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

搜索文档
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虎嗅APP· 2025-08-10 16:51
教育投资与专业选择 - 当前就业市场变化传导至高校专业选择,部分行业如房地产、教培收缩影响专业前景,低收入家庭学生更倾向就业导向强的专业[7] - 教育投资需兼顾名校光环与专业优势,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全球第一但综合排名不高,反映选择理性化趋势[7] - 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早,阻碍职业转换灵活性,AI时代加速职业跨界需求,部分高校已探索跨学科培养、通识教育等改革[9] 高等教育与就业回报 - 高等教育扩招后毛入学率从2017年42.7%升至2024年60.8%,供需变化导致教育回报率下降,毕业生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从超100%降至60%[14][15] - 学历信号功能仍影响职场晋升,但新人力资本理论强调非认知技能重要性,部分高学历者实际能力不足导致名义过度教育现象[17][18] - 金融业就业景气指数下降,数字化要求毕业生兼具金融专业与数据分析、写作等硬技能,但高校课程调整滞后于需求[28][29] 就业市场挑战与机遇 - 三大挑战:供给规模扩大(2025届毕业生1222万)、就业弹性下降(房地产等行业用人需求萎缩)、AI替代初级白领岗位(2030年20%-30%岗位风险)[21][22][23] - 三大机遇:AI推动技能化重塑(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能力转型)、数字化与软技能融合、银发经济催生照料产业就业潮[23][24] - 服务业成为就业主引擎,现代服务业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将吸纳大学生,但需解决灵活就业社保政策短板[27] 人工智能与技能需求 - AI对制造业替代效应明显,但服务业沟通类岗位难被替代,认知能力与软技能需求分化加剧[32] - 研究显示AI水平每提高1%可增加3.5%劳动需求,尤其提升低认知高非认知岗位(如责任感、开放性要求)的需求[33] - 工资差距缩小趋势显现,一线城市月嫂月薪破万而应届本科生月薪四五千,反映蓝领收入提升与就业观念错配[35] 高校改革与人才培养 - 结构性矛盾源于高校重科研轻培养,企业反馈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实操能力不如硕士,反映培养与需求脱节[19] - 建议高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将就业质量纳入评价体系,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40] - 职普融通趋势增强,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毕业生,反映职业教育体系多样化发展[39]
余永定:不存在“消费驱动增长”,“十五五”应再推类似四万亿的大项目
搜狐财经· 2025-06-10 16:04
经济增长模式 - 长期经济增长不存在"消费驱动"模式 核心观点认为消费拉动增长的说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是投资而非消费[1][3] -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表明 储蓄率越高社会总产品增速越快 消费率越高则增速越低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3][4] - 哈罗德-多马模型证明经济增速由投资率与投资效率决定 消费增加意味着储蓄和投资减少 将导致经济增速下降[4] 投资与消费关系 - 当期消费和投资存在取舍关系 但长期看是相辅相成的 实质是"现在少消费未来多消费"的选择[10] - 费尔德曼模型指出 增加生产资料投资虽减少当期消费品 但未来消费品产量会超越初始路径[11] - 索罗增长模型显示 不同储蓄率路径下都存在人均消费增长率为零的稳态 消费与增长呈负相关[11] 投资驱动机制 - 技术进步驱动实质仍属于投资驱动范畴 创新需要各类投资支撑 是"注重创新的投资驱动"[5] - 人力资本改善可能通过教育健康类消费实现 但需具体量化研究 且这类消费本身依赖传统投资[5] - 投资效率至关重要 资本-产出率上升时 过高投资率可能反致经济增速下降 需寻找理论最优值[8][9] 政策建议 - 建议"十五五规划"期间实施类似四万亿的大规模基建项目 以政府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1] - 当前强调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但需平衡投资 劳动投入与技术进步的配比关系[4][5] - 汽车等产品兼具投资品与消费品属性 不能简单以"消费驱动"替代"投资驱动"战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