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骨科手术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议程更新!2025第三届手术机器人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8-19 11:59
文章来源:MedRobot 转载要求:可以直接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 MedRobot 本文含已确认的部分主题分享 (不含开幕式、颁奖、白皮书发布、政府分享、闭门会等环节)。今年引入了两个深度分享, 建议大家预留两天时间参会。 观众参会,请填写以下预登记报名表。 请复制以下链接到 IE 浏览器进行填写或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进行填写。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https://docs.qq.com/form/page/DUFRPSU9janJVbEhj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Global Medical Robotics Conference 2025 一、活动日期 2025年9月5日-6日(星期五、六) 二、活动地点 北京市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 三、部分主题分享 (如下分享嘉宾已确认,但顺序还会调整;约三分之一嘉宾尚未写入议程,请关注后续更新) 建议大家预留两天时间参会。 | 模块 | 分享题目 | 分享惠宾 | | --- | --- | --- | | 专科手术机 | 智能手术,未来已来 | 刘雨,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 | | 器人应用 | | 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 | ...
北京机器人产业“进化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06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及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 大会盛况与产业背景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现场展示机器人互动、机器狗、咖啡制作机器人等应用,气氛热烈 [1][3] - 北京围绕机器人"1+4"产品体系(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机器人)和"双百工程"(百种创新产品、百个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发展 [5][6]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收2023年突破200亿元,2024年超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人形机器人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 [3][8]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北京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20亿元),支持技术转化与企业并购 [6] - 首创机器人未定型产品首试首用奖励政策,累计支持38家企业78款产品在8个领域应用 [6] - 对具身智能工厂示范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贴,推动5G、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 [7] 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 - 海淀区聚焦具身智能研发(集聚186家相关企业)和医疗手术机器人,昌平区承接成果转化(40余家知名企业),亦庄开发区打造"1+6"全产业链(300余家生态企业,产业链规模占全市50%) [9][10][11] - 北京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24个手术机器人注册证,居全国首位 [10] 商业化进展与未来规划 -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亮相,提供7类50余项产品,实现"体验-销售-服务"一体化 [3][12] - 北京市计划建设人形机器人国家级测试平台,开放酒店、餐厅等公共服务场景,目标2025年核心产业收入超300亿元 [6][13][14] - 企业层面:北京拥有400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近3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均居全国首位 [8]
亿嘉和参股子公司佗道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近期获批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8-04 17:17
公司动态 - 亿嘉和参股子公司佗道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近期获批上市,应用于普外、泌尿外科以及妇科手术领域(胸外科获批中)[1] - 佗道医疗在微创外科新赛道上实现重大突破[1] - 佗道医疗已取证的产品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两款C形臂X射线机、穿刺手术机器人、骨科机器人专用碳纤维手术台[1] 产品进展 - 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标志着公司在微创外科领域的技术突破[1] - 公司产品线覆盖多个外科领域,包括普外、泌尿外科、妇科以及胸外科(获批中)[1] - 现有产品组合涵盖手术机器人、影像设备和配套手术台等[1]
医疗器械创新入院!以购买服务进行前置补贴
思宇MedTech· 2025-07-20 00:32
场景驱动:破解创新产品落地 "首公里"困局 - 海淀区通过购买服务模式对创新技术产品进行前置补贴,项目结束后设备归医院所有,促进新技术首次应用[3][4] - 医院在项目期内可灵活调整服务期限,若产品使用效果不佳可终止合作,保障医院自主权[5] - 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2023年6月获批泌尿外科适应症,2024年2月拓展至妇科,6月在海淀医院完成首台部署,计划3年内完成700例微创手术[6] - 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海淀医院累计完成1500例手术,催生2项临床专利,并成功复制至航天中心医院(303例)和中关村医院(979例)[7] 政策赋能:构建"三链融合"产业生态 - 创新链:建立医工协同平台,对接临床需求,对关键技术攻关企业给予揭榜挂帅支持[9] - 产业链:建设AI赋能医药健康先导区和医工交叉创新示范区,设立科技成长基金,重点布局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赛道[9] - 政策链:出台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三医联动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产品上市[9] - 北京市药监局优化医疗器械变更注册流程,对已有生产许可企业简化检查形式,海淀区创新服务站可预审变更资料减少发补次数[11] 生态跃升: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力 - 小蝇科技AI血液分析系统在7家医院部署,累计检测1亿例,重大疾病检出准确率超95%,提升基层医院检验效率2-5倍[14] - 鹰瞳AI眼底平台连接30家医疗机构,累计筛查4万人次,检出4416例高危患者,实现慢性病并发症早筛[15] - 天智航和术锐的成功案例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天智航经验推广至多家医院,术锐创新租赁模式提供高值设备入院解决方案[16] 行业活动与成果展示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汇聚500余位专家,展示海淀区"场景驱动+政策赋能+生态协同"的创新体系[17] - 海淀医院成为创新产品验证标杆,心磁图仪、手术机器人等设备成功入院,形成"试点-复制-扩展"的良性循环[7][17] - 思宇MedTech将举办2025年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此前已成功举办眼科、骨科等系列行业大会[18]
医疗“暗战”|佛山医卫市场扩张潮下的竞合迷局与破局之道
搜狐财经· 2025-07-08 15:57
医疗资源扩张与布局 - 近五年佛山市三甲医院床位激增超40%,形成"东西南北中"全域布局的三甲网络 [3] - 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投资33.75亿元,配备1200张床位,填补禅西55万人口三甲空白,将急危重症转诊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5分钟 [3] - 市一医院将手术室"搬进"高明区人民医院,重构区域急救体系,省级医院新院区相继落子 [3] 医疗资源竞争与博弈 - 广州大三甲医院通过合作办医"兵临城下",佛山本土医院在扩张与生存间寻找平衡点 [4] - 基层诊疗量占比57.96%,距2025年65%目标仍有差距,存在"大医院吃不下,小医院接不住"的困局 [4] - 公立医院将医美、口腔等市场化科室作为"现金奶牛",引发公益属性稀释的争议 [4] 人才争夺与技术投入 - 市二医院为引进专家开出"30万生活补贴+30万购房补贴",市一医院博士后年薪高达65万 [5] - 副高以上专家持续流向广深大三甲,医学博士主动下沉镇街医院寻找"自由度" [5] - 骨科机器人采购价动辄数千万,高昂投入下实际利用率与资源浪费的质疑不绝于耳 [4] 基层医院差异化发展 - 张槎医院住院量增长22.91%但收入反降6.44%,通过中医治未病科实现社区卫生站中医业务量激增800% [5] - 丹灶镇整合二级医院与社区中心,康复医学科跻身市级特色专科 [5] - 均安镇在社区站点嵌入133张医养床位,开创失能老人照护新模式 [5] 民营医疗资本布局 - 美的斥资百亿打造非营利性和祐医院,以AI技术贯穿诊疗全流程却按公立标准收费 [6] - 复星禅医凭借6500万"射波刀"、120万元一针的CAR-T疗法构建技术壁垒 [6] - 中小民营机构在DRG改革与公立特需扩张中举步维艰,头部资本以技术赋能重塑行业逻辑 [6] 医疗行业发展挑战 - 特色专科正沦为标准化配置,同质化竞争加剧 [4] - 资源调配存在深层矛盾,既要保证优质资源又要维持服务均衡 [4] - 医疗资源的丰富性转化为健康获得感仍面临市民就医惯性等挑战 [7]
【私募调研记录】江苏高科调研天智航
证券之星· 2025-06-13 08:10
公司调研信息 - 知名私募江苏高科近期调研了天智航 参与公司现场交流及《股东来了》投资者活动[1] - 天智航2024年机器人设备销售收入下降47.39% 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增长28.52% 技术服务收入增长104.26%[1] - 耗材+服务类收入提升成为行业共识 公司已完成1000余例机器人远程手术 覆盖24个省市70余家医院[1] - 骨科手术机器人以三级医院为主 正逐步向二级及以下医院渗透 天智航在该市场处于领先地位[1] - 天智航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欧盟CE认证 将推进海外市场布局[1] 机构背景 - 江苏高科成立于1997年 是国内较早成立的专业创业投资公司 净资产从二千多万发展到十七个多亿[2] - 公司投资20多家企业中已有8家成功上市 多数项目实现资本快速增值 在创投行业处于领先地位[2] - 投资模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搭配PE基金 注重长期投资 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盈利水平为主要目的[2] - 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包括完善治理结构 资源整合 财务咨询 辅助上市等[2] - 项目退出途径包括境内外上市 国内企业收购和管理层回购等[2]
天智航: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5-22 22:28
公司发行与募集资金 - 2020年首次公开发行A股4190万股,发行价12.04元/股,募集资金总额5.0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未披露[1] - 2022年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2954.5万股,发行价12.53元/股,募集资金总额3.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1044万元后净额3.6亿元[2]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资金使用情况:置换预先投入资金1.39亿元,直接投入募集项目2.97亿元[17] - 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资金使用情况:置换预先投入资金1802万元,直接投入募集项目1.89亿元,相关项目预计2025-2026年完成[17][1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79亿元,同比下降14.85%[7][12]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21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1.56亿元有所收窄[7][12]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865万元,较上年同期-1.7亿元改善[12] - 2024年末总资产16.92亿元,同比增长4.46%;净资产12.68亿元,同比增长2.45%[1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5.34%,同比下降6.29个百分点,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26.75%[16] 研发与技术优势 - 累计申请专利596项(发明专利232项),授权专利401项(发明专利74项),有效专利386项(发明专利70项)[15][16] - 2024年新增专利申请76项(发明专利36项),新增授权专利58项(发明专利19项)[16] - 拥有37项软件著作权,构建了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技术壁垒[15][16] - 研发团队307人,博士硕士占比高,主要研发人员来自知名院校和企业[15] 行业竞争与风险 - 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存在产品注册和研发失败风险[8] - 国际厂商被美敦力等巨头收购,国内佗道、键嘉等公司产品已获注册证,市场竞争加剧[9] - 核心部件依赖国际供应商,存在国际贸易争端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10] - 医疗器械注册证需定期延续,未获延续将影响产品销售[10] 公司优势 - 先发优势明显,已完成多款产品迭代,建立用户粘性[13] -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与清华、北航等高校及顶尖医院合作[13][14] - 自2010年获国内首个骨科手术机器人注册证以来,所有研发产品均按期获证[14][15] - 创新型医疗器械成果转化经验丰富,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14][15]
普爱医疗转战港交所:业绩“变脸”核心产品量价齐跌 治理隐忧频现前保荐机构“旱涝保收”
新浪证券· 2025-05-22 12:10
公司财务表现 - 2018-2020年净利润从2078万元增至8301万元,三年累计盈利1.3亿元,营收从3.6亿元增至5.5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4% [2] - 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累计1.04亿元,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3.47%至4.84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177%至4422.6万元 [2] - 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从2018-2020年的25%-26%攀升至2022年后的33%-37%,超出同行5个百分点以上 [2] 核心产品与市场表现 - 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2024年销量减少10台至874件,均价下降0.75万元至27.79万元,毛利率下滑1.6个百分点 [3] - 2024年合作医院数量减少117家,公立医院客户流失占九成 [3] - 按销售量计,公司为中国第二大医用X射线成像系统供应商,市场份额7.6%,移动式C形臂领域市占率20.6%位居第一 [3] 研发与竞争格局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从3360万元增至4500万元,占营收比重提升至9.3% [3] - 骨科手术机器人及移动式三维C形臂一体化解决方案仅签订18份订单,创收不足总营收10% [3] - 移动式C形臂全球市场规模2023年6亿美元,中国市场13亿元,预计2032年增至38亿元,年均增速不足10% [4] 海外市场与经营质量 - 2020年境外收入1.37亿元占总营收24.6%,2022年后下滑至7287万元占比缩水至15.1% [4]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137万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87天延长至134天,存货周转率下降至1.2次 [4] - 三年新增银行贷款1.06亿元,2025年3月末流动比率降至0.8,速动比率仅0.3 [4]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股权代持历史长达17年,2020年IPO前夕完成清理,刘金虎之妻赵玉君通过境外公司Eaglemore"零元受让"股权 [6] - 2020年华龙金城签署对赌协议,要求公司2021年6月30日前提交IPO申请或2020年净利润达4000万元 [6] - 2024年刘金虎年薪逆势上涨86%,公司净利润亏损4422万元 [7]
天智航2股东拟减持 2020上市连亏5年两度募资共8.75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1:41
股东减持计划 - 先进制造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2,263,342股(占总股本0.50%)通过集中竞价,不超过4,526,685股(占总股本1.00%)通过大宗交易 [1] - 京津冀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2,263,342股(占总股本0.50%)通过集中竞价,不超过4,526,685股(占总股本1.00%)通过大宗交易 [1] - 两基金合计减持不超过3%股份,其中任意90日内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1%,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 [2] 股东持股情况 - 先进制造基金持有21,863,353股(占总股本4.83%),京津冀基金持有21,866,010股(占总股本4.83%),均为无限售流通股 [2] - 两基金互为一致行动人,分列公司第三、第四大股东 [3]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5858.38万元(同比增长102.40%),净利润-1320.49万元(上年同期-1006.32万元) [3] - 2020-2024年连续亏损,净利润分别为-5447.09万元、-7993.32万元、-1.11亿元、-1.56亿元、-1.21亿元 [3] - 2024年营业收入1.79亿元,较2023年2.10亿元下降14.76% [3] 募资情况 - 2020年IPO发行4190万股(发行价12.04元/股),募资净额4.48亿元,较计划少369.93万元 [4] - 2023年定向增发2954.51万股(发行价12.53元/股),募资净额3.60亿元 [5] - 两次累计募资8.75亿元 [6] 业务布局 - IPO募资原计划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运营中心建设、营销体系扩建及国际化能力建设 [4]
器械前沿科学沙龙会议——人机共生时代已来
2025-05-19 23:2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 - **公司**:天智航、建佳、微创、美敦力、史赛克、心脉、泌尿等 [17][18][20]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市场现状** - 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竞争激烈,参与品牌近 20 个,但装机量有限,市场渗透率极低,远低于腔镜机器人 [1][2] - 脊柱机器人年装机量约 30 台,关节机器人十几台,创伤机器人仅一两台 [1][2] - 2019 年国内关节手术量约 110 万台,加上其他类型手术总量至少 300 万台,而国内主要厂商累计使用机器人手术仅几千台,国外渗透率在 10% - 20%左右 [15] 2. **采购决策** - 采购决策流程复杂,耗时约两年,涉及设备立项、预算申报和招标挂网等环节,终端价格在几百万元区间,需走设备销售流程 [1][3][4] - 预算可能来自院内、财政或专项资金 [3] 3. **患者与医院情况** - 患者对骨科机器人持积极态度,但行业收费体系不成熟,脊柱手术部分地区有收费标准,关节和创伤手术缺失,导致医院使用面临经济压力,影响市场渗透率 [1][5][6][7] - 骨科机器人手术费用高于传统手术,自付金额差异大,江浙一带医院收费约 3.5 万元,其他地区 2 万元至几千元不等,价格是影响渗透率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限制收费增长 [1][8][9] 4. **价格情况** - 脊柱机器人终端价格约 1100 万元,关节机器人全套约 1200 万元,两模块约 700 - 800 万元,创伤机器人常与其他设备打包出售,进货渠道价格通常为终端价的五折左右,价格在过去几年有明显下降趋势 [1][10][11][12] - 行业竞争加剧使头部公司产品价格被迫降低 [13][14] 5. **商业化速度** - 骨科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速度不如腔镜机器人,核心原因是适应症范围窄,且缺乏政策支持 [15] 6. **商业模式** - 骨科手术机器人商业模式可通过耗材驱动收入增长,目前设备销售占主要营收,耗材收入少,未来随着行业发展和收费体系完善,耗材收入预计会增加并可能超越设备销售收入 [3][16] 7. **技术水平** - 国内脊柱机器人技术与美敦力等国际头部企业相比,在术前计划、手术导航和大数据规划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17] - 关节机器人领域,国内品牌在骨科植入物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与国际品牌差距小于脊柱机器人领域 [3][18] 8. **出海销售** - 建佳、天智航和微创等国产企业在关节领域有优势,有望在海外市场取得良好表现 [19] - 微创出海销售表现优异,原因是集团化运作,有全球布局和多条产品线,海外有现成销售渠道,且海外骨科器械可收费 [20][21] - 国内许多企业如天志行、建佳、合华和广化等都在积极出海销售并获取相关注册证 [22] 9. **企业类型优劣** - 做耗材起家的公司有行业经验、人脉资源和临床口熟悉度等优势,但缺乏设备销售能力,领导层可能不重视机器人业务,产品缺乏技术深度 [23][24] 10. **技术迭代** - 脊柱机器人技术成熟,未来改进集中在操作流程和软件平顺度等细小方面 [25] - 关节手术机器人未来应向软组织处理靠拢,未来两到五年内可能有突破性迭代发展 [25][2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病人与医生信息不对等,病人对骨科机器人的态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认可度,大型三甲医院将其作为宣传重点,进行引导性教育和宣传工作 [6] - 医院采购设备时通常要求厂家赠送耗材,各地市尚未建立收费编码体系,导致前期耗材收费作用有限,跟台服务收费仅在少数地方零星发生,总体金额不大 [16] - 现有的骨科机器人精度包括国产品牌都可达到 0.1 毫米,已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