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

搜索文档
让西夏文从历史深处走出来(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关注冷门绝学)
人民日报· 2025-08-04 06:10
数字技术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应用 -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利用虚拟现实全景、三维建模等技术建成虚拟场景教室,通过交互设备展示西夏陵、韦州古城等遗址的三维环境,增强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2][5] - 开发"西夏文活字印刷"仿真软件,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印刷工序,软件根据操作规范度自动评分,帮助学生掌握西夏文构字规律和印刷技术 [5] - 线上课程"解读西夏"包含500分钟教学视频,通过"学堂在线"平台向全国开放,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并登陆"学习强国"平台 [8] 西夏文献数据库建设 -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建成西夏文献资料数据库,收录6000张图片和35万字文本,具备检索下载功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数字化支持 [4] - 数据库包含河北保定出土的西夏文碑刻拓片等珍贵文献,通过高清扫描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保存 [3][4] - 收录《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双语对照辞典,该辞典包含西夏文与汉文双义双音对照内容,现存6000个西夏文字中常用字含义已基本破译 [4][6] 西夏文化研究成果 - 研究表明西夏政权高度认同中原文化,典籍记载党项人自认黄帝后裔,国都南门命名与北宋开封南薰门相同 [7] - 西夏设立刻字司机构,在学习中原泥活字印刷技术基础上首创木活字印刷,开创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先河 [6] - 西夏将《论语》《孟子》列为学堂启蒙读物,官僚机构仿宋制设立中书、枢密、三司等,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7] 跨学科教育创新 - "解读西夏"公共课采用通识教育模式,吸引英语等非历史专业学生选修,部分学生因此报考西夏学研究生 [7][8] - 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解读西夏文字揭示中华文化向心力,年授课量超过140课时 [8] - 教学团队运用信息技术将晦涩的西夏文字转化为三维动画、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2][5]
“东方金字塔”西夏陵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名录再添中国“成员”
央视网· 2025-07-12 15:23
西夏陵申遗成功 - 我国申报的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西夏陵遗址概况 - 西夏陵包含4大遗存要素: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遗迹和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 [4] - 遗址区面积达38.99平方公里,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 [4] - 遗址博物馆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 [4] - 3号陵是9座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体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陵塔现存高度20多米 [9] 西夏陵建筑特色 - 遗址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包括鸱吻、瓦当滴水、套兽等,其中鸱吻高度达1.6米 [11] - 考古推断陵园墙体及阙台、陵塔涂抹红色细腻墙皮,墙顶挂瓦当滴水,陵塔外罩木构建筑 [13] - 仅3号陵园就出土数万件建筑构件标本,显示陵区曾为完整的宫廷建筑样式 [15] 出土文物与文化价值 - 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表面满身鎏金装饰 [17] - 金头饰重200多克,使用大量莲瓣、联珠纹装饰,具有浓厚中原文化底蕴 [19] - 西夏瓷器形成自身特色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扁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皮囊壶演变而来 [21] - 出土文物见证西夏时期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 [15][17][19] 西夏文字特点 - 西夏文字借鉴汉字创制,形体极像汉字但偏旁自造,初看"字皆可识"却"无一字可识" [25] - 已发现5800多个有意义的西夏文字,曾在西夏王朝统治区域使用约两个世纪 [27] - 出土残碑上的西夏文记录了西夏人物、政治、军事等史实 [23] 中国世界遗产概况 - 我国已有60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5处,自然遗产15处,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6处 [28] - 中国1987年首次拥有6项世界遗产,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莫高窟等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