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央视新闻· 2025-08-04 09:01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自2021年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 - 国家公园体系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7] 三江源国家公园 - 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 [2]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2] - 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 [2] 大熊猫国家公园 - 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3]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4] - 东北虎数量从试点之初的27只增长到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长到80只 [4]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 [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5]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 [5]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5] 武夷山国家公园 - 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 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6] 国家公园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日—19日在四川举行 [7] - 主论坛将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最新成果,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见解 [7]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绘就“人虎安澜”幸福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1 14:59
大熊猫保护研究 -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长期致力于大熊猫保护工作,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 通过标准化饲养管理、栖息地监测、野外救助等方式保障大熊猫健康,建立应急安全体系如巴贝斯虫流行病学研究与血库建设 [4] - 攻克"发情难、受孕难、育幼难"三大技术难关,人工繁育成活率超90%,圈养种群从6只增至380只实现自我维持 [5] - 野化放归技术突破后累计放归10只大熊猫,9只成活,其中"淘淘"已在野外生存13年 [6] - 与17国动物园及37家国内机构合作,通过大熊猫外交传播保护理念并促进文化交流 [7]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 - 公园覆盖我国唯一野生东北虎豹繁殖栖息地,2017年成立管理局并建立央地协同管理机制 [15][17] - 实施栖息地修复工程,退出156宗矿业权、关停5座小水电,累计巡护7.69万公里清缴猎套2167个 [21]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AI物种识别率达90%,2024年监测到东北虎2940次、东北豹4420次 [23] - 野生东北虎数量从2015年27只增至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至80只,活动范围向浅山区扩展 [25] - 设立村屯三级防护体系,开发巡护APP实现实时预警,选聘8379名生态管护员实施"一户一岗"政策 [27][29]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加快构建国家公园体系,首批设立东北虎豹等5个国家公园 [12]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旗舰物种保护典范,展现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 [17] - 通过跨学科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贡献全球生态保护中国经验 [19]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网· 2025-05-15 15:58
新物种发现 - 海南省林业局确认发现新壁虎属物种——自然保护地壁虎,这是百余年来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第二个壁虎属物种 [1] - 新物种由海南林业工作者周润邦和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陈凯峥等人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发现 [2] -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差异和形态比较确认该物种与已知壁虎属存在明显差异 [2] 物种特征 - 成年雄性自然保护地壁虎体长约16厘米,体重约9克,雌性体型略小 [2] - 身体背侧和尾部有疣鳞,四肢光滑,趾间有蹼,整体呈深绿色 [2] 科研意义 - 新物种发现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4] - 完善了壁虎属物种谱系和进化研究 [4] - 印证了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 [4] 历史背景 - 海南此前分布有中国壁虎、蹼趾壁虎和海南壁虎 [2] - 海南壁虎于1923年由国外人员首次发现和命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