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对话
搜索文档
把文化遗产从“博物馆展柜”里请出来(新媒视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0 10:02
活动背景与目标 - 活动旨在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Z世代青年搭建平台,鼓励他们用影像讲述文化遗产的故事[1] - 活动发起方认为Z世代是数字原住民,未来的世界属于年轻人,需借助他们的眼睛向前看[1] - 长远目标是创建一个持续生长的青年人文交流社群,而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比赛[4] Z世代青年的独特优势 - Z世代青年在传承文化遗产和促进文明交流方面有独特优势,他们是数字原住民,与数智技术更贴近[1][2] - 他们具有更强的意义感,寻找遗产与自身情感及当代生活的连接点[2] - 他们能以不设限的心态看待文明,作品中的热血少年魂和对美的追求是全球共通的青春语态,能消解跨文化陌生感[2] 技术与创新的作用 - AI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叙事语法,是创新叙事方式的基石[2] - 许多过去需大公司大投入才能实现的影像效果,现在学生用AI就能完成[2] - 科技引发思考:在AI时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何通过全新载体延续和升华[2] 文化遗产的解读与传播 - 文化遗产需要被解读和诠释才能活在当下,成为当代文明的信物,否则只是历史遗留[3] - 鼓励Z世代拍摄遗产讲故事,是希望青年真正看见自身文化,让古老遗产找到与当今世界联结的方式[3] - 拍摄遗产是记录人类的共同记忆,跨文化对话的基础在于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 对未来的展望与影响 - 只要青年的认知不狭隘,能够真正看见与尊重,就有理由对未来的世界有信心[4] - 活动让世界看到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深邃又开放的中国,也让中国青年更深刻理解多元广阔的世界[4] - 青年主导世界未来发展方向,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寻找文化传承答案的关键[2][4]
东西问·中国学|美国学者张仲思:为何中国学研究离不开跨文化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21:08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文字系统 汉字的复杂与难度使其能够跨越朝代和区域持续存在 为社会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共同语境与身份认同[4] - 中华文明的韧性体现在其能将失败转化为新的起点 如官办粮仓常平仓的设立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为灾后恢复和政权重启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这种韧性被视为一种"制度的记忆力"[6] 中国思想对全球问题的启示 - 中国哲学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 传统风水思想不将环境变化视为绝望的来源 而是视为希望与机遇的基础 强调适应环境并将其转化为繁荣的条件[7] - "天人合一"等中国思想提示生态限制并非绝对障碍 而是激发创造力的外部条件 有助于超越西方关于危机与衰退的范式 将适应视为通往兴盛的前提[7] 全球中国学研究现状 - 中国学研究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国本土 中国学界正不断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而欧美地区的中国学研究则在衰退 学习中文和从事汉学研究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8] - 中国学领域的健全发展需要本土与外来声音并存互补 中国学者产出扎根史料且方法严谨的成果 外国学者则能带来比较性视角并在不同学术传统间建立对话[11]
“中国墨西哥研究国际大会”在济南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8 15:41
会议概况 - 中国墨西哥研究国际大会于8月16日至17日在济南举行 由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主办 北京中拉教科文中心和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等机构协办 [1] - 来自中国 墨西哥 韩国 日本 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官 专家学者 企业家及文化教育机构代表共50余人参会 [1] - 大会聚焦亚洲学术界对墨西哥文明及中墨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 [1] 中墨双边关系价值 -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指出民众合作与理解是双边关系根基 [2] -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驻华代表处主任强调墨西哥具有历史 文化 自然资源优势 同时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和西语国家战略伙伴具有重要地位 [2] - 复旦大学西葡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双方已建立起多层次 立体化的教育 学术 艺术领域交流网络 [2] 学术与教育合作 -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院长提出应加快人才培养并推动专门用途西班牙语教学以服务中墨合作 [3] - 日本名古屋中京大学全球教育中心教授介绍在日本开展西班牙语教学的经验 [3] - 亚洲墨西哥研究委员会代表强调墨西哥研究对中国及东亚地区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企业本地化发展 - 中国墨西哥商会执行副主席指出中国企业扎根墨西哥需正视文化 法律与社会合规并积极融入本地社会 [3] - 大会专门设置"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的本地化挑战"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3] 跨文化研究体系构建 - 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学者结合解放哲学与乌托邦理论提出跨文化理解新视角 [3] - 与会嘉宾一致呼吁加强跨国协作共建区域性墨西哥研究体系 [3] - 从教育 文学 历史 哲学等角度探讨女性社会角色 跨太平洋交流及死亡文化等议题 [3] - 强调翻译与传播在促进南南互动中的价值 [3]
华裔青年开启上海研习之旅 在摩天大楼与弄堂间读懂中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10:29
活动概况 - "相聚上海"研习之旅活动于6月30日至7月6日在上海举行,吸引来自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11国的17位华裔青年参与 [1] - 活动内容包括参访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外滩、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朵云书院等代表性地点,并计划探访人工智能企业 [1][3][4] 城市规划与建筑 -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通过沙盘展示城市快速发展,被华裔青年视为中国乃至亚洲城市建设的范例 [1] - 外滩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天际线形成历史与未来的对比,体现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1] -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配备无障碍设施和雨水收集系统,展现中国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4] 文化交流与体验 - 华裔青年在活动中分享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如泰国榴莲与中国臭豆腐的饮食差异 [3] - 参与者探讨国外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认为跨文化对话是研习的重要收获 [4] - 活动后续将体验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石库门新潮基因,加深对上海文化的理解 [4] 参与者反馈 - 英国华裔青年认为上海的城市包容性和国际性使多元文化得以保留 [1] - 泰国华裔青年通过中英文交流扮演"沟通桥梁"角色,促进文化互动 [3] - 奥地利华裔青年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表示认可,期待未来再次到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