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手术

搜索文档
【私募调研记录】江苏高科调研天智航
证券之星· 2025-06-13 08:10
公司调研信息 - 知名私募江苏高科近期调研了天智航 参与公司现场交流及《股东来了》投资者活动[1] - 天智航2024年机器人设备销售收入下降47.39% 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增长28.52% 技术服务收入增长104.26%[1] - 耗材+服务类收入提升成为行业共识 公司已完成1000余例机器人远程手术 覆盖24个省市70余家医院[1] - 骨科手术机器人以三级医院为主 正逐步向二级及以下医院渗透 天智航在该市场处于领先地位[1] - 天智航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欧盟CE认证 将推进海外市场布局[1] 机构背景 - 江苏高科成立于1997年 是国内较早成立的专业创业投资公司 净资产从二千多万发展到十七个多亿[2] - 公司投资20多家企业中已有8家成功上市 多数项目实现资本快速增值 在创投行业处于领先地位[2] - 投资模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搭配PE基金 注重长期投资 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盈利水平为主要目的[2] - 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包括完善治理结构 资源整合 财务咨询 辅助上市等[2] - 项目退出途径包括境内外上市 国内企业收购和管理层回购等[2]
2年发60个大模型,三甲医院有多怕被淘汰?
虎嗅APP· 2025-06-12 23:41
医疗AI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顶级医院快速拥抱AI技术 北京协和医院在2024年集中推出多款AI产品包括全国首个罕见病大模型"协和·太初"、含上千医学量表的智能库等 实现医疗业务整体智能化转型 [3] - 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TOP100医院已发布至少60个医疗垂直大模型 覆盖心脏/肾脏/妇科等专科领域 DeepSeek系统部署超千家医院中过半为三甲医院 [4] - 上海瑞金医院医者端上线30多款AI应用 2023年完成133万例AI辅助诊断 显示头部机构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4] 医院竞争格局演变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构建"数联体"生态 北京协和医院与社区医院合作眼底筛查 天坛医院等推行阿尔茨海默病早筛 形成新型医疗资源整合模式 [6] - 传统扩张模式遇瓶颈 医保支付改革迫使医院转向专病专科发展 AI成为精准获客和患者黏性管理的关键工具 [7][8] - 基层医疗机构受益显著 无锡某卫生服务中心借助AI技术使门诊量最高增长288% 主要得益于漏诊率下降 [9] 医疗体系结构重构 - 远程医疗技术突破 上海瑞金医院实现2950公里外远程手术 网络延迟达毫秒级 北京协和/华西医院等均将远程手术列为战略重点 [13] - 区域医院面临双重挤压 2015年以来医疗费用向县医院分流减少 但三甲医院数量反增1.8倍至1795家 普通三甲生存压力加剧 [14] - 政策导向加速变革 中办/国办文件明确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未来可能形成"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新型医疗体系 [14]
智慧医疗照进现实 手术机器人焕然“医”新
证券日报· 2025-05-23 23:50
行业变革与技术进步 - 依托智能算法、5G等技术,手术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类似"智能驾驶"的变革,实现微创手术切口从10厘米以上缩小至1-2厘米,精度达亚毫米级[1] - 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从2020年3.7%提升至2025年11.2%,微创手术领域应用占比达68%[1] - 国产手术机器人2021年后加速获批,国产化率超80%,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2025-2026年为关键盈利时点[1] 市场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1.7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元,2030年有望达287亿元[3] - 政策持续支持,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医院使用手术机器人,多地将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3] - 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影像处理平台、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组成,机械手可放大10倍视野辅助精细操作[2] 国产化突破与技术路径 - 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数量从2014-2020年4款增至2024年94款,占总数81.7%,诞生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龙头企业[4] - 术锐通过"产学研用"闭环实现单孔技术突破,蛇形臂手术机器人仅需2.5厘米切口完成多科室手术,打破国外垄断[6] - 微创机器人"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同步获中美欧认证,天智航"天玑"骨科机器人覆盖200余家医院完成超10万例手术[7] 5G远程应用与全球化 - 5G技术推动远程手术落地,国内首例5G超远程胆囊切除手术由微创机器人四臂腔镜机器人完成[8] - 微创机器人图迈系统已在37个国家完成250多例远程手术,最远距离超12000公里,成功率100%[9] - 2025年全球远程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成为第二大市场,首个5G远程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获批上市[9][10] 技术趋势与临床价值 - 手术机器人被视作"辅助驾驶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长30%-50%,减少患者恢复周期[2][5] - 单孔/无创技术成为未来趋势,但需解决有限切口下的高精度操作难题[5] - 中国形成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的多元生态,区别于欧美单一达芬奇系统主导的格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