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叙事

搜索文档
“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华语电影”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中国电影在马来西亚的表现 - 中国电影《我的朋友安德烈》入围第八届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8部其他国家影片角逐最高奖项"金环奖" [1] - 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马来西亚上映并受到广泛关注,因其在中国神话中的知名度引发马来西亚华人群体共鸣 [1] - 中国电影通过传递正义、勇敢和爱等普世价值观,在马来西亚观众中引发情感共鸣,内容涉及成长、自我认识和家庭情感等全球性话题 [1] 中国电影的技术与创新 - 中国电影在技术层面取得创新和突破,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运用顶尖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使动画形象栩栩如生,场景和动作场面震撼逼真 [2] - 科技赋能文化表达,提升中国故事的吸引力,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2] 中马电影交流与合作 - 中马电影合作日益密切,例如合拍纪录片《我们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播出,展现中马友好历程和中国经济社会活力 [2] - 马来西亚中国电影节展映多部中国电影,包括2K修复版《小城之春》、4K修复版《红高粱》及《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飞驰人生2》等 [2] - 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影如《一路有你》《关你茶室》广受认可,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的作品在马中两国均取得不错成绩 [2] - 未来中马有望在影视合拍、发行及市场拓展等领域展开更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华语电影 [2]
丰富中国话语 创新中国叙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国际传播软实力提升 - 中国软实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二 在Brand Finance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中较去年再提升1位 在8大软实力支柱中的6项及2/3具体指标上实现增长 [12][13] - 国际传播需加强"极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全球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等薄弱环节 提升非物质层面的企业品牌和国家文化传播 [13][14] - 建议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 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文化交流 [13] 侨胞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 海外侨胞作为"传者"和"使者" 可拓宽传播渠道 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创新表达方式 [14][15] - 中国侨联通过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四海同春"慰侨演出等活动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5][16] - 需提升涉侨文化交流质效 如"亲情中华"艺术团演出和中医暖侨服务 增强文化自信 [16] 跨文化叙事策略 - 中国叙事需阐释思维方式 如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万物互联理念 和平外交政策反映"以和为贵"传统 [17][18] - 应讲好脱贫攻坚、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实践案例 世界银行预测"一带一路"将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18] - 医疗援非累计派遣超2万人次 诊治患者超2亿人次 体现"真实亲诚"政策理念 [18] 话语体系构建 - 文明型话语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型话语应突出政策主张 治理型话语强调治理有效性和获得感 [19][20] - 创新型话语需展现中国方案对全球挑战的贡献 如科技合作与危机应对 [20] - 需连接政策与个体故事、历史与当代语境 提升共情力 [20] 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 AI、短视频等技术改变内容分发形式 如小红书海外用户增长、DeepSeek科技论坛出圈 [21][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AI绘画大赛、冬奥短视频活动探索算法精准传播 实现多级"涟漪"效应 [23] - 建议利用数据挖掘分析 丰富叙事语料库 推进中外舆论场生态交融 [22] 企业国际化传播实践 - 中交集团主导编制ISO国际标准 填补挖泥船耙臂显示系统空白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4][25] - 中企可通过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讲好履责故事 如共建"一带一路"民生工程 [25] - 建议打造海外社交账号矩阵 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以文化纽带传播企业形象 [25]
用动画解码中国文化(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2 05:51
职业发展路径 - 视觉动画设计师李抒怡在美国纽约为亚洲相关节目发展贡献独特视角与创意,促进中美影视文化交流 [2] - 2013年赴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动画短片《好的服务》获好莱坞国际动态影像电影节等多项认可 [4] - 毕业后先入职纽约科技公司,后加入探索频道参与流媒体平台搭建,团队随合并融入HBO体系 [5] - 2023年参与《芭比》电影宣传设计,2024年因脱口秀《只属于我们》节目包装获艾美奖 [7][8] - 目前任职于埃隆·马斯克旗下X公司负责品牌升级视觉指导 [8] 代表性作品与行业影响 - 2022年参与打造探索频道全美高收视率美食节目《春节菜单》,通过东方饮食文化传递春节祝福 [5] - 节目视觉设计融合剪纸工艺与拼贴艺术,运用暖黄色调与红金色细节强化节日氛围 [5][6] - 采用"润物细无声"的跨文化叙事方式,平衡美国观众好奇心与中国文化独特性 [6] - 《芭比》电影宣传设计中呼应"每个人都是芭比"主题,延伸节目邀请演员探讨芭比精神 [7] - 脱口秀《只属于我们》包装保留现场真实氛围,推动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讨论 [8] 行业趋势与技术应用 - 美国传统影视行业数字化转型期间,设计师参与流媒体平台搭建并融入HBO体系 [5] - 动画广告领域经验推动对动画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 [3] - 视觉设计通过极简构图、现代线条与传统元素结合满足跨文化传播需求 [5][6] 教育与专业背景 - 2007年考入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专业,系统学习理论并参与实践 [3] - 普瑞特艺术学院留学期间与国际师生交流拓宽视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