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养生
搜索文档
霜降“养生秘诀”来了
每日商报· 2025-10-27 10:06
最近,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此时正值秋冬 转换的关键节点,气温明显降低,昼夜温差加大。进入霜降时节,如何做好养生"功课",怎样养出健康 好体魄?来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 "霜降过后,寒气越发强烈,这个阶段的养生重点在于保暖、防燥,为入冬做准备。"浙江省新华医 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徐嫚丽表示。 另外,霜降时节,起居方面也大有讲究。徐嫚丽说,"随着寒气加重,我们更要做好保暖工作,防 止寒气入侵身体。" 比如,霜降过后,要尽量避免受凉而引发的头痛、感冒等症状。洗头后要及时吹干,避免湿发睡 觉,外出时,尽量戴上针织帽,防止头部受凉。此外,脚部保暖也十分关键,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徐 嫚丽建议,天气寒冷时穿衣方面要避免露脚踝,同时,睡前可以用40-45℃的温水泡脚,泡20分钟左 右,视个人舒适情况而定,泡脚后擦干保暖。 在运动方面,霜降时节则要避免高强度的运动,可以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锻炼方式,如八段锦、太 极拳、瑜伽等,运动前必须充分热身。而在运动过后,切忌立即减少衣物,避免受风寒着凉。 从饮食上来看,要注意"温补润燥"结合。具体来说,适合吃一些温润的食材,如银耳、百合、 ...
霜降来临!这份养生攻略请收好
人民网· 2025-10-23 09:43
核心观点 - 霜降节气养生应以“防寒润燥,滋阴温阳”为重点,涵盖起居、饮食、运动及情志调养等多个方面 [1][3][4] 起居养生 - 起居方面应格外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足部等易受寒部位,早晚及时增添衣物,外出佩戴围巾、帽子 [4] - 晚上可用温水泡脚,并可加生姜或艾草以促进血液循环 [5] - 保持室内温暖,老年人及儿童应避免早晚外出,北方干燥地区可使用加湿器维持呼吸道湿润 [6] 饮食调养 - 饮食上应多喝温水,多吃萝卜、番茄、梨、柿子、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和粥羹 [8] - 温补食材推荐羊肉、牛肉、鸡肉,可搭配生姜、山药、紫苏以提升阳气 [20][21] - 推荐茶饮如蜂蜜菊花茶、蜂蜜枸杞茶,具有润燥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 [22] - 药膳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其中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羊肉温补脾胃,适宜气血虚弱、阳虚畏寒的人群 [22][23] - 推荐川贝百合雪梨汤,其中川贝、百合滋阴润肺,搭配雪梨炖汤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与喉咙不适 [25] 情志调节 - 秋季易引发忧郁、悲愁情绪,需主动培养乐观心态,可通过秋游、登高赏景来舒缓情绪 [9] - 建议练习气功以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理性看待自然变化 [9] 运动养生 - 霜降宜进行温和运动,如快步走、太极拳、瑜伽等,并根据天气与体质调整强度 [11][13] - 运动时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大汗淋漓,登山赏秋可锻炼身体、调节心情,但需准备保暖装备,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防止受寒 [13][15] 慢病防护 - 气温变化易诱发慢性病波动,高血压人群需早晚测量血压并密切关注变化 [16] - 糖尿病人群应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6] - 慢性支气管炎人群需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前往人多场所,保持呼吸道健康 [17][18]
霜降时节养生重在温补阳气
新华网· 2025-10-22 16:28
霜降节气养生核心观点 - 霜降是秋冬气候转折点 养生防病重在藏阳护阴和温补阳气 [1] - 此时节阳气由收到藏过渡 养护重点转向内在积蓄 [1] - 遵循"补冬不如补霜降"原则 以淡补为主并补血气养护脾胃 [1] 饮食养生建议 - 选用牛肉 羊肉 鸡肉等温热性食材搭配生姜 红枣提升阳气 [1] - 使用紫苏 山药 桂圆等食材煲汤或煮粥以温补脾胃 [1] - 应对秋燥可选雪梨 银耳 百合等滋阴润燥之品 [1] 起居与活动建议 - 及时添衣并做好脚部和胃部保暖以应对昼夜温差 [1] - 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睡前热水泡脚缓解疲劳 [1] - 通过郊游 登山 赏菊舒缓心情 避免过度劳累和大汗淋漓 [1] 中医药适宜技术 - 艾灸关元 足三里 肺俞等穴位可温通经络和扶助阳气 [2] - 按揉列缺 照海等穴位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和皮肤干痒 [2] - 用艾叶 红花等药材煮水泡脚促进气血循环并祛除寒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