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Agent(智能体)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AI Agent新贵Manus大规模裁员,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百万年薪招聘|独家
钛媒体APP· 2025-07-08 17:13
公司动态 - Manus在四个月内将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并裁员中国区员工,保留40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其余员工给予N+3或2N赔偿 [2] - 公司在新加坡注册主体"Butterfly Effect",由开曼群岛同名实体全资控股,位于新加坡桥北路附近 [2] - 公司在新加坡展开招聘,岗位包括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薪资为每月8000-16000美元(约人民币11万元/月) [2] - 公司计划在日本东京开设办事处,进军日本、东南亚等市场 [9] - 公司成立"北京红色蝴蝶科技有限公司",资产主体设立在Butterfly Effect (Hong Kong) Limited [4] 融资与估值 - Manus完成硅谷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约5.4亿元)融资,估值达5亿美元(约36亿元) [3] - 2024年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真格基金等机构 [4] - 新加坡AI领域2024年融资额同比增长45%,Tabcut迁至新加坡后获560万美元融资 [10]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为Monica.im,国内关联企业为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 [3] - 2025年3月发布AI Agent产品Manus,声称是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在GAIA基准测试中取得SOTA成绩 [4] - 产品采用邀请制注册,内测码在二手平台炒至10万元一个 [4] - 2024年5月开放注册,与微软合作上架Microsoft Store [5] - 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目前无法使用 [10] 行业背景 - 中美AI竞争加剧,美国限制对中国AI、半导体等领域的投资,促使Manus等公司将总部迁至海外 [9] - 新加坡作为亚洲关键算力节点,具有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 [10] - 类似案例包括HeyGen从深圳迁至洛杉矶,WIZ.AI和MainFunc等公司也将总部设在新加坡或美国 [9] 市场策略 - 公司将资金用于开拓美国、日本和中东市场 [3] - 公司代表称Manus代表下一个ChatGPT时刻,最终目标是让大模型比99%的人类更聪明 [7] - 公司讨论过将中国业务和国际业务完全分开的可能性 [3] 技术挑战 - 受限于英伟达AI芯片限制,智能体迭代升级进度被迫延缓 [3] - 公司需要多个大模型支撑,如ChatGPT、Gemini等,若设在中国境内会受到美国技术和算力限制 [10]
第四范式一季度总收入逾10亿元 未披露新业务板块收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5 19:01
财务表现 - 第一季度总收入为10.77亿元,同比增长30.1% [1] - 毛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30.1%,毛利率为41.2% [1] - "先知AI平台"营收8.05亿元,同比增长60.5%,占总收入74.8% [1] - "SHIFT 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2.12亿元,同比下降14.9%,占总收入19.7% [1] - "式说AIGS服务"业务收入0.6亿元,占总收入5.6% [1] - 研发费用3.68亿元,同比增加5.7%,研发费用率34.2%,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1] 业务战略 - 成立范式集团,原第四范式业务成为核心子业务,未来将进入更多业务领域 [2] - 推出新业务板块Phancy,定位为电子产品提供基于AI Agent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2] - 公司表示成立集团及新业务板块是为了多元化发展,并非转型消费电子领域 [2] - Phancy不直接打造自有品牌硬件产品,而是通过智能体模块在端侧提供AI Agent能力 [3] - 未来计划通过端侧AI模组赋能消费电子厂商,降低AI终端产品门槛和成本 [3] 业务表现未披露 - 第一季度业务表现中未披露消费电子业务板块Phancy的业绩数据 [3]
Manus开放注册,价格曾经炒到1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3 09:26
Manus平台开放注册 - Manus宣布向所有人开放注册 取消等待名单 用户每天可免费执行一项任务(300积分)并一次性获得1000积分奖励 [1] - 该平台此前曾出现价格炒至10万元且一码难求的情况 此次开放或为扩大用户基础 [1] 国产大模型与创新应用融合 - 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达成战略合作 基于通义千问开源模型实现平台全部功能 技术团队已展开协作 [2] - 合作模式为"底层能力+上层应用" 阿里提供模型支撑 Manus通过场景反馈优化模型迭代 [2] - 分析师认为此次合作标志国产大模型与创新应用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2] AI智能体行业趋势 - 阿里合作意在借助Manus的流量优势抢占AI智能体赛道先机 [3] - 行业预测2025年将成为AI智能体爆发关键节点 科技巨头竞争将白热化 [3]
手机智能体“无障碍”通行,你做好“直播生活”的准备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0 10:25
AI智能体技术发展现状 - AI智能体已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 具备感知环境 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与简单对话的聊天机器人有本质区别 [1] - 手机厂商自2023年起争相接入大模型 将语音助手升级为全能智能体管家 可实现"一句话点2000杯咖啡"等复杂操作 [2] - 实测6款主流AI手机显示 当前智能体虽未实现"全自动驾驶"理想形态 但已具备基础任务执行能力 [2] 无障碍功能的安全隐患 - 无障碍功能拥有系统最高权限 可获取屏幕所有信息并模拟用户操作 存在银行卡密码等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3] - 黑灰产已开始滥用该功能实施信息窃取 315晚会曝光的数据黑产案件涉及20亿条精准用户画像 [3] - 除华为外 所有测试手机智能体均调用无障碍功能 荣耀用于点外卖 小米用于打车 三星在对话时自动开启 [4][5] 厂商合规管理问题 - 功能管理混乱:荣耀任务结束后自动关闭 小米持续开启 vivo输入法则全程开启无障碍权限 [7] - 权限管理分散:部分厂商原生智能体未出现在系统无障碍功能列表 如vivo和OPPO [8] - 授权机制缺失:仅小米会弹窗通知 荣耀和三星直接静默调用 vivo在特定场景才触发"一键识屏"提示 [9] 行业规模与监管建议 - 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超40亿 中国约10亿 Counterpoint预测2027年AI手机渗透率达40% 出货量5.22亿部 [13] - 倡议加强权限管理 包括强制列入功能列表 单独弹窗风险提示 实时显示操作状态 提供快捷关闭开关等 [14]
前安克高管入局跨境电商AI赛道,获多位大卖天使轮融资丨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3-17 08:35
文章核心观点 - Lynx AI获跨境电商大卖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及华君出海资本跟投,其基于Agentic AI框架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已与超十家年GMV数亿至百亿级企业合作,未来计划开发通用标准化产品拓展客户群体 [2][3][7][8] 公司情况 - Lynx AI成立于2023年,是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Agentic AI产品平台的企业,基于自主研发的产品创新模型和Agentic AI框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3] - 创始人张克一曾在多家头部企业担任高管,带领致欧家居实现年营收翻倍并上市;产品和品牌负责人丁茗茗曾担任果壳网等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刘通是之江实验室博士后;技术负责人李小藤曾在知名互联网企业带领重要研发业务 [8] 行业现状 - AI在跨境电商行业应用仍有很重信息工具属性,卖家大多仅用其完成基础信息整合工作,传统数字化工具在认知复杂度与动态适应性上有局限,企业对更精准高效决策要求迫切 [3] - 跨境电商选品业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流程长且依赖产品经理个人经验,蓝海时间窗口缩短,高效成迫切需求,市面上AI跨境工具难以深入业务 [5] 技术优势 - Agentic AI使AI工具兼备深度行业认知框架和自主推理能力,Lynx AI能将复杂业务分析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产品决策认知精度通过领域知识图谱实现90%+决策可靠性,有高运营弹性,能自适应构建超1000维度动态决策模型 [4] - Lynx AI团队有丰富跨境电商运营战略经验,技术团队在系统植入上市企业及跨境大卖战略框架,通过算法深度推理与慢推理协同打造“超级大脑” [5] 产品应用 - 推出“智能洞察专家Jaxx”,通过四维洞察实现对行业价值链动态扫描,发现新产品机会点 [6] - “智能产品经理Jobs”通过多维信源综合推理进行组合式产品创新和定义,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提升成功率 [6] - “智能产品GTM Pony”基于四维洞察制定产品商业成功计划,提升产品销售经营精准和效率 [6] 商业化情况 - 已与超过十家年GMV规模数亿至百亿级的跨境电商企业达成合作 [2][7] - 未来计划开发通用标准化产品,通过平台化自主订阅模式覆盖海外电商企业,拓展目标客户群体 [8] 投资人意见 - 战略投资人认为中国企业出海趋势下跨境电商企业挑战加剧,优秀产品经理稀缺,Lynx AI的“AI产品经理”能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品牌塑造和业务增长 [9] - 华君出海资本创始人表示Lynx AI创始团队稀缺,具备全球商业化和全栈AI技术均衡能力,相信其能实现愿景 [9] 市场规模预测 - Research and Market预估AI Agent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8% [4] - Y Combinator报告显示AI Agent市场规模预计达SaaS行业十倍量级,未来三年全球将涌现超300家垂直领域AI独角兽 [4]