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交融
icon
搜索文档
西藏,西藏!
新华社· 2025-08-20 21:17
地理与自然环境 - 西藏占据中国国土面积约1/8 [3] -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而中国多数地区海拔仅200米左右 [3] - 雅鲁藏布江切割形成世界最深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8] - 青藏高原形成于200万至300万年前的强烈地质隆起 [6] - 区域包含祥格拉冰川 羌塘草原及玛旁雍错湿地等独特生态景观 [5][8][9] 历史文化传承 - 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中原纺织 农业及医疗技术 [10] - 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已矗立1100余年 记载藏汉融合历史 [13] - 布达拉宫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流象征延续千余年 [12][15] - 传统技艺如唐卡绘画 氆氇编织通过现代工作室传承创新 [16] 现代发展成就 - 1951年签订"十七条协议"实现和平解放 奠定民族区域自治基础 [17] -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7][19] - 建成康藏 青藏 新藏 滇藏公路网及青藏铁路"天路"交通体系 [19] - 拉萨贡嘎机场显著提升区域交通效率 [19] - 牧区实现智能手机全覆盖 远程教育普及 网络覆盖广袤地域 [24] 经济与产业创新 - 藏族青年通过直播销售氆氇围巾获得可观订单 [16] - 藏医药结合现代科学向全球推广 [24] - 藏族服饰 藏刀 唐卡通过创新设计焕发新生 [24] - 藏北草原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 发展清洁能源 [21] 社会民生改善 - 援藏干部与当地群众共同推进教育 医疗 基础设施建设 [25] - 实现从传统水桶取水到自来水系统 油灯到电灯 土路到柏油路的升级 [25] - 60年间完成从毡房到楼房的居住条件变革 [25] - 北京等省市医疗援藏团队持续支持拉萨人民医院等机构 [25]
新华全媒头条丨中华文明瑰宝 民族交融画卷——布达拉宫保护见证文化传承之路
新华社· 2025-08-18 18:23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应用 - 采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和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完成全面精准测绘并构建完整数字化模型 [4] - 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建筑结构 录入每个木构件、墙体、开关线路及佛像壁画唐卡等文物信息 [4] - 安装1000多个传感器监测环境温度、墙体与柱子倾斜角度 为评估木结构墙体和地垄稳定性提供数据支撑 [4]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 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国内找到符合要求的贝叶材料并在黏合剂调制与颜色修复加固方面突破 [8] - 2018年底启动10年期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 [9] - 2025-2028年将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 [9] 文化传承与推广 - 精选100余件体现民族团结的文物珍品举办主题展 通过实物图片影像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5][6] - 与江苏扬州、天津、四川等地合作推动宫藏文物"走出去"搭建展示平台 [9] - 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合作研发哈达、藏香、瓷器等400余类1000余件文创产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 历史价值实证 - 红宫建造时康熙皇帝专派汉族、满族和蒙古族工匠百余人进藏协助修建 [7] - 珍藏明清时期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造像、册封诏书、印玺、匾额和牌位等文物实证西藏自古属于中国 [7] - 壁画详细记录五世达赖喇嘛1652年进京觐见清顺治皇帝全过程 以连环画形式生动还原历史 [7]
西夏文物文献中的民族交融图景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的影响 -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升公众对西夏陵及西夏学的关注度 [2] -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和文献推动西夏研究成为近三四十年来的热点 [2][3] - 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文献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3][6] 西夏陵出土文物反映的文化交融 - 西夏陵体现中国传统陵寝制度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 [3] - 出土文物包括石雕、陶瓷、铸造、纺织等门类,工艺与中原地区相似 [3] - 177号陪葬墓出土长1.2米的鎏金铜牛反映成熟铸造工艺 [3] - 建筑构件工艺水平可与中原相媲美 [3] 碑文揭示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传承 - 西夏文与汉文残碑证实西夏最高等级建筑中两种文字并用 [4] - 汉文碑文显示党项族和汉族都是西夏主要民族 [4] - 碑文撰述形式与专用词语运用显示高水平文化表述 [4] - 西夏文碑文直接称"尊者"形成独特记述方式 [4] 西夏对中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 - 6号陵汉文残碑出现"轩辕"一词证实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崇敬 [5] - 7号陵西夏文残碑出现"夫子"特指孔子,显示对儒学深度接纳 [5] - 西夏曾翻译《论语》并将孔子封为文宣帝 [5] - 职官名称与《天盛律令》印证,显示承袭中原传统 [5] 黑水城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 黑水城出土文献包含《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双语对照文献 [7] -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存在汉文本显示多语言应用 [7] - 中原儒学著作、兵书、类书等被译为西夏文 [7] - 西夏编纂仿中原地区的通俗类著作 [7] 西夏社会的民族融合 - 西夏户籍显示党项族与汉族共存 [8] - 契约文书包含党项族、汉族、契丹族等多民族 [8] - 部分契约显示存在跨民族婚姻 [8] - 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8]
和合共生蕴华章——解码“藏东明珠”昌都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 2025-07-24 10:53
民族交融与茶马古道 - 昌都市作为茶马古道重要物资集散地,历史上通过马帮队伍实现川、滇、藏三地茶叶与物资交换,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商贸网络 [5][7] - 茶马古道精神包括民族团结、冒险开拓和契约诚信,现存历史遗迹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的百年老宅与马帮用具展示民族融合记忆 [7] - 硕督镇作为古道驿站保留37户民族团结家庭,延续清军与藏族通婚后的习俗如制作月饼、舞狮和挂对联 [8][10] - 芒康县木许乡多民族聚居,藏族、汉族、傈僳族等共同生活,体现现代民族团结协作 [10] 红色文化与历史印记 - 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是西藏首个地区级党组织诞生地,曾建立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家公立医院和第一个邮政所 [12][13] - 左贡县列达村保存1962年手工缝制国旗,2019年党员再次制作新国旗,象征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14] - 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记录11万筑路大军以牺牲精神修建川藏公路,现成为促进西藏与内地交流的景观大道 [14][15][17] - 昌都市通过文艺作品如《铸魂达玛拉》、红色旅游线路开发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17]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国家级非遗芒康弦子舞、井盐晒制技艺、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体现康巴文化根脉,井盐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17][18][20] - 嘎玛乡唐卡漆画融合大漆与唐卡艺术,吸引年轻人参与创新,如仁青郎加团队采用蛋壳镶嵌等新技法 [21] - 洛隆藏刀技艺传承人寸昆杰引入空气锤、淬火机等现代工具提升效率,同时保留传统手工雕刻 [22][24] - 昌都市通过非遗工坊、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