]
周小川:美元的两难选择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机遇|特稿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11 07:57
全球贸易关税争端与货币的关联性 - 全球贸易与关税争端激烈,但分析不应仅限于贸易视角,背后与货币及国际货币体系紧密相连 [3] - 第一个关联渠道是汇率及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对中小型国家是有效工具,但对储备货币发行国如美国作用有限,美国希望美元汇率保持更低以增强制造业能力和出口竞争力 [3] - 第二个关联渠道是储蓄率的外溢:亚洲特别是中国国内储蓄率过高,导致大量贸易顺差和对外投融资,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转换形成对外行动 [3] - 2008年金融危机时,伯南克从储蓄过量角度分析,亚洲高储蓄率资金通过美元涌入美国市场,压低利率和美国家庭储蓄率,尽管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但资本流入使美元强劲 [5] - 贸易关税争端根本离不开货币议题,中美及美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争端背后均有货币因素 [5] 美元的两难选择 - 美国面临互相矛盾的目标:一方面希望美元汇率更弱以促进制造业回流和改善贸易平衡,同时减少美元国际责任过重但继续将其作为地缘政治制裁武器 [6] - 另一方面,美国希望维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包括国际贸易支付和全球金融市场交易 [6] - 美元问题存在"既要又要"的困境:希望美元价值弱、覆盖面收缩,又希望维持低债务成本和主导地位,包括用作制裁工具 [6] - 实现两者兼得不太可能,美元必然有所得有所失,可能让出部分全球主导货币地位 [6] - 两者兼得的唯一可能是国际上没有货币挑战美元,即使美元走弱、覆盖面减少或被用于制裁,若无挑战则能同时获益 [7] 有潜力挑战美元的货币选项 - 欧元是SDR货币篮子中第二大货币,欧盟/欧元区有足够经济实力,但存在问题:欧盟未来关系不明确、欧洲央行职能受限、无对应财政主体提供债务工具、资本市场一体化无明确方案 [9] - 人民币最初不打算在国际货币体系扮演重要角色,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动本币互换,2014年正式提出国际化,2016年加入SDR货币篮子 [10] - 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和结算货币分别排全球第二和第三位,但在全球金融交易和国际外汇储备中占比仅排第六位,总体进展相对缓慢 [10] - 若美国采取显著保护主义政策,人民币有机会发挥更大作用,推动货币多元化和国际货币体系转变,需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减少不必要管制 [11] - 打人民币牌面临资本外流担忧,但通过加强研究讨论和吸收经验可厘清分析框架,取得共识 [12] - SDR作为一篮子货币可发挥更大作用替代美元,符合多边主义和多极化主张,使体系更安全稳定抗干扰 [13] - SDR当前是记账单位而非货币,无相应发行方,但事在人为,抓住时机可改变 [13] - 2008年金融危机是改革机会但美国未明确态度,当前美元两难可能提供新挑战机会 [14] - SDR作为记账单位的重要性:美元作为100%参照基准时,波动可能来自美元自身,改变参照系可减少扭曲 [14] - 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大多以美元为基准,一旦基准出问题会产生偏差,国际业务资产负债表以美元计价转换时产生扭曲 [15] - 数字货币中加密资产不具备货币功能,稳定币被视为货币但必须"咬住"某一货币如美元,实际是扩大美元地盘而非替代 [15] -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键在取得共识和推动时机,包括美国自身利弊权衡,若动力不足则美国可实现"既要又要" [16] 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争议 - 大额贸易逆差才能输出货币的说法有矛盾:中国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但通过金融账户对外输出人民币,如投资、贷款、金融市场交易 [18] - 央行间货币互换是人民币输出方式,中国与多国签署互换协议,储蓄率高的国家必然成为储蓄输出国 [19] - 贸易顺差国仍有渠道输出本币,不一定需要贸易逆差 [19] - 储备货币需提供稳定安全资产,美元国债看似最稳定,但人民币有强购买力因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可通过贸易实现 [20] - 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多而储备少,国外购买者临支付才兑换,表明作为安全资产有缺陷 [20] - 储备货币保值受三个维度影响:支付广泛性、对应安全金融或实物资产、全球金融交易采用货币,定义不宜简单化 [21] - 全球储备货币需求量争议:美元资产规模大(如海外美元资产从2007年1.2万亿美元升至2024年26.2万亿美元),但增量主要反映美国财政赤字而非储备货币需求 [21][22] - 替代美元不需天文数字存量,应注重与储备货币原本目标的一致性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