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D集成
icon
搜索文档
进博前瞻|ASML展示新款i-line光刻机 中国区总裁沈波:3D集成是芯片行业未来趋势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23:00
公司参与进博会概况 - 公司第七次参加进博会,主题为“积纳米之微,成大千世界”,将在技术装备展区集成电路专区展示 [2] - 展示重点为全景光刻解决方案下的多款产品,包括TWINSCAN NXT:870B和TWINSCAN XT:260两套光刻系统 [2] - 公司参与进博会旨在呼应开放合作精神,进行行业交流与学习,而非商业目的 [2] AI发展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 - AI芯片已成为社会、工业、生活的基础,麦肯锡预测AI到2030年将为全球GDP贡献约13万亿美元价值 [3] - AI发展对半导体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限于GPU、HBM等高端芯片,还包括大量成熟制程的逻辑芯片和传感器 [3] - AI对半导体设备需求的真正影响将体现在终端应用扩展到消费端和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阶段 [3] - 为弥合算力需求与芯片发展的差距,需要提升芯片性能并发展芯片架构,如3D集成技术 [3] 后摩尔定律时代的技术趋势 - 3D集成及芯片键合等技术将成为未来芯片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4] - 先进封装是后摩尔定律时代的关键技术,公司展示的XT:260光刻机可支持从先进封装到主流市场的广泛应用 [5] - 行业技术创新的两大核心路线为:通过2D微缩提升晶体管密度与能效,以及通过3D集成突破平面极限 [6] 公司光刻系统技术特点与应用 - XT:260光刻机采用i-line光源和双工作台技术,具有大视场曝光特点,能有效提升先进封装的性能和良率,降低单片晶圆成本 [6] - 大视场曝光可减少先进封装中多芯片拼接产生的缝隙,避免因频繁拼接导致的效率下降和良率问题 [6] - 全景光刻解决方案为3D集成的键合工艺提供支持,减少晶圆形变导致的对准误差,实现更快的互联 [7] - NXT:870B系统在升级光学器件和磁悬浮平台支持下,可实现每小时400片以上的晶圆产量,并为键合后工艺提供强大校正能力 [7]
ASML革命性封装光刻机!
国芯网· 2025-10-22 21:12
ASML新产品发布 - 公司交付首台专为先进封装应用开发的光刻机TWINSCAN XT:260,用于3D芯片和Chiplets芯粒的制造与封装 [1] - 新产品采用波长为365纳米的i线光刻技术,分辨率约为400纳米,NA为0.35,生产速度高达每小时270块晶圆,是现有先进封装光刻机的4倍 [3] - 新产品曝光区域面积为26x33毫米,采用两倍掩模缩小技术,特别适合中介层封装应用 [3] ASML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净销售额75亿欧元,毛利率为51.6%,净利润达21亿欧元 [4] - 第三季度新增订单金额为54亿欧元,其中36亿欧元为EUV光刻机订单 [4] - 公司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在92亿至98亿欧元之间,毛利率介于51%至53% [4] -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净销售额将达到325亿欧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5%,毛利率约为52% [4] 行业趋势与管理层评论 - AI相关投资持续强劲,推动先进逻辑芯片和DRAM需求增长,AI发展将惠及公司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5] - 光刻在晶圆厂总体投资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EUV在DRAM和先进逻辑芯片客户中的采用势头增强 [5] - 公司预计2024年和2025年中国市场业务表现强劲,这些市场动态因素预计只对2026年业务产生部分影响,2026年净销售不会低于2025年 [5] - 随着EUV光刻技术应用持续扩大,包括在高数值孔径EUV上取得的进展,光刻在晶圆厂投资中的比重持续提升 [5] - 公司通过与Mistral AI合作,将人工智能全面融入全景光刻解决方案,以提升系统性能、生产效率和优化客户工艺良率 [5]
ASML(ASML)FY25Q3点评及业绩说明会纪要:Q3业绩符合预期,AI产业扩张与EUV渗透率提升共振长期向上
华创证券· 2025-10-17 13:5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对ASML(ASML)或半导体设备行业的整体投资评级 [1][2][3][4][5][6]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ASML FY25Q3业绩符合预期,AI产业扩张与EUV渗透率提升将共振推动公司长期向上发展 [1] - 公司短期业绩稳健,长期成长动能明确,主要受益于AI算力驱动下的先进制程扩张、3D集成创新以及光刻全流程软件化升级 [3] 公司25Q3业绩情况 总体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5.16亿欧元,环比下滑2.29%,同比增长0.66%,略低于指引中值(指引范围74–79亿欧元)[2][10] - 季度毛利率为51.6%,环比下滑2.1个百分点,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符合50%–52%的预期区间 [2][10] - 季度净利润为21亿欧元,净利率为28.3%,对应每股收益5.49欧元 [2][8][10] 分业务业绩 - 系统销售收入为55.54亿欧元,环比下降0.76%,同比下降6.28% [2][18] - 系统销售中,EUV销售收入为21.11亿欧元(含1台High NA系统),非EUV销售收入为34.43亿欧元 [2][10] - 存量装机管理收入为19.62亿欧元,符合20亿欧元的指引水平 [2][10][18] 新签订单 - 2025年第三季度新系统订单额为53.99亿欧元 [2][17] - EUV设备订单额为36亿欧元,约占新订单总额的三分之二,需求持续增强;非EUV设备订单额为18亿欧元 [2][17] - 按客户结构划分,逻辑业务占比53%,存储业务占比47% [2][17] 营收划分详情 - 按技术划分系统销售:EUV占比38%,ArFi占比52%,其余技术占比10% [18] - 按终端客户划分:逻辑客户占比65%,存储客户占比35% [18] - 按地区划分:中国大陆地区占比42%(环比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台湾地区占比30%,韩国占比18%,美国占比6%,亚洲其他地区占比4% [18] - 本季度共交付72台光刻机(66台全新,6台二手),环比减少4台,同比减少44台;其中包括EUV 9台(环比-2台)、ArFi 38台(环比+7台)、ArFdry 4台、KrF 11台、I-line 10台 [18] 技术交付进展 - 交付首台面向先进封装领域的i-line机台TWINSCAN XT:260,其生产效率较现有方案提升约4倍 [9][42] 行业观察及公司进展 市场总体观察 - 行业整体出现多项积极信号,减轻了上一季度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19] - AI投资热度持续上升,带动先进逻辑与DRAM领域的资本投入加速 [20] - AI应用正惠及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形成产业链多层次需求扩散 [21] - EUV技术在DRAM及先进逻辑客户中的采用率持续提升 [21] - 预计2026年中国市场的设备需求将明显低于2024与2025年的高景气阶段 [21][30][41] 技术路线图更新 - EUV技术:公司在SPIE及半导体大会上发布论文,展示在先进节点成本控制与产能效率优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23] - High NA平台:客户已累计运行超过30万片晶圆,成熟度显著领先Low NA同期水平;SK hynix已启动首台EXE:5200系统的量产安装 [23] - 先进封装:成功交付首台XT:260先进封装光刻机,实现由验证向规模交付的关键跨越 [23] AI战略合作进展 - 公司与Mistral AI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旨在提升设备性能与客户交付效率,并借助AI能力加速产品研发与上市周期 [23][24] - 公司领投Mistral C轮融资,持股约11%,并在其战略委员会担任席位 [25] 公司指引 短期业绩指引 -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营收为92–98亿欧元,环比增长22.41%至30.39%,同比变化-0.68%至+5.8% [3][26] -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存量装机管理业务收入约为21亿欧元,环比增长7.02%,同比下降2.18% [3][26] -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为51%–53%,环比变化-0.6至+1.4个百分点,同比变化-0.7至+1.3个百分点 [3][26] - 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长约15%(即约325亿欧元),毛利率约52% [3][26][27] 中期需求指引 - 公司预计2026年净销售额不低于2025年水平,行业需求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3][26] - 产品结构方面,EUV业务占比有望提升,反映出先进制程持续扩产及AI驱动带来的高端设备需求;中国市场的DUV业务可能因前期高基数而阶段性回落 [3][26] 长期展望 - 公司展望2030年收入规模区间为440亿至600亿欧元,毛利率有望达到56%-60% [3][28] - 长期成长动能来自AI算力驱动下的先进制程扩张、3D集成创新以及光刻全流程软件化升级 [3][28] 电话会议问答部分要点 市场需求与订单能见度 - 近期主要看到来自AI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进展,更多客户开始参与AI相关逻辑及DRAM产能建设,但相关影响在2026年仅会部分体现 [29][34][46] - 订单节奏并非线性,而是阶段性集中;尽管过去两季度订单表现健康,但不能视为持续线性趋势 [31] - 当前积压订单中有相当比例对应2026年之后的交付周期,因此难以简单以总订单量推算2026年收入增长幅度 [38] 技术演进与需求影响 - DRAM从6F²结构转向4F²后,预期EUV层数仍将上升,且4F²结构更复杂,将带动整体掩膜层数与高级光刻掩膜需求增加 [32][33] - AI驱动下的高性能逻辑与DRAM芯片将加速EUV层数增长与节点演进,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12–24个月成为关键观察期 [50][51] - 光刻强度呈现结构性强化趋势,逻辑端在GAA过渡后预计在更先进节点上恢复更积极的微缩 [50] 产能与供应链 - 公司认为2026年EUV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短期与长期产能层面均已做好准备,目前不存在明显供给瓶颈风险 [36][37] - 公司已采取多项措施提升供应链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具备比数年前更高的供应韧性与产能灵活度 [39] 财务与运营 - 2025年第四季度毛利率指引略好于上季度预期,主要受出货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低NA机型销售良好、升级业务收入环比增长等因素推动 [35] - 2026年毛利率变化将主要由产品结构与存量装机管理业务构成决定,受中国市场DUV业务回落、EUV业务占比提升、High NA出货节奏等因素综合影响 [43] - 当前营运资本上升主要源于High NA系统周期长、交付时间延后导致库存占用增加,预计随High NA产量提升,营运资本周转效率将逐步改善 [53] High NA系统进展 - High NA系统性能验证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设备可用率持续优化,成熟速度显著快于Low NA同期表现 [47][48] - High NA项目当前对整体毛利率仍具稀释效应,主要因固定成本摊薄不足;预计在2028–2029年进入高产阶段后,毛利率将随规模效应提升 [40][49] - 下一波High NA订单预计将在客户完成验证后启动,时间大概率在2025年下半年或之后;下一轮出货集中期预计在2028年及以后 [40]
ASML第三季度新增订单54亿欧元 预计2025年净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5%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15:49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75亿欧元,毛利率为51.6%,净利润为21亿欧元 [1] - 第三季度新增订单金额为54亿欧元,其中36亿欧元为EUV光刻机订单 [1] - 公司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在92亿至98亿欧元之间,毛利率介于51%至53% [1] 2025年全年及长期财务展望 - 预计2025年全年净销售额将达到325亿欧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5%,毛利率约为52% [1] - 预计2026年净销售额不会低于2025年 [2] - 预计到2030年,公司总营收有望达到440亿欧元至600亿欧元,毛利率将达到56%至60% [3] 市场需求与业务驱动因素 - AI相关投资持续强劲,推动先进逻辑芯片和DRAM需求增长 [2] - 光刻在晶圆厂总体投资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尤其是EUV在DRAM和先进逻辑芯片客户中的采用势头增强 [2] - 2024年和2025年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表现强劲 [2] 技术进展与产品创新 - EUV光刻技术应用持续扩大,包括在高数值孔径EUV上取得进展 [2] - 公司已发运首款服务于先进封装的产品TWINSCAN XT:260,其生产效率相较现有解决方案提升高达4倍 [2] - 通过与Mistral AI合作,公司将人工智能全面融入产品组合以提升系统性能和生产效率 [2] 未来增长机遇与战略重点 - 人工智能将持续推动先进半导体应用发展,并提升光刻在晶圆厂投资中的比重 [3] - 3D集成领域被视为新的增长机遇,公司正在积极拓展 [3] - 人工智能将在公司产品中创造更多价值,技术路线图上存在强劲发展机遇 [3]
ASML三季度财报,透露关键信息!
半导体芯闻· 2025-10-15 18:47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净销售额75亿欧元,净利润21亿欧元,毛利率51.6%,符合预期 [1] - 新增订单金额54亿欧元,其中EUV订单高达36亿欧元,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1] - 营业利润率为32.8%,每股基本收益为5.49欧元 [2] 产品结构与出货情况 - EUV系统净销售额占比从第二季度的48%降至38%,而ArFi系统占比从43%跃升至52% [2] - 本季度售出66台全新光刻系统和6台二手系统,出货更多集中在ArFi等DUV设备上 [5] - 完成首款先进封装产品TWINSCAN XT:260的出货,其生产效率相较现有解决方案提升高达4倍 [5] 地区市场动态 - 中国大陆市场占比从第二季度的27%大幅跃升至42%,成为单一最大市场 [6] - 中国台湾市场占比从35%降至30%,美国市场从10%降至6%,日本市场从5%降至1% [6] - 中国市场的高位占比被视作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预计未来需求将回落 [6][13] 终端应用需求变化 - 逻辑芯片净销售额占比从第二季度的69%降至65%,存储芯片占比从31%升至35% [7] - 新增订单中,逻辑芯片订单占比从84%大幅降至53%,存储芯片订单占比从16%激增至47% [7] - 存储芯片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投资周期,AI服务器对HBM的需求是重要驱动力 [10] 管理层评论与战略重点 - AI相关投资持续强劲,对先进逻辑芯片和HBM的需求带动光刻设备订单增长 [12] - 光刻在晶圆厂总体投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EUV技术正从逻辑芯片向DRAM领域扩展 [12][13] - 公司正稳步推进技术路线图,高数值孔径EUV系统成熟度获客户认可,本季度确认一台High NA系统收入 [14] 技术发展与未来展望 - 3D集成技术被视为推动摩尔定律继续向前的重要路径,公司推出针对该领域的新产品XT:260 [5][14] - 公司与Mistral AI达成战略合作,旨在提升产品精准度、运行速度及内部研发效率 [16][17] -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在92亿至98亿欧元之间,全年净销售额预计达到325亿欧元左右 [18] - 公司重申2030年长期目标,总营收有望达到440亿至600亿欧元,毛利率将达到56%至60% [19]
Chiplet,改变了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3 09:36
摩尔定律的挑战与芯粒技术的兴起 - 摩尔定律指出半导体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但近年来芯片电路尺寸缩小至几纳米级别后,面临物理极限、制造复杂性增加和成本上升的挑战 [2] - 电路尺寸缩小导致制造良率降低,使得生产大量可用芯片变得更加困难,建造和运营半导体代工厂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知识 [2] - 芯粒是执行特定功能的小芯片,多个芯粒可组合成一个封装以组成完整系统,此方法通过只使用"已知良好芯片"来极大地提高制造良率和效率 [2] 芯粒技术的优势与应用 - 异构集成工艺允许将不同工艺制造、具有不同功能的芯片组合到单个封装中,高性能计算部件可用最新半导体工艺制造,而存储器和模拟部件可采用更传统、更具成本效益的技术 [3] - 汽车行业使用该技术开发未来汽车的片上系统,计划在2030年后应用于量产汽车,以提升汽车半导体的性能、AI计算和图形处理能力 [3] - 芯粒技术能帮助制造商将功能安全部件与用于自动驾驶的AI处理器结合,更快地根据汽车制造商需求定制片上系统 [3] - 该技术正扩展到人工智能和电信等其他领域,推动众多行业创新,并迅速成为未来半导体行业的关键技术 [5] 芯粒集成与封装技术 - 中介层是实现芯粒紧凑高速连接的关键组件,通常由硅制成,位于芯片下方以帮助芯片间通信,其性能直接影响连接紧密度和电信号交换速度 [5] - 先进的芯粒集成技术在高效供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添加微小金属连接点为电流和数据传输提供路径,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并充分利用有限空间 [5] - 当前主流方法是2.5D集成,将多个芯片放入单个封装中,而下一代重大进展是3D集成,该技术使用硅通孔垂直堆叠芯片以实现更高集成度 [5] - 将灵活芯片设计与3D集成结合可构建更快、更小、更节能的半导体,将内存和处理单元直接堆叠可实现高速数据访问,有利于人工智能等高性能流程 [7] 芯粒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 垂直堆叠芯片导致热量更容易积聚,使热管理和保持高制造良率变得更加困难 [8] - 全球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先进封装技术的新方法以更好地应对热挑战,芯粒与3D集成的结合被视为一项颠覆性创新,有可能取代摩尔定律 [8]
这种大芯片,大有可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2 09:50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模型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单芯片GPU架构在可扩展性、能源效率和计算吞吐量方面面临显著局限性 [1] - 晶圆级计算成为变革性范式,通过将多个小芯片集成到单片晶圆上提供前所未有的性能和效率 [1] - Cerebras WSE-3和特斯拉Dojo等晶圆级AI加速器展现出满足大规模AI工作负载需求的潜力 [1] - 台积电CoWoS等新兴封装技术有望将计算密度提高多达40倍 [1] AI硬件发展历程 - Cerebras里程碑包括2019年WSE-1、2021年WSE-2和2024年WSE-3的发布 [3] - NVIDIA产品线从1999年GeForce 256演进至2024年Blackwell B100/B200 GPU [3] - Google TPU系列从2015年初代发展到2024年TPU v6e [5] - 特斯拉于2021年宣布进入AI硬件领域推出Dojo系统 [5] 晶圆级计算优势 - 提供卓越带宽密度,特斯拉Dojo系统每个芯片边缘实现2TB/s带宽 [10] - 实现超低芯片间延迟,Dojo仅100纳秒,远低于NVIDIA H100的12毫秒 [10] - 物理集成度高,Dojo单个训练芯片集成25个芯片,传统方案需10倍面积 [11] - 台积电预计2027年CoWoS技术将提供比现有系统高40倍计算能力 [12] 主要AI训练芯片对比 - Cerebras WSE-3:46,225平方毫米面积,4万亿晶体管,90万个核心,21PB/s内存带宽 [15] - 特斯拉Dojo D1芯片:645平方毫米面积,1.25万亿晶体管,8,850个核心,2TB/s内存带宽 [16] - Graphcore IPU-GC200:800平方毫米面积,236亿晶体管,1,472个核心,47.5TB/s内存带宽 [17] - Google TPU v6e:700平方毫米面积,3.2TB/s内存带宽 [17] 性能比较 - WSE-3在FP16精度下峰值性能达125PFLOPS,支持24万亿参数模型训练 [25] - NVIDIA H100在FP64精度下提供60TFLOPS计算能力 [27] - WSE-3训练700亿参数Llama 2模型比Meta现有集群快30倍 [29] - WSE-3运行80亿参数模型时token生成速度达1,800/s,H100仅为242/s [29] 能效比较 - WSE-3功耗23kW,相同性能下比GPU集群能效更高 [75] - NVIDIA H100能效为7.9TFLOPS/W,A100为0.78TFLOPS/W [74] - WSE-3消除芯片间通信能耗,传统GPU互连功耗显著 [76] -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占总能耗40%,液冷技术成为关键 [83] 制造工艺 - WSE-3采用台积电5nm工艺,4万亿晶体管集成在12英寸晶圆上 [66] - Dojo采用台积电7nm工艺,模块化设计包含25个D1芯片 [68] - WSE-3使用铜-铜混合键合技术,Dojo采用InFO封装技术 [71] - 两种架构均需应对良率挑战,采用冗余设计和容错机制 [67][70] 应用场景 - WSE-3适合大规模LLM、NLP和视觉模型训练 [54] - NVIDIA H100更适合通用AI训练和HPC应用 [54] - Dojo专为自动驾驶和计算机视觉工作负载优化 [57] - GPU集群在数据中心可扩展性方面表现更优 [54]
混合键合,风云再起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3 10:05
混合键合技术概述 - 混合键合技术是后摩尔时代突破芯片性能瓶颈的关键路径,通过铜-铜直接键合与介质键合实现高密度垂直互连,互连间距可缩小至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 [1][3] - 该技术相较传统凸块键合(20μm以上)可将单位面积I/O接点数量提升千倍以上,数据传输带宽大幅提升 [3] - 技术优势包括极致互连密度与性能突破、热管理与可靠性提升、三维集成与异构设计灵活性、工艺兼容性与成本优化潜力 [3] 技术应用进展 - SK海力士在HBM3E中采用混合键合技术,散热性能显著提升,成功通过12层以上堆叠可靠性测试 [5] - 三星在3D DRAM中通过混合键合替代部分TSV,芯片表面积降低30%,计划从2025年下半年量产的V10 NAND开始引入该技术 [8] - 台积电SoIC技术通过混合键合实现逻辑芯片与SRAM堆叠,使AMD 3D V-Cache处理器L3缓存容量提升3倍,性能提高15% [8] - 博通3.5D XDSiP平台通过混合键合实现7倍于传统封装的信号密度,平面芯片间PHY接口功耗降低90% [8] - 索尼2016年为三星Galaxy S7 Edge生产的IMX260 CIS是首个采用混合键合技术的商用化产品,接点间距仅9µm [11] 设备市场发展 - 全球混合键合设备市场规模2023年约4.21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13.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0% [13] - 应用材料通过收购BESI 9%股权构建混合键合全链条能力,目标覆盖从介电层沉积到键合的全链条需求 [14][15] - ASMPT聚焦热压键合与混合键合双技术路线,2024年推出AOR TCB™技术支持12-16层HBM堆叠,I/O间距缩小至个位数微米 [16] - BESI预计2025年混合键合系统需求将急剧增加,目标市占率提升至40%,计划越南工厂二期扩产新增年产180台混合键合机产能 [18] - 库力索法主推Fluxless TCB技术,成本较混合键合低40%,计划2026年推出支持90×120mm大芯片的机型 [20][21] 行业竞争格局 - 混合键合设备市场竞争本质是"精度、成本、生态"的三重博弈 [22] - 应用材料通过全流程整合形成全产业链整合能力,ASMPT以精度壁垒引领HBM封装升级,BESI凭借高精度设备在AI领域实现快速增长,库力索法以TCB性价比延缓技术替代 [22] - 国产设备厂商如拓荆科技、青禾晶元、芯慧联等加速布局混合键合领域,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22] 技术发展前景 - 混合键合技术预计到2030年将覆盖全球30%以上的高端芯片市场 [12] - 该技术将持续推动半导体产业向更高密度、更低功耗的方向演进,成为后摩尔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12] - 随着HBM4量产临近(预计2026年),具备设备-材料-工艺协同能力的厂商将主导市场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