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CMO
icon
搜索文档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越来越多“中国造”——我国医疗装备实现新突围
新华社· 2025-08-27 17:11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医疗装备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10.7%,2024年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 [2] -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突破3.3万家,较"十三五"末增长27.8% [2] 国产高端化与技术突破 - 境内创新医疗器械占比达86.3%(共批准315件创新医疗器械,其中境内产品272个) [3] - 实现碳离子治疗系统、ECMO、人工心脏等尖端装备国产化,扭转"进口设备占高端市场90%"局面 [3] -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与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逐年提升 [4] - 医学装备领域"十四五"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04.5万件 [4] 代表性企业与产品创新 - 联影医疗推出全球首台5T磁共振,东软医疗制造全球转速领先的宽体CT [3] - 微创医疗机器人腔镜机器人应用于4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超60% [3] - 迈瑞医疗高端超声及体外诊断产品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雇员超2.1万人 [3] - 品驰医疗突破脑起搏器远程程控与变频刺激技术,实现进口替代 [5] 临床应用与技术升级 - 全身PET/CT将扫描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30秒,支持全身动态4D影像采集 [4] - 介入手术机器人实现亚毫米级穿刺精度,通过上万次动物体及人造体膜测试 [4] -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多模态影像等软硬件技术同步突破 [4]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国家专项政策推动研发、产业、应用三端协同(如《"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6] - 创新药械绿色通道加速脑机接口、机器人等技术普及与合理定价 [6] - 基层医疗设备条件显著改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落地 [6] 医疗资源普惠与成本优化 - 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后设备价格显著下降,市县级医院普及率提升 [8] - 远程诊疗、AI辅助诊断、5G超声机器人等技术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8] - 便携设备助力农村地区初步筛查,打破地域医疗限制 [8]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54% 已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新华网· 2025-08-12 13:54
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支持 - 国家药监局持续推出创新支持举措 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上市 实现从制械大国向制械强国跨越[1]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强调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1] 产业创新发展举措 -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部门协同 印发"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建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技术创新合作平台[2] - 加强监管科学研究 建立技术审评前移工作机制 重点围绕ECMO 粒子治疗系统等高端设备提前介入指导[2] - 实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和优先审批程序 已批准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 质子治疗系统等高端产品上市[2] 行业创新成果与市场表现 - 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217个 其中2023年上半年批准28个创新医疗器械[3] - 近5年医疗器械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54%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3] - 药品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额2022年达2924亿元 预计2023年将超过3500亿元[4] 未来政策方向 - 进一步优化附条件上市申请审评程序 完善研审联动工作机制[3] - 持续优化临床急需医疗器械 国产替代产品和卡脖子产品审批流程[3] - 强化对企业产品研发的指导和服务 加大技术指导原则制定力度[3]
800公里救护车收费2.8万元背后:依赖进口两周需花20万元,国产ECMO商业化难在哪
华夏时报· 2025-06-27 14:43
ECMO行业概况 - ECMO是一种人工心肺机,适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通过体外氧合与循环支持维持生命[1][2] - 设备技术含量极高,核心部件包括离心泵、氧合器等,研发和生产工艺复杂[2] - 国内市场主流品牌为美敦力、米道斯、迈柯唯和索林,其中迈柯唯和索林占据绝大部分份额[2] - 一台ECMO价格在150万元至350万元不等,开机耗材套包平均5-7万元[2] - 耗材只能一次性使用,包括管道、氧合器等,进口氧合器价格通常在1-3万元[3] 市场现状与供需 - 中国ECMO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280万人才有一台ECMO,而德国为每2万至4万人一台[4] - 2023年前国内市场完全由国外企业垄断,2024年迈柯唯市场占有率最高约49.42%,汉诺26.43%,赛腾7.26%[6] - 国内ECMO赛道初步形成"三强破冰"格局:微创医疗、汉诺医疗、赛腾医疗先后获得上市许可[5] 成本构成分析 - 高昂费用主要来自设备采购成本高、配套耗材昂贵、运营维护成本高、研发生产成本高[1] - 人力成本包括心脏外科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体外循环灌注师等专业团队24小时监护[3] - 治疗通常在ICU进行,床位费用、监护费用等增加整体成本[3] - 两周ECMO治疗费用可达20多万元[2] 国产化进展与挑战 - 国产商业化推进对降低费用、提高可及性具有重要意义[5] - 国产ECMO赛道整体仍处于"爬坡期",技术可能接近"期望膨胀期"峰值[6] - 面临产品性能优化、产能爬坡、成本控制、市场教育、医保准入等发展困境[7] - 2020年疫情后资本热情高涨,但2023年融资事件和金额显著下滑[6] 临床应用与效果 - 自1972年以来ECMO成功救治众多重症患者,疫情期间被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2] - 适用症包括各种严重心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5] - 柯文哲引入ECMO后,所在医院重症患者存活率从19%提高到51%[5]
医生帮联系救护车被投诉,800公里2.8万合理吗?
虎嗅· 2025-06-17 22:01
事件概述 - 江西某三甲公立医院医生联系的民营救护车转运危重患儿800公里至上海,收费28000元且无明细发票[1][2] - 家属投诉后医院解释称本院救护车不能出省且无法承运携带呼吸机、ECMO设备的病人[3][5] - 南昌紧急救援中心证实同类转运费用约11000元,但无法承运ECMO患者[12] 危重患者转运行业现状 - 临床常见转运距离:300公里内首选救护车,600公里以上首选高铁,300-600公里视情况评估[8] - 长途救护车转运风险高:司机状态、路况颠簸、设备稳定性等因素影响成功率[9] - 广妇儿1998-2024年累计完成4.2万例院际转运,2022年后完成20例ECMO转运[7][22][31] 转运费用构成 - 北京跨省转运标准为25元/公里含全流程费用[11] - 南昌标准为3公里20元+超100公里部分2.5元/公里[12] - ECMO设备开机费2.5-7万元/次,耗材成本单次超1.3万元[15][17] - 随车ECMO团队需增加1名医生,人力成本显著提升[18][23] 民营救护车主导长途转运原因 - 120急救车受《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限制不得用于非急救服务[28] - 急救车实行属地化管理,跨省需多方协调[29] - 近10省市已出台非急救转运政策,鼓励设立专线(如徐州952120)[35][36] - 民营机构可按市场需求自主定价,公立机构收费受政府调控[36]
用好资本“无形之手” 赋能产业“大显身手”
证券时报· 2025-05-15 02:24
广东产业升级与资本赋能 - 广东正从"制造大省"向"创新强省"跃迁 新质生产力在深圳南山区"机器人谷"、广州开发区"飞行汽车工厂"、东莞松山湖"芯片军团"、珠海横琴"生物医药谷"等多点开花 [1] - 广东产业发展历经加工贸易起步、制造业"挑大梁"到科技创新前沿三个阶段 当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环境不稳定等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 - 资本市场通过"价值发现者"和"资源整合者"双重角色 为广东产业重构提供关键支撑 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格局 [1] 新兴产业资本赋能 - 广东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超1.2万只(全国首位) 规模达2.47万亿元(全国前列) 为科技创业提供强支撑 [2] - 产业资本活跃:迈瑞医疗投资国产ECMO企业汉诺医疗 广汽集团投资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 形成"链主企业孵化创新尖兵"模式 [2] 传统产业资本运作案例 - 美的通过收购库卡集团(机器人)、菱王电梯、合康新能等 拓展机器人、电梯、新能源赛道 [3] - 松发股份并购恒力重工跨界船舶制造 佛山照明整合沪乐电气、国星光电等资源拓展智能照明 [3] - 资本运作帮助传统企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开辟提质增效"快速通道" [3] 产业协同发展成效 - 资本驱动下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筑牢经济基本盘 新兴产业打造未来增长点 形成规模、韧性与后劲兼备的产业生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