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装备

搜索文档
五新隧装:重大资产重组将助力公司构建多元化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证网· 2025-08-20 12:45
重大资产重组项目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五新重工和兴中科技各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1] - 该重组项目将助力公司构建覆盖交通基建、能源基建、矿山开采、港口物流四大领域的多元化体系 [1] - 业务多元化和产业链延伸将增强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降低单一业务风险 [3] 发展战略 - 公司将以"立足交通基建、发展能源基建、开拓矿山和港口、以智能化和国际化引领发展"为发展战略 [2] - 在交通基建领域,深耕铁路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基建装备,加大在跨江跨海桥梁、长大隧道等国家级项目的技术创新 [2] - 在能源基建领域,大力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空气储能电站、石油天然气储备工程等能源基建装备 [2] - 在矿山开采领域,以中小矿山为切入点,探索矿山开采+矿山自营港口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2] - 在港口物流领域,加大内河航运港口物流装备、海洋港口物流装备、无人码头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2] 协同效应 - 公司与五新重工、兴中科技在上下游、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协同性,有望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 [4] - 三家公司存在主要客户重合,同时在所在领域各有所长,客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利于客户资源共享整合 [4] - 交易后可整合优化销售服务网点布局,避免人员重复配置,有效降低人员成本 [4] - 公司将注入路桥施工专用设备业务以及港口高端物流装备业务,实现"以点带面"的协同效应 [4] - 利用已在海外建立的销售服务体系赋能标的公司出海业务,大幅节约海外市场开拓成本 [4] 技术创新 - 公司将加大产品智能化、工程场景智能化等研发创新,助力智慧基建施工、智能矿山、无人码头的建设 [3] - 三家公司均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细分领域内具备深厚技术积累 [5] - 五新重工的无人化设备已在智慧码头大量实现应用,兴中科技在路桥施工专用设备领域技术先进 [5] - 并购重组将有助于公司整合各方技术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5]
环万绿湖“智囊团”成立,世界级“湖泊+”要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16:06
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规划 - 专业委员会由何镜堂院士、郭仁忠院士等19位专家及8位企业委员组成,旨在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发展样板 [1] - 规划覆盖河源、惠州、韶关三市,初定实施范围7909平方公里,核心范围4528平方公里,涉及9个街道40个乡镇,常住人口128万人 [3][4] - 以东江为纽带串联北部绿色经济区(环万绿湖)、中部城乡融合区(惠州仲恺高新区)、南部江海联动区(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形成"一核一带三区多点"的"世界水谷"布局 [5] 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 - 万绿湖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库容13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93%,已吸引农夫山泉、今麦郎等40家水经济和食品规上企业,规上总产值达92.9亿元 [8][9] - 2024年东源县文旅接待游客超425万人次,规划划分内湖(37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滨湖(1230平方公里水生活)、环湖(2928平方公里水生产)、泛湖(3381平方公里水文化)四大功能区 [9] - 提出3R科技研发体系(水资源-水研究-水应用),计划建设水博览园、水总部基地、水权交易中心等项目,构建传统优势产业(生态种植、食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水生物医药、环保工程)、未来产业(水金融、水科技)三大板块 [9][10] 战略目标与实施机制 - 目标是通过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落实的模式,将环万绿湖区域打造成集成式改革试验区,探索水生态保护机制创新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6] - 强调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规划方案、重点项目落地,促进优质资源向环万绿湖集聚 [8][10]
丰富中国话语 创新中国叙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国际传播软实力提升 - 中国软实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二 在Brand Finance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中较去年再提升1位 在8大软实力支柱中的6项及2/3具体指标上实现增长 [12][13] - 国际传播需加强"极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全球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等薄弱环节 提升非物质层面的企业品牌和国家文化传播 [13][14] - 建议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 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文化交流 [13] 侨胞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 海外侨胞作为"传者"和"使者" 可拓宽传播渠道 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创新表达方式 [14][15] - 中国侨联通过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四海同春"慰侨演出等活动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5][16] - 需提升涉侨文化交流质效 如"亲情中华"艺术团演出和中医暖侨服务 增强文化自信 [16] 跨文化叙事策略 - 中国叙事需阐释思维方式 如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万物互联理念 和平外交政策反映"以和为贵"传统 [17][18] - 应讲好脱贫攻坚、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实践案例 世界银行预测"一带一路"将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18] - 医疗援非累计派遣超2万人次 诊治患者超2亿人次 体现"真实亲诚"政策理念 [18] 话语体系构建 - 文明型话语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型话语应突出政策主张 治理型话语强调治理有效性和获得感 [19][20] - 创新型话语需展现中国方案对全球挑战的贡献 如科技合作与危机应对 [20] - 需连接政策与个体故事、历史与当代语境 提升共情力 [20] 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 AI、短视频等技术改变内容分发形式 如小红书海外用户增长、DeepSeek科技论坛出圈 [21][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AI绘画大赛、冬奥短视频活动探索算法精准传播 实现多级"涟漪"效应 [23] - 建议利用数据挖掘分析 丰富叙事语料库 推进中外舆论场生态交融 [22] 企业国际化传播实践 - 中交集团主导编制ISO国际标准 填补挖泥船耙臂显示系统空白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4][25] - 中企可通过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讲好履责故事 如共建"一带一路"民生工程 [25] - 建议打造海外社交账号矩阵 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以文化纽带传播企业形象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