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龙泉青瓷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为工美行业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消费日报网· 2025-08-15 11:20
科技创新驱动传统工艺美术生产方式革新 - 引入3D建模、智能窑炉等技术后,青花瓷生产周期从15天缩短至3天,成品率从不足60%提升至92%,人力成本降低40% [1] - 采用数字化生产技术的工艺美术企业平均利润率较传统企业高出17.3个百分点 [1] - 形成"机器量产+工匠定制"分层生产模式,兼顾大众消费市场供给与大师级作品精工细作 [1] 科技创新重构传播与交易体系 - 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物360度数字展示,突破实体展馆时空限制 [2] - 区块链技术应用使某地玉雕行业2023年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215%,假货投诉率下降76% [2] - 2024年工艺美术直播带货GMV达127亿元,其中95后消费者占比43% [2] 科技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发展 - 全国建成124个传统工艺数字化产业园区,带动就业岗位增长28万个 [3] - 人工智能算法辅助设计形成"纹样基因库",提升创意效率 [3] - 非遗技艺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催生高端定制市场(如苗族银饰+瑞士腕表、土族刺绣+高级时装) [3] 科技赋能产业生态升级 - 形成"工艺大师+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创新生态 [3] - 5G与元宇宙技术为工艺美术开辟全新创作与展示空间 [4] - 数字化推动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时尚元素深度融合(如苏绣+AI设计亮相国际秀场) [4]
浙江山区县观察:高质量发展何以“个性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16:23
生态经济转型 - 丽水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领跑浙江,生态优势显著[1] - 莲都区通过"艺术+产业"模式发展古堰画乡景区,特色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画师月收入最高达1.5万元[4] - 赤坑村香榧基地采用林下套种模式,预计年增村集体收入60万元,带动300多名村民返乡就业[5] 新兴产业布局 - 莲都区重点发展半导体、新能源、美丽健康等产业,2024年招引美丽健康项目13个,总投资126.42亿元[5] - 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赛道产业在莲都区实现"换道超车"式发展[5] 传统文化产业创新 - 龙泉市剑瓷产业拥有7500余家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超3万,形成"40后"至"00后"的年龄梯队[8] - "00后"创业者金宏杨融合古法与现代青瓷技艺,通过TikTok海外直播销售,单个青瓷杯售价达89美元[8] -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为全球首个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宝剑锻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6] 农业遗产价值提升 -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通过"五统一"产供销模式,稻鱼米单价从0.8元/斤跃升至10元以上[10] - 田鱼干单价达150元/斤,从业者年收入可达数十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增收[10] - 稻鱼米深加工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2025年开发30多类200款文创产品[11][13] 区域经济成果 - 2024年丽水市GDP达2181亿元,同比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居浙江省首位[14] - 古堰画乡、龙泉剑瓷、青田农遗三大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14]
致敬千年匠心 探索现代设计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展览概况 - 2025年伦敦工艺周中国国家馆以"天工开物"为主题,展出三大单元:"天工开物中国工艺精品展""妈妈的针线活""安溪铁观音: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1] - 展览呈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独龙族"彩虹毯"(每平方厘米32根经纬线)、苏州錾刻银壶(毫米级《千里江山图》纹样)、龙泉青瓷(窑温1230摄氏度,冰裂纹误差<0.5毫米)等 [1] 工艺技术亮点 - 独龙族织娘使用7种植物染料制作高密度"彩虹毯",体现材美与工巧 [1] - 苏州錾刻大师在银壶表面雕刻毫米级精细纹样,展现器韵与技艺精度 [1] - 龙泉青瓷通过精准控温实现冰裂纹误差<0.5毫米,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标准 [1] 设计理念与创新 - 漆器茶具以北斗七星为灵感,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现代生活场景,体现"天人合一"哲学 [1] - 中国手工艺既承继古老技艺(如宜兴紫砂壶手工制作传统),又通过创意设计回应现代审美需求 [1][2] 国际影响与评价 - 伦敦工艺周主席盖·索特高度评价中国手工艺"机器无法复刻"的独特性,认为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2] -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者戴维·弗朗西斯赞赏中国"坚守传统与时代共进步"的工艺发展理念 [2] - 中国驻英公使赵飞强调传统工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并提及通过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中外工艺对话 [3] 文化交流成果 - 中国连续11年参与伦敦工艺周,本届通过展览、讲座、体验活动深化中英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2] - 展览促进中国陶瓷、漆器、织绣等千年技艺的国际传播,强化中华文化美学影响力 [3]
文博日历丨何为影青?这抹中式“薄荷曼波”好清新~
央视新闻· 2025-05-13 10:09
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服务"平台拓展 - 央视新闻客户端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实现"新闻+服务"功能拓展 [1] - 产品采用"每日一文物"形式提供文物科普内容并实现一键预约进馆的便民服务 [1] - 通过"感动→行动"的转化路径增强用户参与度与文化传播效果 [1] 影青菊瓣纹盖罐文物特征 - 该宋代文物尺寸为通高8.3厘米/底径4.8厘米现藏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2] - 采用青白釉工艺釉质含铁量低呈现"青如玉明如镜"的视觉效果 [14][10] - 罐体装饰凸起菊瓣纹管形钮设计实现诗意与实用功能的统一 [16][17] 宋代影青瓷工艺特点 - 影青瓷具有"薄透可见影微观可见青"特征釉层细薄达内外映见花纹程度 [17] - 景德镇湖田窑产品以晶莹剔透著称青白釉呈现青中带白/白中闪青的光学效果 [17] -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其"瓷质极薄雕暗龙花微观青色"的工艺特征 [17] 宋代青瓷美学体系 - 影青瓷体现"大道至简"的宋代美学理念被赋予"假玉"的美称 [17][19] - 青瓷体系包含龙泉青瓷(梅子青釉)/汝窑青瓷(天青色釉)等分支 [19][21] - 青色审美延伸至书画领域形成含蓄/冷静/典雅的中式精神特质 [25] 文化传播创新形式 - 将文物美学与当代"薄荷曼波"时尚概念结合提升传播吸引力 [8][10] - 通过比喻手法描述文物釉色如"江南烟雨后碧水"增强受众感知 [10] - 采用跨媒介传播策略联合博物馆/非遗等机构进行内容生产 [26]
千年经典向新行|龙泉青瓷:釉色万千 古韵新篇
央视网· 2025-05-04 00:11
文章核心观点 龙泉青瓷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在传承与创新中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 [1][20] 龙泉青瓷历史与地位 - 龙泉青瓷至今有1700年历史,宋代远销亚、非、欧三大洲,是第一批全球化中国商品 [1] -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1] - 宋代龙泉窑开创哥窑和弟窑,龙泉哥窑是"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9] 龙泉青瓷烧制与特色 - "五一"假期浙江龙泉溪头村举行开窑仪式,1000多件青瓷历经近30小时柴火烧制 [2] - 龙窑因依山而建形似龙得名,窑内不同位置含氧量不同,柴烧龙窑天成之美无法被取代 [6] - 龙泉青瓷取材本地矿石和高岭土,经配料等多道工序制成,装饰跳刀技法高超匠人每秒可刻500道刀痕 [9] 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 - 徐朝兴掌握跳刀绝技,其徒弟叶小春复原失传的冰裂纹技法 [9][11] - 叶晨曦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工艺,追求釉色研制极致,联结青瓷与当代年轻人 [16] - 外地年轻人"龙漂"加入青瓷行业,朱旭团队引入数字建模等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 [18] 龙泉青瓷发展趋势 - 龙泉青瓷频繁亮相国际峰会等,融入航天、奥运等元素,成为国宴用瓷并进入百姓家 [20]
传承千年技艺的九〇后(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青瓷工艺与传承 - 叶晨曦改进了青瓷雕塑工艺,解决大件雕塑烧制技术难题,将冰裂纹技艺传承发扬光大 [4] - 龙泉青瓷烧制成品率仍受"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影响,窑温从1280℃降至30℃出窑过程需极度谨慎 [4] - 冰裂纹技艺曾失传近千年,其开片过程持续数天,最终形成层叠透光的网状裂纹效果 [5] - 青瓷制作包含选矿、配料、揉泥等十几道工序,除揉泥和烧窑可机器辅助外,其余仍依赖匠人手感和经验 [6][7]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叶小春经过4年上千次试验,于2000年成功复现冰裂纹,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成为龙泉青瓷首位专利获得者 [8][9] - 釉色调配依赖天然瓷土微量元素(铁、锂、镓等),需根据每批原料调整配方,烧制过程受风火水土多重变量影响 [7] - 冰裂纹复原需同时攻克坯体、釉料和烧制工艺三大难关,传统成品率极低仅偶得 [8] 市场定位与创新 - 叶晨曦开发融合新石器时代鱼纹的梅子青茶具,通过保留刻痕毛边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连接,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 [12] - 青瓷产品定位转向满足80后至00后日常使用需求,弱化升值属性和名家标签 [12] - 与国际奢侈品设计师合作时,保留传统粉青釉色但采用西方器型,以釉色为媒介跨越文化界限 [13] 行业历史与地位 - 宋朝鼎盛期龙泉青瓷远销亚非欧30多国,几乎成为中国青瓷代名词 [6] - 中国近代陶瓷考古显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6] - 粉青和梅子青为龙泉匠人独创釉色,其釉色细腻匀润成就了龙泉青瓷的独特美学价值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