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利政策

搜索文档
比亚迪经销商大会
数说新能源· 2025-07-09 15:57
汽车经销商策略 - SKU精简:单车型配置从4-5个减至2-3个(如秦Lev/海豹06EV仅3款),目的是优化供应链、降低备货复杂度并强化产品竞争力 [4] - 库存熔断机制:库存超预警线立即停止发货,避免经销商资金压力并增强经营灵活性 [4] - 加速返利支付:缩短返利周期并加快资金拨付(王传福亲自督导),目的是稳定价格体系并保障经销商盈利 [4] - 终端价格管控:控制折扣幅度并优化促销政策,防止恶性竞争并保障可持续利润 [4] 国际市场动态 - 印尼市场:举办首届经销商大会并签署长期服务承诺,通过传统舞蹈表演强化品牌凝聚力 [4] - 美洲市场:170家经销商体验腾势Z9GT/仰望U8,重点布局欧洲、北美、南美市场,并举办茶艺体验活动输出中国文化 [4] 其他业务线 - 叉车业务:目标50亿元年销售额,战略为电动叉车技术升级+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市场拓展至欧美日高端市场 [4] 行业动态 - 比亚迪出海:发力东南亚市场 [11] - CATL:储能市场增长高于动力市场 [11]
汽车经销商商会倡议优化返利政策,缩短兑现账期
环球网· 2025-06-24 10:52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6月2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了《关于呼吁汽车生产厂家优化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的倡议》(以下简称《倡 议》),向各汽车生产厂家提出设置清晰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减少返利使用限制等呼吁。 《倡议》中提到,商会近期对42个汽车品牌承诺经销商的返利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从调研情况看,车企对经销商的返利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返利构成复杂,存在模糊地带。厂家给予经销商的返利名目众多,分为固定返利和非固定返利。固定返利如月度、季度、年度返利,相对清晰;非固定 返利如阶段性促销返利、专项补贴等,模糊空间大,经销商难以算清,专项补贴不确定性也强。 二是兑现账期品牌之间差别大。固定返利方面,17个品牌兑现账期不超过30天,部分品牌却长达180天;非固定返利方面,18个品牌兑现账期不超过30天, 部分品牌同样长达180天,还有品牌未设置非固定返利。 三是返利的兑现形式以及如何使用大多受限。在兑现形式及使用上,9个品牌全部以现金形式给到经销商且可自由支配;8个品牌以现金加系统账户形式给到 经销商,可部分自由支配;25个品牌以系统账户形式给到经销商,只能用于购车、购配件,部分品牌还对购车时使用返 ...
汽车行业“反内卷”打响第二枪!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呼吁→
证券时报· 2025-06-23 23:01
汽车经销商返利问题现状 -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倡议,呼吁汽车生产厂家优化返利政策,包括设置明确清晰的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减少返利使用限制 [1] - 当前汽车经销商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尽管2024年多数经销商完成或接近全年销量目标,但新车业务亏损导致生存压力未显著改善 [1] - 返利是主机厂激励经销商的重要工具,通过现金返现或下次批售车辆折扣额度降低经销商进货成本 [3] 车企返利存在的三大问题 - 返利构成复杂且存在模糊空间:分为固定返利(月度/季度/年度)和非固定返利(促销/专项补贴),后者不确定性极强 [3] - 兑现账期品牌差异大:固定返利中17个品牌账期≤30天,部分品牌达180天;非固定返利中18个品牌账期≤30天,部分品牌达180天或无设置 [4] - 返利兑现形式及使用受限:仅9个品牌允许现金自由支配,25个品牌限制返利仅用于购车/购配件 [4] 行业应对措施与进展 - 广汽集团携旗下五大品牌承诺60天内完成返利兑现,宝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等车企跟进类似政策 [6][7] - 2024年84.4%经销商存在价格倒挂,60.4%倒挂幅度超15%,流动性紧张成为最大风险 [7] - 供需失衡和新能源转型导致经销商"越卖越亏",但主机厂通过报废更新政策、降低销量目标等措施使经销商满意度有所提升 [9]
云雾之湾渠道返利缩减9元,变相涨价
搜狐财经· 2025-05-08 16:25
价格调整 - 云雾之湾长相思白葡萄酒五一后渠道返利减少9元/支,相当于变相提价4.5%,实际拿货价从181元升至190元[1][2] - 公司未直接上调231元/支的经销价,而是通过缩减返利从50元/支降至41元/支实现变相涨价[2][4] - 2022年经销价高峰达250-260元/支,2023年底降至240-250元,2024年稳定在235-240元区间[4] 渠道策略变化 - 2023年因美洲市场库存转至中国导致供过于求,公司实施50元/支返利政策且取消搭售要求[4][6] - 2024年库存压力缓解后,返利缩减至41元/支并恢复搭售政策[6] - 渠道批发价从2023年与跨境零售价倒挂改善至2024年181元(含返利),但返利减少后与终端价190元基本持平[6] 市场表现 - 终端价格持续下行:京东跨境购售价从2022年260元跌至2024年190元,累计降幅达27%[6] - 价格透明度高导致经销商利润微薄,部分电商平台出现180元的终端售价[6][7] - 行业竞争加剧,近年大量新西兰白葡萄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分流消费者[7] 行业背景 - 葡萄酒消费疲软背景下,公司选择收缩返利而非直接提价,以更隐蔽方式传导成本压力[7] - 母公司酩悦轩尼诗全球裁员10%以应对销售额下滑和成本上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