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

搜索文档
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虎嗅APP· 2025-08-10 16:51
教育投资与专业选择 - 当前就业市场变化传导至高校专业选择,部分行业如房地产、教培收缩影响专业前景,低收入家庭学生更倾向就业导向强的专业[7] - 教育投资需兼顾名校光环与专业优势,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全球第一但综合排名不高,反映选择理性化趋势[7] - 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早,阻碍职业转换灵活性,AI时代加速职业跨界需求,部分高校已探索跨学科培养、通识教育等改革[9] 高等教育与就业回报 - 高等教育扩招后毛入学率从2017年42.7%升至2024年60.8%,供需变化导致教育回报率下降,毕业生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从超100%降至60%[14][15] - 学历信号功能仍影响职场晋升,但新人力资本理论强调非认知技能重要性,部分高学历者实际能力不足导致名义过度教育现象[17][18] - 金融业就业景气指数下降,数字化要求毕业生兼具金融专业与数据分析、写作等硬技能,但高校课程调整滞后于需求[28][29] 就业市场挑战与机遇 - 三大挑战:供给规模扩大(2025届毕业生1222万)、就业弹性下降(房地产等行业用人需求萎缩)、AI替代初级白领岗位(2030年20%-30%岗位风险)[21][22][23] - 三大机遇:AI推动技能化重塑(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能力转型)、数字化与软技能融合、银发经济催生照料产业就业潮[23][24] - 服务业成为就业主引擎,现代服务业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将吸纳大学生,但需解决灵活就业社保政策短板[27] 人工智能与技能需求 - AI对制造业替代效应明显,但服务业沟通类岗位难被替代,认知能力与软技能需求分化加剧[32] - 研究显示AI水平每提高1%可增加3.5%劳动需求,尤其提升低认知高非认知岗位(如责任感、开放性要求)的需求[33] - 工资差距缩小趋势显现,一线城市月嫂月薪破万而应届本科生月薪四五千,反映蓝领收入提升与就业观念错配[35] 高校改革与人才培养 - 结构性矛盾源于高校重科研轻培养,企业反馈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实操能力不如硕士,反映培养与需求脱节[19] - 建议高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将就业质量纳入评价体系,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40] - 职普融通趋势增强,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毕业生,反映职业教育体系多样化发展[39]
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虎嗅· 2025-08-08 14:48
教育投资与就业趋势 - 高分考生放弃清北名校冷门专业转向就业前景好的双非院校或职业教育,显示学生和家长更注重专业就业导向而非单纯名校光环 [1][3] - 2025年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连续4年超千万,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2][19] - 低收入家庭学生更倾向选择就业导向强的专业,而经济优越家庭学生可能选择基础学科,但均会考虑就业生存问题 [3] 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 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早,不利于应对职业转换,需加强通识教育和跨学科培养 [7][8] -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强调硬技能(写作、计算)和软技能(沟通、学习能力),中国高校需优化课程设置 [8][9] - 金融业毕业生需提升数据分析、写作等硬技能及沟通、抗压等软技能,但高校培养存在短板 [26][27] 就业市场挑战与机遇 - 三大挑战:供给规模扩大(年入学超1000万)、就业弹性下降(房地产等行业收缩)、AI加速结构性矛盾(20%-30%初级白领岗位或被替代) [19][20][21] - 三大机遇:AI推动教育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字化与软技能融合、银发经济催生照料产业需求 [22][23] - 2024届本科毕业生近六成起薪≤6000元,月入破万不足一成,但蓝领(如月嫂)收入反超部分白领 [10][34]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 - AI可能替代部分制造业和白领岗位,但对服务业(需沟通技能)影响有限 [29][32] - 研究显示AI每提升1%可增加3.5%劳动需求,尤其利好低认知高非认知能力岗位,工资差距或缩小 [33][34] - 生成式AI难以替代个性化写作,但写作能力恰是当前毕业生薄弱环节 [30][31] 政策与人才培养建议 - 需增强就业弹性,如优化社保政策以减少企业用工成本,避免过度劳动 [36][37] - 高校应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将就业质量纳入评价体系,倒逼专业改革 [38][40] - 职业教育体系(如高职招收本科生)提供多元选择,未来或吸引更多学生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