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经济日报· 2025-10-08 06:42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沿革 - 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2] -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回应了由量变积累引发质变的生产力发展规律 [2][4] - 该理论揭示了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逻辑 [4] - 理论认识随实践深化,从“解放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3] 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与技术基础 - 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颠覆性技术孕育重大突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 [1] -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形成的创新矩阵为生产力迭代升级提供了技术底座 [4] - 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当前的智能化,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飞跃都源于科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2][5] - 数字革命与智能技术正重构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更高效 [5]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在发展理念、动力和要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6] -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6]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6]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需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7] - 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7] - 具体路径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8] - 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需完善,需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并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8] - 需加强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并构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伟力
人民日报· 2025-09-05 10: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价值 - 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该理念 彰显巨大的理论价值[2] - 深刻反思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 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3] - 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的思维定势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4] - 将自然资本确立为生产要素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5]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达222个 较2023年增加19个城市[7] - 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9.3微克/立方米[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国家[7] - 重要湖库水质优良比例达77.1% 较2023年上升2.5个百分点[7] - 地下水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达77.9%[7] - 2024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 其中造林6669万亩 种草改良4836万亩[7] - 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扩大至1000万亩以上[7] -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 连续4年超90%[7] 生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 - 通过生态产业化构建"经济反哺生态 生态促进经济"的完整闭环[8] - 通过产业生态化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8] -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9] - 创新推行河长制 林长制等制度 实现从末端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9] 国际影响与全球价值 -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专题报告宣介中国生态文明战略[10] - 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二元对立 指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1][12] - 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开展风电地热太阳能等绿色技术合作[12] - 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交易模式 实现"竹子变票子 资源变资本"的生态共富[13]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于生态资源禀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13] - 超越"先污染后治理"西方模式 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选择[14]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网· 2025-07-11 06:49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强调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3] -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3] - 新质生产力的"质"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在生产力各要素的质的规定性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改变要素组合方式并影响生产函数[3] 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 新质生产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7] - 新质生产力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5][6] - 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新形态[5][14]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7][15] - 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新型劳动者(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的创新主体作用[15] - 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制度创新,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6][14] 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学意义 -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强调使用价值生产效率而非价值创造源泉[7][12] -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通过降低单位产品劳动时间形成比较优势,但价值源泉仍为新型劳动者的新质劳动[15] - 新质生产力在自然属性上肯定科技进步性,在社会属性上要求生产关系适应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性[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