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新药研发
搜索文档
行业周报:中国新药闪耀2025ESMO大会,推荐相关投资机会-20251026
开源证券· 2025-10-26 18:25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表现突出,国产创新药LBA研究超20项,3项成果入选大会主席论坛进行口头报告,标志着中国肿瘤新药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12] - 多款国产创新药物在关键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展现出最佳潜力,有望改变相关癌症领域的治疗格局[2][3][4][5][19][21] 国产肿瘤新药ESMO表现 - 2025年ESMO大会中,国产创新药LBA研究超20项,刷新了中国在ESMO LBA领域的历史纪录[12] 2L EGFR突变NSCLC领域进展 -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全球首个在二线EGFR TKI耐药非小细胞肺癌中达成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双获益的药物[2] - OptiTROP-Lung04研究结果显示,芦康沙妥珠单抗对比含铂双药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3个月 vs 4.3个月,风险比为0.49;总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 vs 17.4个月,风险比为0.60;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0.6% vs 43.1%[13] - 芦康沙妥珠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三项适应症,并有近20项注册性临床研究在积极推进[15] 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进展 - 瑞康曲妥珠单抗在HORIZON-Breast01研究中显示出优异疗效,对比联合化疗方案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0.6个月 vs 8.3个月,风险比为0.22[17] - 对于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3.3个月 vs 8.3个月,风险比为0.23;对于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0.6个月 vs 9.7个月,风险比为0.26[17] - 非头对头对比数据显示,瑞康曲妥珠单抗治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0.6个月)长于德曲妥珠单抗(29个月)[3][17] 新型HER2 ADC药物T-Bren数据 - 百利天恒的新型HER2 ADC药物T-Bren在I期研究中针对多亚型乳腺癌展现出良好潜力[4] - 在45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确认客观缓解率为82.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8.0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为85.5%[19] - 在60例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确认客观缓解率为7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5.2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为72.6%[19] - 在27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确认客观缓解率为55.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2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为75.5%[19] 2L HER2阳性胃癌领域进展 - 安尼妥单抗联合化疗在KC-WISE研究的期中分析中达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双阳性结果[5] - 安尼妥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1个月 vs 2.7个月,风险比为0.25;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9.6个月(未成熟)vs 11.5个月,风险比为0.29;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5.8% vs 10.8%[21] - 与现有标准疗法雷莫西尤单抗联合化疗非头对头比较,安尼妥单抗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都更加优秀[21][24] - 安尼妥单抗已于2025年9月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于2026年年中获批[24] 行业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第4周医药生物板块上涨0.58%,跑输沪深300指数2.67个百分点,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25位[25] - 2025年10月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73%[29] - 子板块中,医疗研发外包板块涨幅最大,上涨5.47%;其他生物制品板块跌幅最大,下跌1.91%[30] - 线下药店板块上涨2.99%,医药流通板块上涨1.97%,医疗耗材板块上涨1.74%,体外诊断板块上涨1.06%[30] - 中药板块下跌0.85%,化学制剂板块下跌0.41%,医院板块上涨0.08%,医疗设备板块上涨0.25%[30] 推荐公司组合 - 月度组合推荐公司包括:三生制药、信达生物、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泽璟制药、方盛制药、前沿生物、普洛药业、石药集团、百普赛斯、阿拉丁[6] - 周度组合推荐公司包括:毕得医药、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皓元医药、奥浦迈、药康生物、兴齐眼药、热景生物、阳光诺和、上海谊众[6]
赋能精准突围:有临医药携手复肿顶尖PI共拓肿瘤药差异化研发新生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26 10:48
活动背景与行业痛点 - 肿瘤治疗呈现精准化与个体化趋势加速 新药研发面临赛道极度细分 热门赛道竞争激烈 差异化开发需求迫切 [1] - 联合用药复杂性增加 单药疗效天花板倒逼联合疗法开发 但机制协同性与临床设计复杂度成倍增加 [1] - 产品迭代速度加快 监管标准升级与竞品临床进度迫近导致研发窗口期被极致压缩 [1] 核心议题聚焦 - 精准破局策略 加速特定适应症/罕见肿瘤/后线治疗药物开发 [2] - 细胞基因疗法(CGT)开发采用注册临床+IIT双轨制 化解开发周期困境 [2] - 转化医学路径设计 基于FDA新规利用类器官模型与样本库开展前置临床验证 [2] - 国际化布局重点 国际多中心研究经验与FDA/EMA申报策略深度复盘 [2] 临床研究专题分享 - 黑色素瘤一线方案探索聚焦老药新用和突破瓶颈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副主任陈勇教授分享 [3] - 创新药发展趋势分析由复星医药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利博士阐述 [3] 圆桌讨论方向 - 精准适应症开发策略 借助复肿完整患者谱系与临床资源加速特定适应症/治疗线数/罕见肿瘤的临床试验设计与入组效率 [3] - CGT疗法开发路径创新 通过注册临床+IIT研究组合模式构建从临床前-IND-NDA的无缝衔接开发路径 [3] - 非临床研究协同创新 利用复肿转化医学平台开展前置性非临床解决方案与合作模式 [3] - 国际化支持体系构建 基于复肿国际临床试验体系设计符合FDA/EMA标准的出海方案与跨国商业合作模式 [3] 参与机构与专家 - 临床机构代表包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王红霞教授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陈建华 骨软组织外科副主任陈勇 [6] - 药企代表包括复星医药执行总裁王兴利 翰森制药肿瘤医学二部部长刘清源 科望生物联合首席科学官卢宏韬 [6][8] - 生物技术公司代表包括领泰生物创始人冯焱 恒赛生物创始人 圣域生物创始人刘颂 华津医药创始人赵子建 [8] - 资本方代表包括嘉乐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冀平 [7] - 协办方有临医药创始人王俊林参与开场致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