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假图
icon
搜索文档
AI假图,让卖家和买家都怕了
36氪· 2025-11-04 18:56
AI假图在电商领域的滥用现象 - 消费者利用AI工具生成虚假商品瑕疵图片(如发霉枸杞、带虫洞种苗)以申请仅退款 [2][3] - 部分AI假图存在明显痕迹(如保留豆包AI水印、包装文字乱码、裂缝位置不一致)但仍可能通过平台审核 [2][5] - 商家要求消费者提供商品销毁证据时,出现AI生成的虚假图片(破损袜子)和视频(出现重复右手的丢弃动作) [6] 商家使用AI假图的营销手段 - 商家使用AI生成不实商品详情图(如良品铺子将花生错误悬挂树枝、生鲜店铺使用不符合实物形态的白桃图片) [7][14] - 服装类商家批量伪造AI模特图和买家秀,导致商品与实物存在严重色差、剪裁差异且出现手指变形等AI痕迹 [11] - 电商平台已出台政策(如淘天集团禁止使用显著失真的AI合成图),但该现象仍普遍存在 [14][15] AI假图对电商行业的影响 - 仅退款规则与AI假图结合加剧商家经营压力,平台被要求取消不合理限制但治理效果有限 [6][15] - 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实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明确标识身份 [14] - 买卖双方互信度下降,需通过法规约束、平台审核机制和内容标识技术共同解决信任危机 [15]
AI假图,要把网购玩坏了
虎嗅· 2025-09-04 18:33
电商行业AI假图现象 - AI技术导致电商平台出现大量虚假产品图片 严重破坏买卖双方信任关系 [1] - 网购环境因AI假图问题变得更加混乱和不透明 [1] - 电商AI假图问题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议题 [2] 行业信任危机 - 买家对卖家提供的AI生成产品图像普遍持不信任态度 [1] - 卖家同样不信任买家在维权过程中提供的证据图像 [1] - 双向不信任正在加剧电子商务行业的信任危机 [1]
一张AI假照片,差点骗走5万块
虎嗅· 2025-08-30 15:54
AI生成图像滥用事件 - Airbnb房东使用AI生成虚假损坏图像向租客索赔5314英镑(约51626元人民币) [7][10] - 平台调查后发现图像不一致并确认为AI生成 最终退还租金并封禁房东账户 [12][14] - 事件显示AI技术显著降低造假成本 使图像伪造门槛从专业PS技能降至零基础可操作 [16][17] 行业应用乱象 - 电商领域出现买家利用AI伪造商品损坏图像申请仅退款 包括使用ChatGPT处理榴莲损坏图像 [21][22] - 餐饮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门店热闹场景图像 包括伪造客流和室内环境 部分图像带有"豆包AI生成"水印 [29][30][32] - 商品图像出现违反物理规律的AI生成内容 如"花生上树"等异常图像 [34] 平台监管与技术应对 - 电商平台已开始禁止商家使用AI生成图像 [35]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和中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数字水印 [45][46] - 科技公司推出数字水印技术 包括meta的Stable Signature和谷歌SynthID 通过低频频谱域嵌入水印 [47][48][49] 水印技术突破与局限 - 开源工具Unmarker可在5分钟内破解多数AI图像水印 通过全频谱信息修改使水印失效率达79% [51][52][54] - 谷歌承认水印未被完全消除但效果大幅减弱 其上一代HiDDeN技术已被完全破解 [53][54] - 数字水印技术可靠性受质疑 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防护体系 [58] 行业影响与成本变化 - AI技术导致信任成本显著上升 退货验证从拍照升级为视频录制甚至线下核实 [60][61] - 住宿行业出现预防性行为 客户需全程录制房间状态以自证清白 [62] - AI技术为恶意行为提供低成本实施途径 加剧了商业环境中的信任危机 [63]
防范AI假图需形成合力
经济日报· 2025-05-08 06:11
AI生成内容监管政策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AI服务提供者和内容传播平台必须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1] - 政策旨在从顶层设计加强人工智能行业治理 有效遏制AI伪造内容产生和传播[1] - 电商平台立即响应新规 严禁利用AI技术合成显著失真、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信息效果图[2] AI技术滥用风险 - 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AI变声"等合成技术实施诈骗 迷惑性极强[1] - 不良商家使用AI假图吸引顾客 导致"图文不符""货不对板"现象频发[1] - 商品图片直接关系消费决策 需要比资讯娱乐内容更精细的管理[2] 平台治理措施 - 互联网平台作为AI生成内容主要传播渠道 需对合成内容进行审核核验[2] - 平台通过模型识别技术拦截失真AI假图上传 针对存量假图向商家发出整改提醒[2] - 平台向消费者标注提醒注意甄别AI生成内容 并向全行业发出规范使用AI图片的倡议[2] 政策实施效果 - 公众将更容易识别人工智能合成内容 有效减少造假误导情况发生[1] - 推动AI技术在合法框架内健康发展 让技术更好造福人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