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碳管理

搜索文档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 2025-07-08 16:51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核心要点 重点任务 - 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探索氢电耦合模式,推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等地热资源利用 [2] - 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建设零碳工厂和极致能效工厂 [3] - 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资源能源有保障的园区转移 [3] - 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能量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推进工业固废和余热余压资源化 [3] - 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优化电力、热力、氢能等基础设施,推动新建建筑按超低能耗标准建造,加快运输工具低碳替代 [3] -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与企业、高校合作研发低碳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4] - 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负荷监控与调配能力 [4] - 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鼓励以虚拟电厂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模式 [4][5] 保障措施 - 资金支持:统筹现有资金渠道,鼓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允许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6] - 审批优化:对多能互补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 [6] - 要素保障:加强新建园区用地用海支持,优先保障新能源电源和供电设施 [6] 组织实施 - 申报要求:各地区推荐不超过2个园区,需满足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8月22日前提交建设方案 [7] - 建设流程:国家审核后确定首批名单,建设期满后通过自评估和验收的园区可获国家级认证 [8] - 协调机制:国家发改委统筹推进,工信部指导工业园区改造,能源局推动供用能模式变革 [7]
洋口化学工业园:为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添活力
中国化工报· 2025-06-20 10:20
园区概况与发展历程 - 江苏如东洋口化学工业园从十年前的一片盐碱滩发展为如今中国东部沿海最年轻的化工集群之一,每天有近百家企业数万吨化工原料通过管道输送[1] - 园区以"高端、智能、创新、绿色"理念为引领,培育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新业态[1] 产业布局与企业集群 - 园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为核心,吸引了嘉通能源、九九久科技、天赐材料等优质企业[2] - 生物药物产业链汇聚31家企业,包括巴斯夫、优嘉植保、泰禾股份等行业领军企业[2] - 园区现有巴斯夫、中化集团、上药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3家,九九久科技、高盟新材等上市公司30余家[2] 创新体系与科研实力 - 园区(西区)引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建成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80%[2] - 构建"政策—平台—服务"全链条支撑体系,提供配套奖励和"一事一议"定制化支持[3] - 依托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分中心、洋口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推动资源共享[3] 中试基地与成果转化 - 总投资3.5亿元、占地89亩的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可同时为12个中试项目提供孵化场地,聚焦纳米新材料等高端化工及"卡脖子"技术[4] - 首批6个化工类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入园,包括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的"高端尼龙项目"[5] 绿色能源与零碳园区建设 - 园区大力发展LNG等清洁能源项目,阳光岛将形成2000万~3000万吨/年LNG能力[6] - 推进冷能空分、冷能发电、冷能制液氢产业项目及多个风光发电项目[6] - 嘉通能源余热发电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已投运,爱森化工完成每年8500万千瓦时绿电交易[6] 数字化与能碳管理 - 建设碳排放可视化、数字化平台及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碳足迹管理、碳排放核查[7] - 计划2025年底完成能碳管理服务平台基础功能搭建,2030年满足江苏省零碳园区标准[7] 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 - 园区依托长三角创新资源,致力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特色产业园区[2] - 目标在长三角产业版图上擘画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