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夏学
icon
搜索文档
填补正史空白 中国专家修撰《西夏通志》首次亮相
新华网· 2025-08-23 10:06
核心观点 - 《西夏通志》填补了国内外大型西夏历史著作的空白 是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 体裁介于纪传体断代史和章节体专史之间 在西夏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体例方法上具有创新性 [2] 编纂背景 - 现存资料无法编纂纪传体西夏史 当代章节体西夏史无法容纳更多内容 编纂工作于2008年开始策划 [2] - 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时未给西夏修纪传体专史 [2] 著作内容 - 全书共11卷400多万字 包括《西夏史纲》《西夏地理志》《西夏经济志》《西夏职官志》《西夏军事志》《西夏人物志》《西夏部族志》《西夏风俗志》《西夏语言志》《西夏文献志》《西夏文物志》 [2] - 结合地下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文献 整合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及其他民族文字文献 融合制度层面资料与操作层面资料 结合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 [3] 历史背景 - 西夏政权于公元1038年由党项民族建立 与两宋 辽 金并立 都城设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鼎盛时雄踞河西走廊 于1227年灭亡 [2] 学术价值 - 弥补元朝未纂修西夏史的缺憾 内容丰富而平实 [3] - 随着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夏研究将愈加受到各界关注 该成果为西夏学增添新的热度 为读者打开西夏历史知识新窗口 [3]
让西夏文从历史深处走出来(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关注冷门绝学)
人民日报· 2025-08-04 06:10
数字技术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应用 -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利用虚拟现实全景、三维建模等技术建成虚拟场景教室,通过交互设备展示西夏陵、韦州古城等遗址的三维环境,增强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2][5] - 开发"西夏文活字印刷"仿真软件,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印刷工序,软件根据操作规范度自动评分,帮助学生掌握西夏文构字规律和印刷技术 [5] - 线上课程"解读西夏"包含500分钟教学视频,通过"学堂在线"平台向全国开放,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并登陆"学习强国"平台 [8] 西夏文献数据库建设 -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建成西夏文献资料数据库,收录6000张图片和35万字文本,具备检索下载功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数字化支持 [4] - 数据库包含河北保定出土的西夏文碑刻拓片等珍贵文献,通过高清扫描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保存 [3][4] - 收录《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双语对照辞典,该辞典包含西夏文与汉文双义双音对照内容,现存6000个西夏文字中常用字含义已基本破译 [4][6] 西夏文化研究成果 - 研究表明西夏政权高度认同中原文化,典籍记载党项人自认黄帝后裔,国都南门命名与北宋开封南薰门相同 [7] - 西夏设立刻字司机构,在学习中原泥活字印刷技术基础上首创木活字印刷,开创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先河 [6] - 西夏将《论语》《孟子》列为学堂启蒙读物,官僚机构仿宋制设立中书、枢密、三司等,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7] 跨学科教育创新 - "解读西夏"公共课采用通识教育模式,吸引英语等非历史专业学生选修,部分学生因此报考西夏学研究生 [7][8] - 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解读西夏文字揭示中华文化向心力,年授课量超过140课时 [8] - 教学团队运用信息技术将晦涩的西夏文字转化为三维动画、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2][5]
西夏文物文献中的民族交融图景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的影响 -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升公众对西夏陵及西夏学的关注度 [2] -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和文献推动西夏研究成为近三四十年来的热点 [2][3] - 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文献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3][6] 西夏陵出土文物反映的文化交融 - 西夏陵体现中国传统陵寝制度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 [3] - 出土文物包括石雕、陶瓷、铸造、纺织等门类,工艺与中原地区相似 [3] - 177号陪葬墓出土长1.2米的鎏金铜牛反映成熟铸造工艺 [3] - 建筑构件工艺水平可与中原相媲美 [3] 碑文揭示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传承 - 西夏文与汉文残碑证实西夏最高等级建筑中两种文字并用 [4] - 汉文碑文显示党项族和汉族都是西夏主要民族 [4] - 碑文撰述形式与专用词语运用显示高水平文化表述 [4] - 西夏文碑文直接称"尊者"形成独特记述方式 [4] 西夏对中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 - 6号陵汉文残碑出现"轩辕"一词证实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崇敬 [5] - 7号陵西夏文残碑出现"夫子"特指孔子,显示对儒学深度接纳 [5] - 西夏曾翻译《论语》并将孔子封为文宣帝 [5] - 职官名称与《天盛律令》印证,显示承袭中原传统 [5] 黑水城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 黑水城出土文献包含《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双语对照文献 [7] -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存在汉文本显示多语言应用 [7] - 中原儒学著作、兵书、类书等被译为西夏文 [7] - 西夏编纂仿中原地区的通俗类著作 [7] 西夏社会的民族融合 - 西夏户籍显示党项族与汉族共存 [8] - 契约文书包含党项族、汉族、契丹族等多民族 [8] - 部分契约显示存在跨民族婚姻 [8] - 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8]
天马故乡武威:王杖诏令里的汉代老人丨从长安到敦煌(8)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08:55
历史文化遗迹 - 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为1983年中国旅游标志原型,墓中出土171件铜器、2件金器等珍贵文物,铜车马仪仗队包含1件铜奔马及17件骑马武士俑[5][9][10] - 雷台汉墓结构复杂,全长40多米,含墓道、甬道及5个主室,墓道中段古井因"空气凸透镜"原理产生放大效应[7][8] - 墓主身份推测为东汉破羌将军张绣,依据包括银印等级制度及青铜马上"左骑千人"等铭文[14][15][16] 文物考古发现 - 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记载汉代赐予70岁以上老人鸠杖的养老制度,杖首斑鸠象征"不噎之鸟"[29][31][32] - 西夏博物馆藏1000余件文物,包括西夏文《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该碑为1961年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0] - 武威文庙存明清匾额40余块,时间跨度从康熙三十四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展现西北科举文化盛况[23][25] 多民族文化交融 - 西夏时期武威作为西凉府治所,出土汉文买地券与西夏文文物并存,反映汉族与党项族融合[21] - 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出土弘化公主等墓志,记载唐朝与吐谷浑和亲历史,该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7][28] - 汉代獬豸形象彩绘木雕出土于武威汉墓,体现古代司法文化信仰[34]
蒋维崧︱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献出版轶事
新浪财经· 2025-07-12 12:34
敦煌西域文献出版项目 - 上海古籍社自1989年启动抢救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西域文献文物项目,1992年开始出书,三十多年来已出版俄国、法国、英国从敦煌、新疆、黑水城等地掠取的文献、文物资料图录数百册 [1] - 其中俄藏敦煌文献十七册,俄藏黑水城文献三十一册,预计2026年出齐 [1] -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摄影方式发表图版最多的古代写本文献出版项目 [1] 俄藏黑水城文献合作出版 - 1993年中俄双方达成协议合作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方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组团赴圣彼得堡展开工作 [9] - 黑水城文献在俄国东方所的入藏量是世界第一 [9] - 1997年前出版的第一、二、三及第七册未列入克平为编委,直到出版第八册时才补入 [14] - 2000年完成现场编拍工作,累计摄制黑白底片近三万拍,涵盖俄藏黑水城文献精华的绝大部分 [18] - 预计2025年出版完毕全书的最后一册即第三十三册 [36] 西夏学研究 - 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所内的西夏学专家以克恰诺夫、克平为双峰并峙 [11] - 克恰诺夫研究领域宽广,对西夏法典尤其是《天盛律令》深有研究,并编著西夏刊刻的《大藏经》分类目录 [11] - 克平的研究以精深著称,对西夏语音系统提出自己的解释,并力图释读西夏文字系统存而未决之疑难 [11] - 克平与同事在1969年对《文海》这部巨著作了研究阐释,还对《孙子兵法三家注》《类林》《新集慈孝记》作了研究 [11] 学术交流与合作 - 1987年1月中国西夏学者史金波与李范文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前往东方研究分所进行学术交流 [23] - 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派出以魏同贤为团长的访苏代表团考察东方所收藏的敦煌写卷 [24] - 1995年8月在银川召开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克恰诺夫与克平等俄方学者参会 [30] - 1997年《俄藏黑水城文献》首批四大册出版物首发,第一册冠以中俄双方主编各自撰写的《前言》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