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交融
icon
搜索文档
西夏文物文献中的民族交融图景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的影响 -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升公众对西夏陵及西夏学的关注度 [2] -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和文献推动西夏研究成为近三四十年来的热点 [2][3] - 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文献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3][6] 西夏陵出土文物反映的文化交融 - 西夏陵体现中国传统陵寝制度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 [3] - 出土文物包括石雕、陶瓷、铸造、纺织等门类,工艺与中原地区相似 [3] - 177号陪葬墓出土长1.2米的鎏金铜牛反映成熟铸造工艺 [3] - 建筑构件工艺水平可与中原相媲美 [3] 碑文揭示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传承 - 西夏文与汉文残碑证实西夏最高等级建筑中两种文字并用 [4] - 汉文碑文显示党项族和汉族都是西夏主要民族 [4] - 碑文撰述形式与专用词语运用显示高水平文化表述 [4] - 西夏文碑文直接称"尊者"形成独特记述方式 [4] 西夏对中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 - 6号陵汉文残碑出现"轩辕"一词证实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崇敬 [5] - 7号陵西夏文残碑出现"夫子"特指孔子,显示对儒学深度接纳 [5] - 西夏曾翻译《论语》并将孔子封为文宣帝 [5] - 职官名称与《天盛律令》印证,显示承袭中原传统 [5] 黑水城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 黑水城出土文献包含《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双语对照文献 [7] -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存在汉文本显示多语言应用 [7] - 中原儒学著作、兵书、类书等被译为西夏文 [7] - 西夏编纂仿中原地区的通俗类著作 [7] 西夏社会的民族融合 - 西夏户籍显示党项族与汉族共存 [8] - 契约文书包含党项族、汉族、契丹族等多民族 [8] - 部分契约显示存在跨民族婚姻 [8] - 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8]
和合共生蕴华章——解码“藏东明珠”昌都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 2025-07-24 10:53
古道新途 讲述民族交融史 走进昌都茶马广场,民族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店铺里摆满来自各地的商品,往来的游客或驻足挑选、或与店主商讨议价,热闹场景仿佛再现茶马互市昔日 繁华。 扎曲河在东,昂曲河在西,自北而来的两条河流,一路奔腾至横断山脉西段合流为澜沧江,交汇处即为"藏东明珠"——昌都。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奔流不息,茶马古道见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家公立医院诉说雪域高原的红色故事;唐卡漆画、洛 隆藏刀展现高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横断巍峨,三江并流。昌都,正扎根于镌刻英雄传奇的红土上,守正创新书写着新时代民族交融之情、红色文化之韵与非遗传承之章。 鸟瞰扎曲河和昂曲河交汇处的昌都市。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市民在昌都市茶马广场休闲。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对于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群众来说,茶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为了将川、滇的茶叶运入西藏各地,千百年来,一支支满载着货物的马帮队伍,无数次 穿行于川、滇、藏的险峰深谷,开辟出一条条商贸交通线,交织成茶马古道。昌都便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物资集散地之一。 悠悠驮马脖铃声,千年商贾往来情。 "茶马古道不仅传颂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也将民族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