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搜索文档
擦亮生态底色 提升发展成色
辽宁日报· 2025-11-21 08:45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我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是维护东北生态安全、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 生态支撑。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着力建成具有辽宁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64处, 其中国家级97处。 图为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拍摄)。 ...
以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11-12 08:57
政策导向与战略部署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目标,并作出“壮大林草产业”、“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战略部署[1] - 强调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3] - 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4] 行业发展成就与现状 - 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林产品贸易额达1817亿美元[10] - 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木竹加工、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均成为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林业支柱产业[10] - 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在“三北”工程托举下已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7] - 目前已构建起分类分级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制度,各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以上,正式建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2个国家植物园[8] - 全国累计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集体林地每亩产出比改革前提高3倍多[9] 未来发展规划与重点任务 - 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抓好光伏治沙、以工代赈、以路治沙等模式创新,确保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13] - 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将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比重稳定在18%左右[14] - 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林草产业,做大一产、做精二产、做优三产,优化提升木竹培育和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林下经济、森林食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16] - 提高防范化解林草灾害的能力,坚持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外来物种管控[17] 产业质量与效率提升 -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调协同推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5] - 注重“提质”、“兴业”、“利民”结合,提高生态质量并用活林草资源以拓展就业增收空间[6] -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9‰和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超过90%[11]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央视新闻· 2025-08-04 09:01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自2021年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 - 国家公园体系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7] 三江源国家公园 - 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 [2]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2] - 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 [2] 大熊猫国家公园 - 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3]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4] - 东北虎数量从试点之初的27只增长到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长到80只 [4]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 [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5]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 [5]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5] 武夷山国家公园 - 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 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6] 国家公园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日—19日在四川举行 [7] - 主论坛将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最新成果,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见解 [7]
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国家林草局介绍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新华社· 2025-07-31 21:33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概述 -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启动10周年,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第一批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1] - 建设从单一要素保护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涉及管理体制重构与多项制度创新[1]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新阶段,未来将稳慎设立新公园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3] 三江源国家公园 - 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草地植被盖度较试点前提高8.6%[1] - 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源头再现千湖美景[1] 大熊猫国家公园 - 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连通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建设6条生态廊道[2] - 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东北虎、东北豹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2] - 东北虎数量从试点之初27只增长到70只左右,东北豹从42只增长到80只左右[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由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为全球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种群[2] - 探索土地等值置换,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达搬迁前近4倍[2] 武夷山国家公园 - 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2] - 建设生态茶园,园区内每亩林地补偿金额比园区外高9元至13.5元[2]
国家林草局: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
第一财经· 2025-07-31 14:06
总体来看,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孙鸿雁说,国家公园由原有自然保护地的单一要素保护向山水 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转变,既涉及重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又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 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补偿、社区民生发展等制度创新,可以说点多面广,对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管 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目前,我国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孙鸿雁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 围,整体保护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生态系统。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聘用原有居民2.3万 人参与管护巡护。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 量大幅增长,建园后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 强。 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73个自然保护地,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 设6条生态廊道,解决了局部"保护真空"和栖息交流问题。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从上世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绘就“人虎安澜”幸福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1 14:59
大熊猫保护研究 -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长期致力于大熊猫保护工作,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 通过标准化饲养管理、栖息地监测、野外救助等方式保障大熊猫健康,建立应急安全体系如巴贝斯虫流行病学研究与血库建设 [4] - 攻克"发情难、受孕难、育幼难"三大技术难关,人工繁育成活率超90%,圈养种群从6只增至380只实现自我维持 [5] - 野化放归技术突破后累计放归10只大熊猫,9只成活,其中"淘淘"已在野外生存13年 [6] - 与17国动物园及37家国内机构合作,通过大熊猫外交传播保护理念并促进文化交流 [7]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 - 公园覆盖我国唯一野生东北虎豹繁殖栖息地,2017年成立管理局并建立央地协同管理机制 [15][17] - 实施栖息地修复工程,退出156宗矿业权、关停5座小水电,累计巡护7.69万公里清缴猎套2167个 [21]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AI物种识别率达90%,2024年监测到东北虎2940次、东北豹4420次 [23] - 野生东北虎数量从2015年27只增至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至80只,活动范围向浅山区扩展 [25] - 设立村屯三级防护体系,开发巡护APP实现实时预警,选聘8379名生态管护员实施"一户一岗"政策 [27][29]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加快构建国家公园体系,首批设立东北虎豹等5个国家公园 [12]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旗舰物种保护典范,展现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 [17] - 通过跨学科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贡献全球生态保护中国经验 [19]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网· 2025-05-15 15:58
新物种发现 - 海南省林业局确认发现新壁虎属物种——自然保护地壁虎,这是百余年来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第二个壁虎属物种 [1] - 新物种由海南林业工作者周润邦和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陈凯峥等人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发现 [2] -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差异和形态比较确认该物种与已知壁虎属存在明显差异 [2] 物种特征 - 成年雄性自然保护地壁虎体长约16厘米,体重约9克,雌性体型略小 [2] - 身体背侧和尾部有疣鳞,四肢光滑,趾间有蹼,整体呈深绿色 [2] 科研意义 - 新物种发现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4] - 完善了壁虎属物种谱系和进化研究 [4] - 印证了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 [4] 历史背景 - 海南此前分布有中国壁虎、蹼趾壁虎和海南壁虎 [2] - 海南壁虎于1923年由国外人员首次发现和命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