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

搜索文档
800公里救护车收费2.8万元背后:依赖进口两周需花20万元,国产ECMO商业化难在哪
华夏时报· 2025-06-27 14:43
华夏时报记者郭怡琳于娜北京报道 近日,一则"ECMO跨省转运800公里收费2.8万元"的新闻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据悉,该转运过程两名 医护人员随车护送,并携带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相关抢救设备和药品。 在此背景下,体外膜肺氧合(ECMO人工肺)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友对这项治疗的高昂费用 充满不解与疑惑。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重症科医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ECMO治疗 费用之高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其中包括设备采购成本高,配套耗材成本昂贵,运营维护成本高,研 发和生产成本高,市场供需关系影响。此外,ECMO的花费与国产商业化难确实存在一定关联,使用价 格高昂是制约ECMO市场渗透率提升的原因之一。因此设备国产化对降低使用费用和提升患者接受度息 息相关,推动ECMO国产化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倒逼产品价格下降。" 两周花费20万元 ECMO是一种人工心肺机。作为心肺系统重症治疗的一种设备,适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其通过 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氧合与循环支持,减轻患者心肺负担以维持患者生命。 自1972年以来,ECMO铸就了许多重症患者"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直至1994年,前中国台大医院 ...
获批CE!美敦力新一代便携式ECMO
思宇MedTech· 2025-06-20 14:36
美敦力VitalFlow ECMO系统CE认证 - 美敦力旗下ECMO系统VitalFlow于2025年6月正式获得欧盟CE认证,标志着该产品即将在欧洲市场展开商业部署[1][4] - VitalFlow是美敦力收购MC3 Cardiopulmonary后整合研发的重要成果,定位为"更智能、更紧凑、更便捷"的一体化ECMO平台[4] - 该系统满足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标准,为在德国、法国等ECMO应用大国的落地奠定了基础[4] VitalFlow系统设计特点 - 采用可配置式单设备解决方案,核心结构包括离心泵系统、Nautilus™ PMP氧合器和集成触控界面[10] - 设计小巧易用,便于医院内不同部门间移动,具有用户友好的触摸屏和集中实时性能数据显示[5][10] - 兼容多类型导管与插管,支持美敦力Crescent™、LS系列等常见插管系统[10] ECMO技术应用场景 - 心脏支持:用于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患者提供临时循环支持[11] - 呼吸支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严重呼吸衰竭[11] - 心脏或肺移植:作为移植前的桥梁或移植后支持[11] - 心脏辅助装置:作为过渡方案支持患者直到更长期治疗措施到位[11] 美敦力平台化战略 - 2024年3月完成对MC3 Cardiopulmonary的收购,延续了包括Nautilus™氧合器在内的多条产品线[16] - 整合策略体现在核心设备整合、导管与插管协同以及研发路径对接三方面[20] - 构建"急性-慢性-术中"全病程灌注解决方案,形成端到端心肺支持闭环[17][22] ECMO市场竞争格局 - 主要商用系统包括Getinge的Cardiohelp和LivaNova的SCPC[23] - Cardiohelp定位高度便携与灵活部署,适合急诊插管和转运场景[26] - SCPC系统定位于术后辅助与器官移植桥接等长期体外支持场景[27] - VitalFlow填补了"中等支持强度+操作友好+高度集成"的市场空白[28] 行业发展趋势 - ECMO技术竞争已从"设备性能"进入"平台协同"阶段[30] - 未来将向流程优化、数据互联与术后闭环管理方向演进[30] - 具备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可扩展性的ECMO系统将成为关键基础设施[30]
救护车收费2.8万 江西通报未解公众关切
经济观察报· 2025-06-19 16:36
非急救转运服务行业现状 - 医疗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推动非急救转运及跨省转运场景增加,服务体系亟待完善[1][4] - 中国公立系统救护车主要服务于属地化院前急救,非急救转运多由民营机构运营[3] - 现行制度下公立救护车受《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限制,难以覆盖跨省转运需求[3] 江西救护车收费事件分析 - 800公里跨省转运危重患儿使用ECMO设备,收费2.8万元引发争议,江西省卫健委认定收费不合理但未公布具体标准[2] - 事件暴露监管缺失:费用转入司机个人账户且无票据,民营机构服务流程不规范[4] - 公立医院缺乏合规跨省转运救护车,家属在紧急情况下议价能力薄弱[3][4] 行业制度与改革方向 - 国家卫健委2023年提出对急救与非急救服务分类调派管理,多地探索建立规范化非急救转运体系[4] - 行业核心问题包括责任界定、流程标准化和费用透明度,需通过强化正规服务挤压灰色市场[4] - ECMO等高端设备使用成本及跨省转运特殊要求尚未形成明确收费依据[3][4]
救护车收费2.8万 江西通报未解公众关切
经济观察报· 2025-06-19 16:30
事件概述 - 江西一位父亲投诉救护车转运重症患儿800公里收费2.8万元 江西省卫健委认定收费不合理并责令退回费用 暂停涉事医院医疗转运服务 [1] - 患儿4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紧急救治 因病情危重需连夜转运至上海 医院无符合跨省转运条件的救护车 家属通过医生联系赣医医院救护车 [1] - 转运过程配备两名医护人员及ECMO等抢救设备 从4月8日19时20分至4月9日5时完成转运 患儿转危为安 [1] 舆论争议 - 舆论对2.8万元收费分歧明显 部分认为过高且可能涉及回扣 部分认为配备ECMO的移动ICU收费合理 且家属事先知情同意 [2] - 江西省卫健委通报未明确不合理收费的具体金额及标准 未说明ECMO是否包含在费用中 公众期待更详细的调查结果 [2] - 通报提及"就诊医院无符合跨省转运条件的救护车" 引发公众对医疗转运服务体系短板的质疑 [3] 行业现状 - 中国救护车服务分为院前急救和非急救转运 院前急救由公立系统负责 多为属地化管理 很少用于跨省转运 非急救转运多由民营机构运营 [3] -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公立系统救护车不得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旨在保障辖区内急救资源 [3] - 江西事件凸显现行制度不足 患儿转运虽非院前急救 但命悬一线 如何平衡制度与个体需求值得探索 [4] 监管与规范 - 事件中家属将费用转入司机个人账户且未获票据 暴露监管缺失 [4] -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2023年5月提出对急救与非急救进行分类调派和管理 多地探索建立规范化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 [4] - 规范服务的核心是责任明确、流程清晰、费用透明 正规服务充足可挤压"灰黑救护车"生存空间 [4]
医生帮联系救护车被投诉,800公里2.8万合理吗?
虎嗅· 2025-06-17 22:01
事件概述 - 江西某三甲公立医院医生联系的民营救护车转运危重患儿800公里至上海,收费28000元且无明细发票[1][2] - 家属投诉后医院解释称本院救护车不能出省且无法承运携带呼吸机、ECMO设备的病人[3][5] - 南昌紧急救援中心证实同类转运费用约11000元,但无法承运ECMO患者[12] 危重患者转运行业现状 - 临床常见转运距离:300公里内首选救护车,600公里以上首选高铁,300-600公里视情况评估[8] - 长途救护车转运风险高:司机状态、路况颠簸、设备稳定性等因素影响成功率[9] - 广妇儿1998-2024年累计完成4.2万例院际转运,2022年后完成20例ECMO转运[7][22][31] 转运费用构成 - 北京跨省转运标准为25元/公里含全流程费用[11] - 南昌标准为3公里20元+超100公里部分2.5元/公里[12] - ECMO设备开机费2.5-7万元/次,耗材成本单次超1.3万元[15][17] - 随车ECMO团队需增加1名医生,人力成本显著提升[18][23] 民营救护车主导长途转运原因 - 120急救车受《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限制不得用于非急救服务[28] - 急救车实行属地化管理,跨省需多方协调[29] - 近10省市已出台非急救转运政策,鼓励设立专线(如徐州952120)[35][36] - 民营机构可按市场需求自主定价,公立机构收费受政府调控[36]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探秘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孵化+投资”模式
证券时报· 2025-06-17 01:30
国创中心核心成果与运营模式 - 攻克首个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人工心肺机"及国内首款超声模拟芯片等"卡脖子"技术[1] - 作为医疗器械领域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多学科交叉研发[3] - 采取"公司+联盟"市场化运营机制,联合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龙头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3][8] 实验室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路径 - 生物材料与植介入器械平台实验室开发医用钛合金、生物降解材料,应用于心脑血管植介入、骨科等领域[2] - 联合安吉尔成立实验室开发高性能抗菌材料,提供材料检测、分析测试等全链条服务[2] - 完成国产ECMO设备及高频呼吸机关键零部件攻关,打破国际垄断[3] 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 - 设立CRO、CDMO、资本运作等五大子公司,覆盖产品从样机到商业化全周期[4] - 孵化企业明准医疗开发国际首台临床级非切片三维病理成像系统,完成千万元级融资[5][6] - 国创育成累计孵化50家企业,运营7万平米产业空间,与新加坡、德国等国际机构合作[6] 资本运作与产业投资 - 私募基金国创致远发起3亿元大健康产业基金和2亿元健康产业基金,累计投资30余家企业[7] - 通过早期价值发现和成长期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7] 人才与产业集群效应 - 全球招聘组建300余人创新团队,含学科带头人及双聘专家[9] - 开放共享2万平方米研发平台及4亿元设备,吸引硅基仿生等龙头企业落户深圳[9] - 牵头成立深圳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联盟,覆盖产业链百余家会员单位[8][9]
恒瑞医药港股IPO,大涨33%,市值超3800亿
36氪· 2025-05-23 10:57
港股上市表现 - 恒瑞医药港股上市募资98.9亿港元,发行价44.05港元,开盘价57港元,当前股价58.6港元,市值突破3800亿港元 [1] - 港股上市首日换手率33.03%,成交金额26.85亿港元,A股溢价率为-2.76% [2] - 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Invesco)、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UBS-GAM)、高瓴资本、博裕资本等知名机构 [3] 国际化战略 - 港股上市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跳板,旨在丰富融资渠道并推进国际化布局 [4] - 公司2005年提出国际化战略,但海外收入占比仍不足5%,2024年海外收入仅7.16亿元 [4] - 国际化路径从早期自主出海转向BD合作模式,2018年以来完成13笔对外许可交易,近三年授权8笔涉及16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140亿美元 [5][6] BD合作成果 - 2024年通过BD合作获得1.6亿欧元和1亿美元首付款,合计约20亿元人民币 [6] - 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减肥药、心血管药物和ADC药物: - 减肥药管线授权给Kailera Therapeutics,获得19.9%股权,三条管线中已有进入Ⅲ期临床 [7] - 心血管药物HRS-5346授权默沙东,潜在里程碑付款17.7亿美元 [8] - 两款ADC药物(SHR-A1904和SHR-4849)分别授权默克和IDEAYA Biosciences [9][10] 研发管线储备 - 当前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中,30多款处于关键性临床及更后期阶段 [11] - 在肿瘤领域建立了完整工具箱,覆盖全球主要癌症类型 [11] - 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ECMO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批准 [15] 长期发展策略 - BD合作模式短期内带来现金流,长期需构建自主出海能力 [13] - 港股募资将用于建设海外生产和研发设施,推进20余项海外临床试验 [14] - 计划在全球主要市场设立生产基地以优化供应链 [14] - 战略方向从药品扩展到高端医疗器械,构建全产业链竞争力 [15]
实探|广东资本市场新图谱
券商中国· 2025-05-15 15:00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枢纽,资本市场通过资源的高效链接与精准匹配,赋能实体经济,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 核心引擎。 自2024年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发布以来,各地陆续出台相关具体落实政策,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板块, 为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本报今起推出"从资本市场看地方高质量发展"大型融媒报道栏目,对话监 管部门、探访上市公司,呈现各地如何以资本活水浇灌产业沃土,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编者按: 此系列首篇,证券时报、南方日报联合调研组走进广东一线,通过数据分析、企业访谈与案例解剖,探寻广东资本 市场从"硬"实力领跑全国到"新"实力支撑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跃迁图景。敬请关注。 证券时报、南方日报联合调研组 | 和为相通事一大量、产品及原点维护 | 图书 发力工程生产品,印度设施一 | AUTORIALS WARRENT | 这次位置是作用"这个用和线索的。",我们 | | | --- | --- | --- | --- | --- | | COP是在国家位,在第一党大陆进体图发展 | 从体量知障器;广东省仪示和法题,优信 | 们遗憾"东国中选题的力量的人都是5"力 | ANNIKOLORI ...
新经济“第一股”加速涌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资本市场“新”实力,潮涌广东!
证券时报· 2025-05-15 02:57
资本市场与广东高质量发展 - 广东连续36年GDP居全国首位 资本市场核心指标如IPO融资、并购交易、上市公司数量等领跑全国 [2] - 广东313家上市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数量全国第一 形成"广东科创企业新方阵" [3] - 2024年广东新增A股上市公司529家 其中826%为高新技术企业 数量居全国首位 [6] 新兴产业与"第一股"现象 - 影石创新成为"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 产品Insta360 X5引爆海外市场 [4] - 优必选科技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Walker S1进入比亚迪等工厂实训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 占全国三分之一 [5] - 亿航智能作为"飞行汽车第一股" EH216-S飞行器在广州南沙实现常态化运营 [5][6] 产业链与创新生态 - 比亚迪构建"车芯电"闭环体系 带动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 全国每四辆新能源汽车有一辆广东制造 [9] - 传音控股占据非洲手机市场50%份额 市值数百亿元 受益于广东消费电子制造生态系统 [9][10] - 汇川技术研发投入从1023亿元增至3147亿元 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开发关键零部件 [11] 资本支持体系 - 广东上市公司2024年研发支出超3000亿元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居全国首位 [11] - 粤科医健基金5个月内促成上海柯君医药落户广州南沙 推动产学研合作 [15] - 深圳国资基金矩阵规模超7000亿元 深创投90%资金投向硬科技 培育迈瑞医疗等明星企业 [16] 政策与制度创新 - 广东发布《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 取消国资创投保值增值考核 允许天使项目100%亏损容忍 [17] - 2024年粤企完成并购重组66家次 金额5493亿元 全国第一 当前进行中并购146家次 金额5621亿元 [20] - 广东推出"股贷担保租""再贷款+认股权+贷款"等创新工具 构建科技金融联动体系 [19][20]
用好资本“无形之手” 赋能产业“大显身手”
证券时报· 2025-05-15 02:24
广东产业升级与资本赋能 - 广东正从"制造大省"向"创新强省"跃迁 新质生产力在深圳南山区"机器人谷"、广州开发区"飞行汽车工厂"、东莞松山湖"芯片军团"、珠海横琴"生物医药谷"等多点开花 [1] - 广东产业发展历经加工贸易起步、制造业"挑大梁"到科技创新前沿三个阶段 当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环境不稳定等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 - 资本市场通过"价值发现者"和"资源整合者"双重角色 为广东产业重构提供关键支撑 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格局 [1] 新兴产业资本赋能 - 广东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超1.2万只(全国首位) 规模达2.47万亿元(全国前列) 为科技创业提供强支撑 [2] - 产业资本活跃:迈瑞医疗投资国产ECMO企业汉诺医疗 广汽集团投资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 形成"链主企业孵化创新尖兵"模式 [2] 传统产业资本运作案例 - 美的通过收购库卡集团(机器人)、菱王电梯、合康新能等 拓展机器人、电梯、新能源赛道 [3] - 松发股份并购恒力重工跨界船舶制造 佛山照明整合沪乐电气、国星光电等资源拓展智能照明 [3] - 资本运作帮助传统企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开辟提质增效"快速通道" [3] 产业协同发展成效 - 资本驱动下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筑牢经济基本盘 新兴产业打造未来增长点 形成规模、韧性与后劲兼备的产业生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