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神运动
icon
搜索文档
泡泡玛特,年轻人的第一个社会信仰
36氪· 2025-10-16 10:23
泡泡玛特的社会影响力与市场现象 - 公司通过限量发行、隐藏款和抽盒机制,成功塑造了产品的稀缺性和神圣感,使成本低廉的塑料玩偶产生巨大溢价,隐藏款溢价可达10倍至50倍,部分被炒至上千元[6][7][9] - 品牌门店开业即引发粉丝狂热,例如杭州西溪天街新店开业时粉丝提前4小时排队,但因黄牛“端盒”扫货导致秩序失控并闭店,类似冲突在长沙等地门店也时有发生[4] - 在韩国,公司暂停LABUBU系列线下销售后,引发通宵排队和抢购冲突,显示其全球市场号召力[6] 粉丝消费行为与情绪操控 - 粉丝将抽盒行为视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信仰体验,情绪易受隐藏款结果左右,甚至接受黄牛加价,例如星星人系列官方价59元/个,二手市场次日即被炒至100-500元[6][10][11] - 公司通过IP故事(如星星人的温情表达、crybaby的哭泣表达)强化社会情绪共鸣,使玩偶从物质产品升华为精神符号,改变年轻消费群体的价值观,从注重实用性转向追求稀缺性[11][12] - 对比苹果“科技宗教”,泡泡玛特的玩偶更强调“超然物外”的情感属性,粉丝消费行为体现出对群体归属感的追求[10][11] 商业机制与行业地位 - 公司被比喻为“潮玩宗教”,其商业模式精准应用了涂尔干的宗教理论,通过集体共识和仪式感构建品牌信仰体系,从而维持高溢价和市场狂热[1][10][11] - 蒂姆·库克访华时主动与泡泡玛特创始人互动并收下LABUBU玩偶,反映品牌在潮玩圈的顶流地位[2] - 品牌通过控制供需(如限量补货)能直接影响市场价格,但为维持“信仰体系”,公司有意保持稀缺性,使黄牛和粉丝持续参与[11][12]
远离“造神”陷阱!59岁人设接连翻车的于东来,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搜狐财经· 2025-09-25 00:36
于东来商业实践与理念 - 创立胖东来超市并拒绝参与恶性价格竞争,摒弃营销噱头 [1] - 为员工提供远超行业标准的福利待遇,包括每年上调薪资和保障节假日休息 [1] - 为刑满释放人员预留工作岗位,创业初期曾连夜赴京为国防事业捐款,郑州暴雨期间亲赴救援 [1] 企业家公众形象转变案例 - 于东来因在西贝餐饮预制菜风波中为其辩护、在董宇辉争议事件中支持聂圣哲、以及对电影《731》发表个人见解导致形象迅速崩塌 [3] - 董明珠从“最美女董事长”到“格力大妈”,雷军从“中国乔布斯”到“营销大师”,董宇辉从“央视主持人才华”到“收智商税” [3] 社会对企业家期待的心理分析 - 公众既渴望塑造代表理想价值的偶像,又难以容忍其展现普通人特质,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使公众人物如履薄冰 [5] - “造神运动”本身不合理,企业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认知局限,争议事件折射出社会对道德完人的不切实际期待 [5] 对企业家评价的理性态度 - 应当肯定企业家的商业成就与社会贡献,同时接纳其作为普通人的思想局限 [6] - 互联网时代真正需要的不是被神化的偶像,而是敢于展现真实自我的实践者 [6]
@韦东奕 不可复制:大众造神、流量狂欢、平台招牌
36氪· 2025-06-09 20:20
韦东奕现象分析 - 韦东奕抖音账号4天内涨粉2300万 速度堪比刘德华两天3000万涨粉记录[1][3] - 账号注册时间与高考前一天高度重合 成为家长群体的"赛博许愿场"[5][6] - 2025年中国高考人数1335万 自2018年以来首次下滑[5] 平台运营策略 - 抖音月活用户超10亿 对家长群体覆盖度远超B站(26岁平均年龄)[15][16] - 抖音实施"知识创作砥砺计划" 重点投入自然科普等四大方向内容[17] - 1-4月抖音月度涨粉冠军分别为李明德(926.8万)、哪吒电影(1077.9万)、余承东(531.6万)和人民日报(284.5万) 均不及韦东奕[17] 内容生态特征 - 韦东奕在B站和小红书分设账号 粉丝分别为49万和37万 远不及抖音主账号[13] - 用户评论显示高考许愿内容占比最高 涉及中考、高考、考研、公考等场景[7] - 平台通过中心化机制和算法推流 精准筛选具备爆红潜力的IP[17] 商业化潜力 - 韦东奕明确表示不开直播 账号定位为"防恶意剪辑"而非商业行为[19][23] - 教育类广告合作可能性低 存在身份冲突和天赋不可复制性问题[28][29] - 潜在变现途径包括平台签约费和流量分成 但需保持内容更新频率[29] 行业影响 - 现象反映短视频平台对专业内容创作者的价值重塑能力[10][12] - 平台通过精品内容战略提升用户粘性 韦东奕成为"金招牌"代表[17] - 专业内容与大众传播存在天然鸿沟 北大学生听课人数从初期十几个降至5-6个[20][22]
造神韦东奕
虎嗅APP· 2025-06-09 18:37
数学明星与数学家的区别 - 社会大众眼中的数学明星与数学家存在明显鸿沟,竞赛能力不等于学术能力 [8][10] - 数学竞赛强调解题技巧,而学术研究需要探索未知领域和提出原创理论 [10][11] - 韦东奕的IMO满分金牌体现解题能力,但学术创新潜力尚未充分展现 [13] - 流量叙事常误导公众将竞赛成绩视为数学能力的唯一标准 [14] - 数学家的核心职责是推动学科发展而非解决已有问题 [16][17] 数学贡献等级划分 - 数学贡献体系分为九级,评价标准包括数学体系贡献、学科创建等 [20] - TOP1级为数学体系奠基者如欧拉、高斯、牛顿、欧几里得 [21][22] - TOP2级为学科创立者如笛卡尔、黎曼、希尔伯特、庞加莱 [24][25] - TOP3级为重要学科分支奠基者如伽罗瓦、冯·诺依曼、康托尔、诺特 [28][29] - TOP4级为理论体系完善者如勒贝格、哥德尔、克莱因、狄利克雷 [31][33] - TOP5级为提出或解决重大数学问题者 [34] - TOP6级为获得国际大奖者 [35] - TOP7级为年轻一代有代表性数学家如舒尔茨、佩雷尔曼、陶哲轩 [37][38] - TOP8级为竞赛型人才与数学研究人员 [40] - TOP9级为数学素养极高的爱好者 [41] - 韦东奕目前处于TOP7~TOP8等级 [41] 华人数学家的等级划分 - 华人数学家分为七级,评价标准包括学术地位、理论贡献等 [43] - TOP1级为陈省身等可与世界顶尖数学大师比肩的人物 [45] - TOP2级为已去世的数学领军人物 [46] - TOP3级为在世顶尖华人数学家 [47] - TOP4级为杰出代表如苏步青、华罗庚、冯康、丘成桐、陶哲轩 [50][51] - TOP5级为学术造诣深厚的数学人物 [53] - TOP6级为青年才俊和骨干如彭实戈、林家翘、张益唐、许晨阳 [57][58] - TOP7级为普通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数学工作者 [60] - 韦东奕在华人数学家中处于TOP6~TOP5等级 [61] 韦东奕的学术研究 -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偏微分方程和几何分析 [82] - 在流体力学方程方面提出新的正则性判据和耗散项处理方法 [85] - 在波动方程与非线性分析方面研究散焦非线性波方程的衰减特性 [86] - 在几何分析问题方面可能获得调和映射、Yang-Mills方程等结果 [87] - 在随机矩阵谱分析上有所突破 [88] - 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得到同行专家关注 [88] 公众对韦东奕的追捧原因 - 韦东奕的"学术极客"形象契合公众对数学家的想象 [64] - 天才人设符合大众对科学家举止怪异、生活简朴的刻板印象 [65][66] - 平台算法和媒体助推使其迅速走红 [67][68] - 作为学术偶像迎合了公众对精神偶像的需求 [69] - 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也推动了对其的追捧 [70][71] 核心争议 - 争议焦点在于韦东奕是顶尖做题家还是顶尖数学家 [73] - 支持"做题家"论调者强调其竞赛履历但质疑其学术成果 [73] - 辩护者认为其已解决陶哲轩猜想等公开问题,展现科研潜质 [75][76] - 与陶哲轩等数学大师相比仍有差距,但未来有成长空间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