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太初

搜索文档
2年发60个大模型,三甲医院有多怕被淘汰?
虎嗅APP· 2025-06-12 23:41
医疗AI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顶级医院快速拥抱AI技术 北京协和医院在2024年集中推出多款AI产品包括全国首个罕见病大模型"协和·太初"、含上千医学量表的智能库等 实现医疗业务整体智能化转型 [3] - 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TOP100医院已发布至少60个医疗垂直大模型 覆盖心脏/肾脏/妇科等专科领域 DeepSeek系统部署超千家医院中过半为三甲医院 [4] - 上海瑞金医院医者端上线30多款AI应用 2023年完成133万例AI辅助诊断 显示头部机构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4] 医院竞争格局演变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构建"数联体"生态 北京协和医院与社区医院合作眼底筛查 天坛医院等推行阿尔茨海默病早筛 形成新型医疗资源整合模式 [6] - 传统扩张模式遇瓶颈 医保支付改革迫使医院转向专病专科发展 AI成为精准获客和患者黏性管理的关键工具 [7][8] - 基层医疗机构受益显著 无锡某卫生服务中心借助AI技术使门诊量最高增长288% 主要得益于漏诊率下降 [9] 医疗体系结构重构 - 远程医疗技术突破 上海瑞金医院实现2950公里外远程手术 网络延迟达毫秒级 北京协和/华西医院等均将远程手术列为战略重点 [13] - 区域医院面临双重挤压 2015年以来医疗费用向县医院分流减少 但三甲医院数量反增1.8倍至1795家 普通三甲生存压力加剧 [14] - 政策导向加速变革 中办/国办文件明确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未来可能形成"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新型医疗体系 [14]
2年发60个大模型,三甲医院有多怕被淘汰?
虎嗅APP· 2025-06-12 23:39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 - 北京协和医院集中推出多款AI+产品,包括全国首个罕见病大模型"协和·太初"、包含上千个医学量表的"Med Agent"智能库、盆底手术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等,医疗业务整体接入智慧大脑[3] - 2024年中国TOP100医院已发布至少60个医疗垂直大模型,覆盖心脏、肾脏、肝脏等多个专科领域,开创多个"全国首个"和"全球首个"[4] - 上海瑞金医院医者端上线30多款AI应用,去年完成133万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4][5] 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医院提出建设"数联体、智联体、研联体"的构想,旨在汇聚全国优质医疗数据形成生态体系[6] - 北京协和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AI眼底筛查,北京天坛医院等通过AI赋能基层推行阿尔茨海默病早筛[6] - 江苏省无锡市某卫生服务中心因AI技术减少漏诊,门诊量最高增长288%[9] 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延伸触角,有针对性地吸引特定患者并增加黏性,改变传统"跑马圈地"发展模式[7][8] - 区域医院面临基层医疗机构和顶级大医院的双面夹击,2023年中国三甲医院数量达1795家,比2011年增长近1.8倍[14] - 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发生4起区域医院并购事件,行业整合加速[12] 远程医疗技术突破 - 上海瑞金医院专家通过远程操作系统为5地患者完成6台手术,最远距离达2950公里,网络延迟控制在毫秒级别[13] - 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顶级医院将远程手术提升至战略高度[14] - 未来医疗可能形成"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模式,中间层医院需转型为区域中心或提供配套服务[14]
半年发5个大模型,大三甲医院有多怕被淘汰?
虎嗅· 2025-06-12 18:52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北京协和医院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出多款AI+产品,包括全国首个罕见病大模型"协和·太初"、包含上千个医学量表的"Med Agent"智能库、盆底手术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等,并将这些产品推向临床或管理一线 [2] - 2024年以来,中国排名TOP100的医院已发布至少60个医疗领域的垂直大模型,覆盖心脏、肾脏、肝脏等多个专科领域,开创了诸多"全国首个"甚至"全球首个" [3] - 上海瑞金医院医者端已上线30多款AI应用,去年完成133万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3] 大三甲医院的AI战略布局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技术抢占新技术高地,形成"赛博圈地"趋势,医疗生态变革已箭在弦上 [4] - 医院管理层提出构建"数联体、智联体、研联体",希望通过汇聚全国优质医疗数据形成生态体系 [5] - 北京协和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AI+眼底筛查、AI+宫颈癌筛查等项目,北京天坛医院等也通过AI赋能基层推行阿尔茨海默病早筛 [6] 医疗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化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技术延伸触角,有针对性地吸引特定患者并增加黏性,以应对医保支付改革和考核标准变化 [7] - 基层医疗机构因AI技术受益,例如无锡某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最高增幅达288%,AI技术减少漏诊功不可没 [8] - 区域医院面临生存危机,2023年中国三甲医院数量达1795家,相比2011年增长近1.8倍,中间层医院承受基层和顶级医院的双重挤压 [12][13] 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 - 上海瑞金医院专家通过远程手术系统为5地患者完成6台手术,最远距离达2950公里,网络延迟控制在毫秒级别 [12] - 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顶级医院都在推进远程手术,部分医院将其提高到战略高度 [13] - 未来医疗可能形成"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模式,区域医院需承担起区域中心医院职责才能生存 [13] 行业整合趋势 - 2023年上半年全国公布4起区域医院并购事件,包括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与杭州市儿童医院合并等案例 [10] - 物联网技术、感知技术、芯片技术与医疗融合,被专家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正在改变医疗产业模式 [11] - 普通三甲医院若不能在专科领域突破,未来可能只能为顶级医院提供术前术后管理等服务 [14]
AI赋能未来医学,如何更好用更可靠?
新华网· 2025-05-29 09:49
医疗AI技术应用 - 外科手术智能体实现裸眼"透视"血管功能 术前精准重建分割 术中智能可视化投影 提升手术精准性和效率 [1][2]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使用手术智能体辅助完成近10例疑难手术 包括AI+AR皮瓣移植手术 [2] - 该医院近期发布6款智能体 放射智能体可同时支持37种疾病发现 实现影像诊断与报告生成 [3] 医疗大模型发展 - 2025年以来国内已发布百余个医疗大模型 超过去年全年数量 包括"协和·太初"、"华西黉医"等专业模型 [1] - 医疗大模型覆盖罕见病 女性肿瘤 儿童肥胖等多个专科领域 [1] - 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将重构未来医疗范式 推动全场景智能化发展 [3] 行业挑战与对策 - 医疗AI面临"AI幻觉"问题 可能生成错误信息 与医疗严谨性要求存在冲突 [4] - 部分患者过度依赖大模型生成信息 增加医生解释工作难度 [4] - 需建立安全可信的医学AI体系 加强核心诊疗服务的严格测评 [4][5] - 应加快政策法规制定 完善数据集 语料库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5]
国内排名前100的顶级医院,都在自研什么大模型?
36氪· 2025-05-15 08:56
医疗大模型渗透率与医院部署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国内排名前100的医院中已有98家完成大模型部署,渗透率达98% [1] - 其中38家医院在通用模型基础上开发了55个垂直医疗模型,覆盖专病专科、设备及诊疗环节 [1][6][7] - 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顶级医院均主导开发了3个以上垂直模型 [2][3][8] 垂直模型功能与病种覆盖 - 专病专科垂直模型达22个,覆盖心血管病、肾病、胸痛、皮肤病等病种及骨科、放射科等科室 [7][8] - 功能从患者服务扩展至辅助决策(占比最高)、辅助诊断、医学教育及医院管理 [9][11] - 典型案例包括协和·太初(罕见病)、观心(心血管)、腹膜透析大模型(尿毒症)等 [6][7][8] 开发模式与参与主体 - 医院主导开发模式占比25%,但医企合作仍为主流(超50%),2025年起医研合作激增 [13][15] - 华为、中国电信、讯飞医疗等企业参与38个模型开发,提供算力与工程支持 [16] - 医院提供多模态临床数据(EHR、影像、基因等),企业负责技术实现与商业化 [11][15]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DeepSeek-R1架构降低部署门槛,医院本地化部署成本降至数十万元级 [4] - 垂直模型采用DHC+DeepSeek双引擎等架构,处理文本、影像、时序等多模态数据 [7][8] - 训练数据需数千张标注影像或数万例电子病历,数据清洗与标注成本占总投入60%以上 [11] 行业挑战与监管动态 - 数据局限性导致模型对罕见病灶易产生幻觉,需通过专病联盟扩大数据集 [18] - 国家药监局拟将辅助诊断类模型纳入医疗器械监管,需通过审评审批 [19] - 开源模型存在数据泄露风险,需加强加密与安全评估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