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然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天目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97%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21:33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杨盛介绍,天目山保护区不仅野生动植物 资源丰富,更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的研究结果显示,天 目山保护区是全球3个野生古银杏"避难所"之一。为加强对野生古银杏的系统保护与科学研究,天目山 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浙江大学等多方团队,共同设立了26个野外监测样地。 此外,当地还生长着被称为"地球独生子"的珍稀濒危植物——天目铁木。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就地 保护、野外回归、种群繁育与迁地保护等多种方式,创建"浙江省天目铁木抢救保护基地",实现天目铁 木林下天然更新100余株,野外回归幼苗200余株,人工繁育3000余株,并在中国7个省市建立迁地试验 点。 天目山保护区于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24年,通过区域扩展,该保护区与浙江清凉峰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组成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进一步维护当地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 完整性,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数据显示,20年来,该保护区野生动物数量从4716种增加至7173种,高等植物从2160种增加至2668种, 分别增长52%和23.5%。近年来,当地还 ...
来武夷山,做“自然守护者”(来自国家公园的礼物)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41
文创产品开发 - 武夷山国家公园推出"首席体验官"文创徽章 融入茶山 月亮湾等特色景观及小麂 金斑喙凤蝶 藏酋猴与白腿小隼等动物元素[2] - 开发团队耗时半年多修改设计打磨样品 今年推出包括"首席体验官"在内的3款"自然守护者"系列徽章[3] - 徽章设计具有独特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员"徽章以金斑喙凤蝶为造型 翅膀饰以瓦韦 狗脊等蕨类图案 "护林员"徽章融入竹子 溪流 白腿小隼和苦槠树等元素[3] 运营模式 - 文创产品与自然教育课程 生态保护活动相结合 游客需真正走入国家公园 了解保护工作并学习生态知识才能获赠或通过生态积分兑换徽章[3] - 每枚徽章背面刻有唯一编号 对应一位"守护者"以增强身份认同感[3] -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国家公园段)于2024年5月1日正式运营 全长72公里 串联沿线自然与人文景观[2] 市场反响 - "首席体验官"文创徽章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关注 网友积极询问获取方式[2] - 暑期开发不同类型研学产品 游客在探秘自然收获知识的同时可购买特色文创产品[2] - 文创产品特点在于融入自然体验并传递生态保护理念 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国家公园价值并思考自然保护责任[3]
哈萨克斯坦在其境内天山西麓设立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 2025-08-21 14:42
公园设立背景与目的 - 哈萨克斯坦政府于8月20日在江布尔州设立国家梅尔克区域自然公园 旨在保护天山西麓山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1] - 公园总面积86632公顷 覆盖山地和丘陵地貌 重点保护雪豹 盘羊 豪猪和猞猁等珍稀物种 [1] - 该项目由哈政府 科研机构 当地居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多年共同推动完成 [1] 功能与任务规划 - 除生态系统保护外 公园将承担科研 科普 环保教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等综合性任务 [1] - 公园被授予国家级特别保护区地位 将系统性实施自然保护措施 [1]
每一张照片,都是大海的馈赠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8:59
活动概述 -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于8月10日举办"用镜头守护蔚蓝"公益摄影活动 吸引20多位参与者记录潮间带生物并学习自然保护意义 [2] - 活动由蓝蹼生态联合创始人赵鑫彤主导 通过理论课程和户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内容包括摄影技巧教学和生物知识科普 [4][6] - 参与者拍摄的作品上传至"漫游滨海湿地"小程序 既作为个人创作成果 也为科研提供影像资料 [6][9] 生态教育内容 - 理论课程展示红树林生态图谱 将生物特性转化为生动比喻:招潮蟹大钳子称为求偶"信号旗" 石磺比作"漫步的活泥巴" 白边侧足海天牛描述为"偷叶绿体的太阳能小怪兽" [4] - 户外实践聚焦潮间带生物行为捕捉 包括招潮蟹挥舞钳子 短指和尚蟹群行军 奥莱彩螺珍珠光泽等特殊拍摄技巧 [6][8] - 摄影作品强调叙事性 通过弧边管招潮蟹眼睛细节等特写 传递生物保护价值 激发公众保护意愿 [8] 科研与保护价值 - 活动产出包括招潮蟹 石磺 白边侧足海天牛等生物的影像档案 直接助力科研人员更新物种图库 [9] - 通过摄影活动建立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记录 20多位参与者转变为"海洋记录者" 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 [9] - 影像资料兼具艺术与科研双重价值 既展示生物特性 又为滩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 [6][9]
守护可可西里|原来,你是这样的可可西里!
新华社· 2025-08-05 16:41
可可西里地理与生态概况 -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由昆仑山脉、唐古拉山、三江源国家公园及西藏羌塘无人区环绕,形成高寒荒漠地貌 [3] - 区域内有7000多个咸水湖(如卓乃湖、太阳湖)及季节性内流河,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夏季易形成沼泽陷阱 [5] - 平均海拔460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摄氏度,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 [6] 生物多样性 - 可可西里是"动物王国",栖息着藏羚羊(高峰期数量达100多万只)、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物种 [6][7]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盗猎导致藏羚羊数量骤降至不足2万只,经保护后恢复至7万多只,濒危等级从"濒危"降至"近危" [6][11] 保护机制演变 - 早期由杰桑·索南达杰等组建民间反盗猎巡山队,后逐步升级为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世界自然遗产 [9] - 现有6个保护站(4个常年站、2个季节性站)沿青藏公路分布,形成系统化保护网络 [11] - 自2009年起连续16年无盗猎事件,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其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 [11] 生态与文化意义 - 被称为"万山之祖""千湖之地""人间净土",承载着对"地球最初模样"的生态样本价值 [3][6] - 从盗猎猖獗到全民保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文明样本 [13]
从“闻声”到“识鸟”,西安都市青年解码“自然密语”
中国新闻网· 2025-08-03 21:04
观鸟活动兴起 - 西安年轻人通过望远镜或相机观察鸟类,关注羽毛纹路、飞行姿态和鸣唱等细节,活动形式包括知识讲座、实地观察和复盘总结 [1] - 观鸟活动组织者强调"不惊扰"原则,参与者通过听声辨羽或观察活动痕迹了解鸟类,活动旨在从细微处理解自然 [1] - 观鸟活动吸引年轻人从"低头族"变为"抬头族",提升自然保护意识,同时帮助应对快节奏生活 [3] 观鸟活动特点 - 观鸟活动颠覆城市自然刻板印象,参与者发现鸟类与人类共生关系,认知从"只闻其声"提升到"如数家珍" [2][3] - 活动纠正误区,如错误救助幼鸟,强调科学方法(如将幼鸟放回树枝)比盲目干预更有效 [2] - 观鸟不需深入山林,留心身边鸟种即可,活动传递尊重自然、审慎观察的理念 [2][3] 观鸟活动参与者体验 - 参与者通过活动看到画册与视频中的鸟类,真切体会鸟类多样性 [2] - 观鸟讲解师指出,沉浸于自然观察能带来深度放松,成为都市年轻人寻找松弛感的方式 [3] - 活动现场有十余位爱好者参与,在讲解师带领下学习鸟类知识 [1]
“未至之境”2025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启动仪式在广东举办
人民网· 2025-05-23 16:40
活动概述 - 2025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启动仪式在广东佛山举办 正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 - 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 主题为"未至之境" 旨在用科技力量传递生命力量 [1][2] - 高通公司旗下骁龙品牌连续第六年成为年赛独家影像技术合作伙伴 [1][2] 活动规模与历史数据 - 年赛创办六年以来 已获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注 [2] - 累计收到157125部参赛作品和超过60000分钟自然影像素材 [2] 技术合作与创新方向 - 骁龙将AI赋能移动影像技术应用于"未至之境"系列自然纪实影片 [2] - 合作项目包括珠峰秘境探索和海洋生物拍摄 展示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态 [2] - 技术目标包括支持专业摄影师极限拍摄 同时降低普通用户参与门槛 [2] 传播渠道升级 - 线上与抖音平台战略合作 发起主题挑战赛并展映历届获奖作品 [2] - 线下与"遇见博物馆"合作 在五座城市开展巡展 [2] - 粤港澳大湾区特别展览将于5月28日至8月25日在佛山举行 [2] 行业影响 - 活动推动移动影像技术在自然保护领域的应用创新 [2] - 通过技术赋能 拓展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边界 [2] - 平台化运作模式助力实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行业愿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