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狼图腾》
icon
搜索文档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丨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真正动人的故事,无关国界,只关人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22:55
电影行业国际合作 - 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团队规模为法方9人与中方600人及众多蒙古族群演 体现大规模跨国制作能力[4] - 导演强调合拍需融合两国最优质资源 选择团队和演员应基于影片契合度而非单纯市场考量[6] - 中国电影银幕数量达8.6万块全球最多 法国作为电影诞生地 双方合作具备产业基础[10] 电影技术发展 - 导演四十年持续使用"预编辑"技术调整演员表演及场景 体现技术应用历史[8] - AI技术可使特效制作更简单便宜 但存在制造虚假图像风险 可能导致观众产生不信任感[8] - 1995年执导影史首部3D-IMAX电影《勇气之翼》 展现行业技术探索历程[13] 电影文化传播 - 中国电影在西方市场面临文化折扣 观众因演员妆容相似和声音特点不明确易产生理解障碍[9] - 法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多集中于古装题材 虽认可专业性但认为故事类似度较高[9]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因视觉易理解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 证明跨文化传播需降低理解门槛[9] 电影艺术本质 - 电影被定义为视觉艺术和心与心的交流 情感共鸣是跨越文化壁垒的核心要素[3][6] - 导演主张艺术创作应跟随感觉而非刻意强调身份 每个场景需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6] - 电影本质是分享与连接 能使观众对角色所在国家产生好感并促进文化交流[12] 电影市场现状 - 中国电影进入西方市场竞争激烈 需解决内容易理解性问题以扩大国际影响力[9] - 法国电影曾因受资助的艺术片特性在中国市场更受欢迎 体现不同市场偏好差异[8] - 论坛活动促进电影人认识中国市场机会 当前是加强中法电影合作的有利时机[12]
中法导演举行跨文化对话,让-雅克·阿诺:我合作过最好的同事就是中国同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12:28
跨文化创作理念 - 电影动人的核心在于通过视觉化影像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想,能够逾越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的鸿沟[3] - 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大于差异,电影创作应关注能打动人的情感事件,以满足全球观众共同的情感需求[3] - 电影最初是默片,其能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证明了超越台词的情感传递力量[3] 中法电影产业合作 - 中法两国拥有共同点,包括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文化遗产以及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感[5][6] - 电影由法国人发明,在全世界或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有一半由法国电影公司出品[6] - 国际合作能带来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更科学的观念,例如《封神》剧组有来自21个国家的工作人员参与[6] - 法国设有两个专门为中国创作者设立的电影节,期待未来更多中国电影出现在欧洲银幕上[6] 电影人才培养与教育 - 学习电影的最佳方法是多看电影和多拍电影[8] - 法国电影体系通过CNC等扶持机制在艺术与商业间平衡,既保护创作自由又注重产业培育,对青年导演成长有借鉴意义[8] - 导演应给予创作伙伴爱和尊重,像交响乐团指挥一样汇聚所有人的力量[8] - 真正的电影教育来自不断地实践和与世界的交流[9] 行业合作与交流活动 - 本次活动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特别策划,也是“永不落幕的北影节”活动之一[1] - 活动围绕跨文化创作、产业合作、新生代培养三大维度展开对话,为从业者带来前沿思考与经验分享[1] - 论坛推动了学术与产业交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经验产生碰撞与启发[9]
“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举行,中法电影人带观众重温经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12:14
活动概况 - 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之“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于9月22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 [1] - 活动旨在以音乐和影像为纽带,重温经典,唤起中法电影交流的珍贵记忆,并开启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1] - 系列活动跨越学术、产业与文化领域,推动中法影像艺术从历史回顾迈向共同创作 [6] 中法电影合作历史与代表作品 - 活动通过“世纪回声”和“光影旅程”上下半场,回望中法电影交相辉映的百年历程 [1] - 1957年中法合拍的《风筝》是新中国首部中外合拍的故事片,也是首部彩色儿童片,播撒下两国电影人友谊的种子 [3] -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中国电影《狼图腾》历时7年完成,其中驯养狼演员耗时1年半 [5] - 2024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法国上百家影院放映两天,引发观影热潮 [6] 文化交流与产业影响 - 活动中展示了奥古斯特·弗朗索瓦、卓别林家族拍摄的中国珍贵影像,以及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馆藏的《定军山》等早期中国电影片段 [1] - 中国京剧谭派艺术第六代、第七代传人现场讲述家族五代人参与电影拍摄、见证中国电影发展的故事,并表演经典唱段 [1] -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音乐创作融合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交响乐,凝聚了东方神话的磅礴气势并融入全球化音乐表达方式 [6] - 活动尾声举行了承载历史与敬意的互赠仪式,包括卓别林家族与梅兰芳家族互赠礼物,以及中法电影资料机构互赠珍贵电影礼物 [6]
百年光影点亮中法情谊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20:34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之‘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是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的特别策划活动,于9月22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 [1] - 活动分为《世纪回声》和《光影旅程》上下半场,由中西乐器演奏家现场演出,配合大屏幕播放的影片画面进行重新配乐 [1] - 本场音乐会是“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的开幕盛典,后续多位法国影人将深入北京多家文化机构进行多维度对话 [10] 中法电影交流历史 - 最早记录中国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出自法国外交官奥古斯特·弗朗索瓦之手,他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于中国多地拍摄的影像资料被整理为《中国影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珍贵的活动影像资料 [1] - 弗朗索瓦拍摄所使用的电影摄像机是向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借来的,电影自1895年诞生至今已130年 [2] - 1958年上映的中法合拍奇幻儿童片《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 [4] - 1928年上映的《西厢记》是中国最早在法国上映的商业片 [10] 行业合作与展望 -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电影是跨越国界的情感语言和文明对话的载体,法国的人文精神将为中国电影增添魅力,中国电影的创造力也会为法国观众开启无数精彩,强调“我们要合作不要对立” [7] - 中国演员刘烨相信,通过举办北京文化论坛等活动,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电影及其他文化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5] -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称赞十年前合作拍摄《狼图腾》的经历“美妙”,中方给予了极大的创作自由 [7] 电影与文化传承 - 1905年,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2025年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8] - 京剧谭门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指出,电影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8] - 1922年上映的《劳工之爱情》是中国最早的故事片 [10] 象征性活动与互赠礼物 - 活动最后设置了礼物互赠环节,查理·卓别林的孙女卡门·卓别林将一幅珍藏多年的卓别林与梅兰芳合影赠予梅兰芳先生曾孙梅玮,梅玮则回赠书籍《梅兰芳菲》 [10] -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旭霞与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苏菲·洛特科夫也互赠了电影礼物 [10]
当长城遇见塞纳河:中法电影音乐会奏响2025北京文化论坛序曲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6:48
活动概述 - 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推出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 以音乐和影像致敬中法电影艺术成就并开启文化交流新篇章 [1] - 活动通过老胶片展示1922年电影劳工之爱情和数字技术呈现2023年电影封神第一部 结合谭派京剧与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镜头诗学实现跨时空艺术对话 [1] 重要嘉宾参与 - 中宣部副部长慎海雄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出席致辞 强调中法电影130周年和120周年纪念意义 以及电影作为桥梁深化情感联结的作用 [2] -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 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中国演员刘烨 安娜伊思·马田等两国电影人共同参与活动 [2][5] 艺术表演与展示 - 现场演奏中法合拍电影风筝和狼图腾配乐 法国工作者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珍贵影像 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呈现馆藏作品定军山和西厢记片段 [7] - 京剧演员谭正岩表演定军山片段 体现传统艺术与电影融合 [3] 合作成果与案例 - 拉法兰提及中法在电影修复 合拍 影人交流成果 包括狼图腾 山河故人 熊猫月亮等影片 以及刘烨 赵涛等艺术家的贡献 [5] - 演员窦骁分享参演狼图腾经历 称其提升工作包容共情能力 并希望未来挑战海洋题材影片 [5] 文化交流与互赠 - 卓别林孙女卡门·卓别林赠送卓别林与梅兰芳合影给梅兰芳曾孙梅玮 梅玮回赠书籍梅兰芳菲 象征中法电影文化传承 [7] - 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互赠电影礼物 寓意合作圆满持久 [7] 活动意义与后续规划 - 活动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盛典 后续将组织法国影人访问北京文化机构 与中国电影人 学者 青年学生开展多维度交流 推动共同创作 [7] - 活动被定义为文明互鉴的镜像对话 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活力 绘就文化并肩前行图景 [7]
“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在京举行,开启文化交流新篇章
新京报· 2025-09-23 14:05
活动概述 - 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 包括电影音乐会及多维度交流[1][3][4] - 活动以电影为轴跨越学术 产业与文化领域 推动中法影像艺术从历史回顾迈向共同创作[4] 活动内容 - 音乐会演奏中法合拍电影《风筝》《狼图腾》等电影音乐[3] - 法国电影工作者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珍贵影像[3] - 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呈现馆藏作品《定军山》《劳工之爱情》《西厢记》片段[3] 文化交流 - 卓别林孙女赠予梅兰芳曾孙卓别林与梅兰芳合影 获回赠书籍《梅兰芳菲》[3] - 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互赠珍贵电影礼物[3] -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及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等出席活动[1][3] 后续安排 - 法国影人将深入北京文化机构与中国电影人 学者及青年学生展开多维度对话[3]
HAYA(哈雅)乐团创始人、马头琴演奏家全胜:我相信马头琴会成为全人类的乐器
环球时报· 2025-05-28 06:55
公司概况 - HAYA乐团成立于2006年,定位为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世界音乐,致力于融合各民族音乐优秀元素[2] - 乐团成员构成多元:主唱黛青塔娜和马头琴演奏家全胜为蒙古族,吉他手陈希博为蒙古/锡伯族,冬不拉演奏者穆热阿勒为哈萨克族,贝司手Eric Lattanzio为法国人[2] - 音乐作品包括《狼图腾》《寂静的天空》《迁徙》等专辑,参与《我是歌手第四季》《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等节目[2] 音乐风格与创新 - 以蒙古音乐为核心标识,融合低沉的呼麦与高亢的长调,体现草原文化的孤独感与对天地的敬畏[3] - 将蒙古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电子音乐、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印度、阿拉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节奏律动有机结合[3] - 改良马头琴外形、功能及演奏法,通过"听音乐"赋予木头独特音色[3] 国际化发展 - 海外演出覆盖日本、法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曾在中法文化年、中德文化年等国际活动中亮相[4] - 2004年全胜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用马头琴演出,被全球50多家电视台转播[4] - 欧洲巡演时因观众热情加演至6首曲目,美国观众赠送薰衣草表达喜爱[4][5] 行业观点 - 民族音乐需在保留特色基础上跨越民族界限,吸取世界音乐元素,找到人类音乐的共性[5] - 欧美音乐主导全球文化,第三世界民族音乐被边缘化,中国音乐需结合时代创新以展现多元性[5] - AI作曲难以精准表达蒙古音乐中呼麦、马头琴的独特韵味,民族音乐人的创作在AI时代更显珍贵[5] 未来愿景 - 通过多元表达推动民族音乐从边缘走向主流,使马头琴成为像小提琴、吉他一样的全人类乐器[6] - 民族音乐教育需发掘天赋儿童,鼓励个性培养,通过采风与互联网挖掘潜力[6] - 乐团名称"HAYA"(蒙古语"边缘")寓意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地位,目标是从边缘走向更广阔舞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